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道《听雨堂记》原文及翻译
| | | 袁中道 原文: 乙未, 中郎①令吴, 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 散于四方, 乃取子瞻怀子由②之意, 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十月, 予往吴省之, 见而叹曰:“吾观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 即颠沛流离之际, 室家妻子潇然不在念, 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 夜床风雨之感无日无之, 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 嗟乎!宋自仁宗以后, 皆非治朝也。子瞻之肮脏③好�。佑芍楣押�, 皆山林之骨, 非希世取功名之人也。古之君子, 有一人知之, 则可以隐。夫孰有子瞻与子由两相知者?以两相知之兄弟, 而偕隐于山林, 讲究性命之理, 弹琴乐道, 而著书瑞草、何村之间, 恐亦不大寂寞也;而乃违性乖质, 以战于功名之途, 卒为世所忌, 几至于死。彼黄州之行已矣, 元祜初, 既得放归阳羡, 当此时, 富贵功名之味, 亦既尝之矣;世路风波之苦, 亦既历之矣;己之为人, 足以招尤而取忌, 亦大可见矣, 肱已九折矣。或招子由至常, 或移家至许, 或相携而归, 使不得遂其乐于中年者, 庶几得遂于晚岁, 亦奚不可。胡为乎招即来, 麾即去, 八年荣华, 所得几何?而飘零桄榔之下, 寂寞蜒岛之中, 濒海相逢, 遂不得与子由再见, 此吾之所不晓于子瞻者也。夫人责自照。陶潜之可仕而不物, 以其性刚耳。子瞻渡海以后, 乃欲学陶, 夫不学之于少, 而学之于老, 是贼去而弯弓也。 今吾兄弟三人, 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子瞻无兄, 子由无弟, 其乐尚减于吾辈。然吾命�。蚩梢悦庥诠γ�。独吾观两兄道根深, 世缘浅, 终亦非功名之品。而中郎内宽而外激, 心和而迹孤, 尤与山林相宜。今来令吴中, 令简政清, 了不见其繁, 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 彼所欲老而学之者, 中郎欲少而学之乎?如是则听雨之乐, 不待老而可遂也, 请归以俟。 (选自明·袁中道《袁小修小品》) 【注释】①即袁宏道, 为本文作者袁中道之兄。②苏辙在《<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中写道:“辙幼从子瞻读书, 未尝一日相舍。既壮, 将游宦四方, 读韦苏州诗, 至‘安知风雨夜, 复此对床眠’, 恻然感之, 乃相约早退, 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 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 复移守胶西, 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 不见者七年。”③肮脏:亦作“抗脏”, 高亢刚直。 译文: 乙未年(万历二十二年), 中郎做吴县县令, 念及我们兄弟三人有的出仕、有的隐居, 分散在四方(不能相见), 就取苏轼思念苏辙之意, 为自己的休息闲坐之所题写匾额“听雨”。这一年的十月, 我去吴县探望他, 见到听雨堂后(不由)感叹道:“我看苏轼为官四十多年, 在颠沛流离之时, 家室妻子全然不顾念, 却唯独没有一刻能忘记苏辙, 对儿时两人风雨对床的人生乐趣的感念, 没有一天没有的, 可是最终他也没能和苏辙相聚。 唉!宋朝自宋仁宗以后, 都不是安定太平的时代。苏轼高亢耿直, 无所保留地进谏忠言, 苏辙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 他俩都有隐居山林的风骨气度, (本质上)不是迎合世俗谋取功名之人。古代的君子, 有一个人了解他, 就可以隐居了。何况苏轼、苏辙两人互为知己?两个互为知己的兄弟, 一起隐居山林, 讲究性命之理, 弹琴论道, 在瑞草桥、何村中著书, 恐怕也不会太寂寞吧。可是他竟然违背本性, 在功名仕途上努力, 最终被世人嫉妒, 几乎处于死地。那黄州之行也就罢了, 元祐初年得以回到阳羡, 在那时, 富贵功名的滋味已经尝过了;世路坎坷的苦楚, 也经历过了;自己的为人, 足以招致怨恨和忌妒, 也大约可见了, 可谓历经磨练而富有经验了。或者招苏辙到常州, 或者搬家到许昌, 或者兄弟二人一起回到故乡, 让不能在中年实现的乐趣, 在晚年实现, 也不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八年之间, 荣华富贵得到了多少呢?结果是被贬谪惠州、儋州, 飘零寂寞, 最终不能与苏辙相见。这是我不理解子瞻的地方。人贵在自我了解。陶潜可以做到出仕却不为外物所役(而辞官), 是因为他性情刚毅啊。子瞻被贬到海南以后才想学陶渊明, 他不在年轻的时候学, 却在老年的时候学, 这和贼逃走了以后才想要弯弓射箭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兄弟三人, 相亲相爱的程度不亚于子瞻和子由。子瞻没有哥哥, 子由没有弟弟, 他们的快乐要比我们兄弟三人少。然而我福�。蛐砜梢悦庥诠γ�。只是我看两个哥哥修道的根基深, 俗世的缘分浅, 终究不是功名之人。而且中郎心胸宽广而外显激切, 心态平和而行迹孤傲, 尤其适宜隐居。现在在吴县担任县令, 政令清简, 全然不见繁忙, 但是他的心中常�:孟癫豢炖�。莫非从子瞻的覆辙中有所鉴戒, 子瞻想在年老的时候学陶渊明, 而中郎想要在年轻的时候学陶渊明吗?如果真是这样, 那么兄弟对床听雨的快乐, 不用等到老年就可以实现了, 请让我回去等待这一天。
相关练习:袁中道《听雨堂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