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征》序原文及翻译
| | 曾国藩 《湖南文征》序(节�。� 曾国藩 吾友湘潭罗君研生, 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 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 齿又益衰, 奚足以语文事? 窃闻古之文, 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 其体势声色, 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 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 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 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 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 于是有“合”有“离”, 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 人心各具自然之文, 约有二端:曰理, 曰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 就吾所知之理, 而笔诸书而传诸世, 称吾爱恶悲愉之情, 而缀辞以达之, 若剖肺肝而陈简策, 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 类能为之。而浅深工拙, 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自群经而外, 百家著述, 率有偏胜。以理胜者, 多阐幽造极之语, 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 多悱恻感人之言, 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自东汉至隋, 文人秀士, 大抵义不孤行, 辞多俪语, 即议大政, 考大礼, 亦每缀以排比之句, 间以婀娜之声, 历唐代而不改…… 湖南之为邦, 北枕大江, 南薄五岭, 西接黔蜀, 群苗所萃, 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 屈原出于其间, 《离骚》诸篇, 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宋世, 周子复生于斯, 作《太极图说》《通书》, 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 皆前无师承, 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 下而百代逸才, 举莫能越其范围, 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 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善言情者约十之四, 而骈体亦颇有甄采, 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 前哲之倡导不宏, 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学, 稽《说文》以究达诂, 笺《禹贡》以晰地志, 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 不尚繁称博引, 取其长而不溺其偏, 其犹君子慎于择术之道欤! [译文] 我的朋友湖南湘潭人罗研生先生, 拿他编撰的一百九十卷《湖南文征》给我看, 而且嘱托我为他的书稿写一篇序。我非常浅�。昙陀执罅�, 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呢? 我听说古人的文章, 最初没有什么章法。《易》《书》《诗》《仪礼》《春秋》各种经书, 他们的体势(结构和笔势)声色, 没有一个字是沿袭而来的。就是先秦诸子的文章, 也各自成为一体。拿这类文章来衡量其它文章, 像金玉和卉木相比是不同类一样非常分明, 这怎么说有“章法”呢?后来人本不会写文章, 强迫自己拿出古人的文章来摹拟, 于是有的模拟得像, 有的模拟得不像;模拟得像就说合“章法”, 模拟得不像就说不合“章法”。如果他们不是等着摹拟, 他们就能发于心而为自然之文, 大概有两个方面:说理, 抒情。这两个方面是人人所固有的, 就我所知道的道理, 把它写成文字传给世人, 符合我的爱与恶、悲与愉的情感的, 就连缀成文把它表达出来, 就像剖开肺肝来陈述文献典籍, 这都是自然之文。性情敦厚的, 大概能写出来的。至于浅或深, 工或拙, 就相差很远, 未曾动笔就有很大差别。除了各种经书以外, 百家的著述, 大概都有自己的偏好。以说理取胜的, 多是阐明幽深的道理达到极致的语言, 可是它弊病是言辞激昂放纵不很恰当;以抒情取胜的, 多是悱恻感人的语言, 但它的弊病常常是词藻华丽而缺少实际内容。从东汉到隋朝, 文人秀士(德才优异的人), 大概不仅阐明自己的思想, 而且言辞多有俪语, 就是议大政, 考大礼, 也常常用排比句子连缀成文, 用变化的句式夹杂其间, 经历唐代也没有改变…… 湖南作为古代诸侯国的封地, 北边靠近大江, 南边接近五岭, 西边连接黔蜀, 是群苗聚集之地, 大概也是山国荒僻之地。可是周朝末年, 屈原在此地诞生, 《离骚》各篇, 为后世言情韵者所推崇。到了宋朝, 周敦颐又在此地诞生, 他写的《太极图说》《通书》, 为后世言义理者所推崇。两位贤者, 都没有效法某一流派, 却写成好文。上与《诗经》《周易》相比有同样的影响, 后来的代代逸才(有杰出才能的人), 要列举出来没有超过他们这些人的范围, 更何况湖湘后辈深受前辈留下来的好风尚的影响呢?这部文集收录的, 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善于抒情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四, 且骈体文也有选择地录用, 不说章法而章法不曾有乱。只是考据方面的文章搜集太少, 前哲的倡导没有发言, 后世的欣慕也少见。罗研生作学问, 考核《说文》以求达到训诂, 注解《禹贡》以求明白地志, 他本来也很通晓考据家的学说。而谈论文章只推崇切实简要, 不推崇繁称博引, 取己之长而不沉溺自己的偏好, 这仍是君子谨慎选择术攻的道理�。�
相关练习:《湖南文征》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