苏轼《滟滪堆赋》原文及翻译
|
| 苏轼 原文: 序:世以瞿塘峡口滟滪堆为天下之至险, 凡覆舟者, 皆归咎于此石。以余观之, 盖有功于斯人者。夫蜀江会百水而至于夔, 弥漫浩汗, 横放于大野, 而峡之大�。患捌涫�。苟先无以龃龉②于其间, 则江之远来, 奔腾迅快, 尽锐于瞿塘之口, 则其崄悍可畏, 当不啻于今耳。因为之赋, 以待好事者试观而思之。 天下之至信者, 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 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 而因物以赋形, 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掀腾勃怒, 万夫不敢前兮, 宛然听命, 惟圣人之所使。 余泊舟乎瞿塘之口, 而观乎滟滪之崔嵬, 然后知其所以开峡而不去者, 固有以也。蜀江远来兮, 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尝龃龉兮, 其意骄逞而不可摧。忽峡口之逼窄兮, 纳万顷于一杯。方其未知有峡也, 而战乎滟滪之下, 喧豗③震掉, 尽力以与石斗, 勃乎若万骑之西来。忽孤城之当道, 钩援临冲, 毕至于其下兮, 城坚而不可取。矢尽剑折兮, 迤逦循城而东去。于是滔滔汩汩, 相与入峡, 安行而不敢怒。 嗟夫, 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 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说而推之兮, 亦足以知物理④之固然。 (注)①滟滪堆, 俗称燕窝石, 位于塘峡口。②龃龉:不合, 这里指阻遇。③喧豗:轰响。④物理:事物变化的道理。 译文: 序:世人都以为瞿塘峡口的滟滪堆是天下最为危险的地方, 凡是在此船沉舟覆的人, 都把原因归罪于这块巨石。以我看来, 它倒有功于这些人。蜀江融汇很多支流而奔流到夔州, 水势浩大, 奔流滔滔, 横跨宽阔的原野, 但是, 流到三峡之中, 这峡中的宽度, 还不到蜀江的十分之一。如果不是夔门的滟滪堆首先阻挡在三峡中, 那么江水必然飞流直下, 奔腾而泻, 其锐势必定直冲瞿塘峡口, 它的凶猛险恶之势, 必定不仅像现在这样。正因为这样, 所以我要为它作赋, 以等待那些好事的人试着观察之后, 慢慢地去思考。 天底下最有规律的事物, 要算水了。江河的浩大和大海的深邃, 都可以让人们用意识去揣度。但是唯有它没有固定的形状, 而是随着其他事物的形状而变化, 因此, 千变万化而又具有自然界的规律。它奔腾飞流, 汹涌狂怒, 具有万夫不当的势力。要使它回转蜿蜒流动时, 唯有圣人才能够让它这样听话。 我乘着小船到瞿塘峡口, 观察滟滪堆的险要、雄奇的气势, 然后明白了它之所以在峡口顿开之时不离开此地, 本来是有原因的。那蜀江从远处滚滚而来, 浩浩荡荡漫流于平原沙洲, 流经千里而没有受到阻挡, 它的水势也就骄纵而暴孽势不可挡。忽然来到峡口, 逼近狭窄之地, 就像让万顷之水猛然汇在一个酒杯中。这大水还不知道有三峡, 于是就猛然暴怒地疯狂冲击滟滪堆, 喧闹着发出震天的吼声, 尽力与这块巨石争斗。滔滔之势就像万马奔腾从西而来, 忽然遇到孤城当道, 就像动用攻城的战车一样竭尽全力扑到这块巨石之下。但是, 这块巨石就像一座城垣坚不可摧, 滔滔江水就像攻城的敌人, 剑折箭�。缓猛渫淝谱懦窃夯憾鞫�。于是, 滔滔的江水汇入瞿塘峡口, 安然平缓地东流而去。 啊呀!事物本来就存在因安逸而生变故, 处于危难而得安全的规律。按照我的说法推而广之, 也就完全可以知道事物变化的道理是自然界固有的。
相关练习:苏轼《滟滪堆赋(并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