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见颜斶》原文及翻译
| | 战国策 原文: 齐宣王见颜斶①, 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 人君也。斶, 人臣也。王曰‘斶前’, 亦曰‘王前’, 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 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 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 王者不贵。”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 天下之士, 仁义皆来役处, 东西南北, 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 乃称匹夫, 徒步而处农亩。士之贱也, 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 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 得贵士之 力也。及汤之时, 诸侯三千。当今之世, 南面称寡者, 乃二十四。由此观之, 非得失之策欤?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 未得其实, 以喜其为名者, 必以骄奢为行。倨慢骄奢, 则凶从之。是以君王无羞亟问, 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 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夫上见其源, 下通其流, 至圣明 学, 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 必以贱为本;虽高, 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 是其贱必本欤!’非夫孤寡者, 人之困贱下位也, 侯王以自谓, 岂非下人而尊贵士欤?夫尧传舜, 舜传禹, 周成王任周公 旦, 而世世称曰明主, 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 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愿请受为弟子。”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 制则破焉, 非弗宝贵矣, 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 推选则禄焉, 非不得尊遂也, 然而形神不全。制言者王也, 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 愿得赐归。”则再拜而辞去也。(取材于《战国策•齐策四》) 【注】①斶:读chù。颜斶, 齐国隐士。 译文: 齐宣王 召见颜斶, 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 颜斶(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 (你)也说‘大王上前来’, (这样)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 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 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宣王生气地变了脸色说:“王尊贵, 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 王不尊贵。”宣王不说话, 很不高兴。 左右近臣说:“大王拥有千乘大国的土地, 天下的士人, 仁义者都来到齐国, 甘心为大王服务, 四方诸侯没有谁敢不服从(大王)。现在士人中那些高尚的人, 也就被称作匹夫, (以)平民(身份)居住在乡间(而已)。士人这样下贱呀, 也真是够可以了。” 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上古大禹之时, 诸侯国有上万个。什么原因呢?(他们治国)贤能的原因, 是得力于重用士人。到了商汤 时代, 诸侯(尚存)三千。到了现在, 面向南方称王的, 才二十四位(诸侯)。由此看来, (难道)不是(由于)政策的得失(造成的)吗?因此《易传》不是说吗:‘在统治地位, (却)没有那种实际的(才德), 喜欢(追求)那种虚名的(人), 必然用傲慢奢侈(的举动)行事。傲慢奢侈, 那么灾祸就会随之而来。因此君主不以多次向别人请教为羞耻, 不以向地位低微的人学习为愧疚。以此成就他的道德, 在后世扬名立功的, 尧、舜、禹、汤、周文王(都)是这样的人。(若能)向上看清事物的本源, 向下通晓事物的流变, 至圣者懂得(该)学些什么, (那还会)有什么不吉祥的事情呢?老子说:‘虽然贵, 一定以贱为根本;虽然高, 一定以下为基础。因此诸侯君主自称为孤、寡, 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懂得)贱一定是(贵的)根本(的道理)吧。’(他们)并不是那种孤寡的人, (孤寡是指)生活困窘、地位卑微, 诸侯君主(却)用(这些称呼)自称, 难道不是(谦居于)别人之下, 把士人看得很尊贵(的做法)吗?尧传位给舜, 舜传位给禹, 周成王任用周公旦 , 世世代代称(他们是)贤明的君主, 这是因为(他们)明白士人是可贵的。” 宣王说:“唉呀!君子怎么能侮慢呢, 我是自找不痛快呀!到现在(我才)听到了君子的高论。希望您收下(我)做学生。”颜斶辞谢, (要)离开, 说:“玉生在山中, (一经)雕琢就破坏(本色)了, 不是(经过雕琢就)不宝贵了, 但是那璞玉(就)不(再有本真的)完美了。士人生在偏僻乡野, (一经)推举选拔就享有禄位了, 不是(享有禄位就)不尊贵显达了, 但是(他的)身体和精神(就)不(再)完整独立。发号施令的是大王, 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我)阐述主要的意见已经很详尽了, 希望您能允许我回去。”于是(颜斶)行再拜礼辞谢离去。 人不用学习而有的能力, 是本能;不用思考而知道的事情, 是自身的意识。小孩子没有不知道爱自己的父母的, 等到他长大, 没有不知道尊敬自己的兄长的。爱父母, 是仁;尊敬兄长, 是义。(有了仁义, )无需别的, 也能通达天下的道理。
相关练习:《齐宣王见颜斶》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