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杂说(四)》原文和翻译
| | 杂说(四) �。厶疲莺� 【题解】本文原题四则, 这是第四则。所谓杂说, 是一种文艺性较强的议论文, 近似于现代的杂感、随笔。它不拘一格, 形式灵活, 偶感于心, 发而为文, 发抒一点不必是系统的看法, 因此称为“杂说”。“杂说”虽以“杂”名, 却又要求“杂”而“不杂”, “杂”中见“清”, 取材尽可即兴, 笔致不妨跳脱;但立意要高, 开掘要深, 脉理要清, 笔墨要洁, 这样才能寓深意于形象, 藏锋颖于曲屈。韩愈的杂说篇幅虽短�。础板俟哦ㄕ圩郧�, 简峻而规模自宏, 最有法度, 而转换变化处更多”(清张裕钊语), 其墨气精光, 溢射于尺幅之外, 仍有他气盛言顺、力大思雄的一贯特点, 所以历来被奉为典范。本文由伯乐相马的故事生想, 通篇比喻, 在顺接逆转之中, 对举而下, 层层深入, 说明了识才、用才的重大意义。篇末一问一叹, 曲折中含无穷不平之意。有人据文意认为作于贞元十一年(795)三上宰相书求仕不遂之后, 可备一说。 世有伯乐[1], 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 只辱於奴隶人之手, 骈死於槽枥之间[2], 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3]。食马者[4],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 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5],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6], 食之不能尽其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 ——选自东雅堂刊本《昌黎先生集》 世上有了伯乐, 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可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 而伯乐却不常有, 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 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塌, 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 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 那些千里马, 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可是喂马的人, 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 只是象对凡马一般地饲养它。于是, 那些好马, 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 可是吃不饱, 力气不足, 它们的骨力特长因此不能表现出来, 这样, 即使想与凡马一般也不可能, 哪里还能叫它日行千里呢? �。ㄏ衷谀切┭淼娜�, 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马), 因此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 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 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还拿着马鞭, 煞有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 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 �。ㄕ圆剑 � 【注释】 �。�1]伯乐:春秋秦穆公时人, 姓孙名阳, 字伯乐。以善于相马著称(事见《战国策·楚策》、《庄子·马蹄篇》等), 因此历来又作为善于识拔人才的代表。[2]骈死:相比连而死。糟枥:盛马饲料的器具叫槽, 马厩叫枥, 槽枥为并列复词, 即指马厩。[3]一食:数量词, 犹言一顿。[4]食(sì肆):用作动词, 即饲, 喂养。下同。[5]见(xiàn现):通“现”, 表现出来。[6]策:鞭马用器, 这里作动词用, 鞭策、驾御之意。[7]也:通“耶”, 疑问语气词, 这里是用反问加强语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