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江阊《十君子堂记》原文及翻译

        江阊
        原文:
            堂以君子名, 重竹也。十者何?志不孤也。竹而曰君子者何?君子之树德, 立身虚受, 砥砺名行, 夷险一致, 恒取配于竹, □进而予之曰“君子”。竹何在?萧爽玉立于堂以南者是也。堂外不皆竹, 若柳, 若菊, 靖节之风尚存焉。固君子之亚也。旁有隙地, 杂以园蔬。园圃, 小人之业, 乌乎�。克淙谎Ъ谘晕奚宋�, 亦得以君子概之。
            予之初入均城也, 民默默然犹若不相接也, 期年民则粥粥然敬而惧矣, 三年民且訢訢然悦怿而安矣。州事之繁者渐简, 简者渐归无有矣。以故守土之吏暇日渐多。一日辟官斋之西, 除秽浊榛芜, 随意栽插长短竹树, 未几则皆欣欣然而向荣矣。于此葺草堂焉。
            堂之制无取乎涂塈、雕绘、辇石、凿池、嘉树名花以疲工力也。深十尺, 广倍于深。堂四壁土以代陶, 门与牖竹以代木, 堂阶整碎石子以备沮洳, 堂宇之下则仍其地而稍稍削平之。或人且病其仆陋过甚, 夫岂知我之安于陋也。非无谓矣。于此苟积沙土以为台, 高不十数尺即出缭垣, 上坐, 见连山叠嶂苍翠不一状, 千百里毕列咫尺间, 安在其为陋也?抑或后之来者继而新之, 又安见他日之池馆宏丽不权舆于此草堂乎?倘继此而废之, 将此草堂未可必其久而不坏也。况其为不陋者乎。迟之以数十年之久, 生齿桑麻, 当不似今日初离兵甲, 莱蒿满目。
            留此一堂以待后之君子, 庶知此日之官舍止于如此, 即可以想见此时此地之民生愁楚, 或者不至重劳吾民, 以求不愧于君子, 不愧于竹夫。然后知筑此草堂之意, 固又不仅存乎竹已也。

        译文:
            堂用君子命名, 关键是种了竹子。十的寓意是什么?意味着不孤单。竹子称它为君子又是为什么?君子的美德, 是为人处世虚心接受, 磨砺自己是品行, 不论处于顺境或是逆境, 节操均不变如一, 常�:椭竦钠沸韵嗯�, 所以我就进一步认定竹子就是“君子”。竹子长在哪里?潇洒自然地像绿玉似地挺立在堂南面的就是这些竹子。堂的外面不都是竹子, 还有像柳, 像菊, 那里的花木都有一种靖节先生陶渊明的风尚存在。他们本来就是君子的同类。旁边有空地混合地种了一些园艺菜蔬。种植果木菜蔬是百姓们的事, 怎么会种在这里?即使如此学着种庄稼、种果木菜蔬无伤君子大雅, 也足以体现君子的气度。

            我当初到均城, 百姓们都沉默不语的样子好像不愿意与我交往, 满一年后百姓们就显得敬慎恭肃的样子既恭敬又害怕, 三年后百姓们都欢欢喜喜的样子欢愉又安乐。州里的事情从繁杂逐渐发展为简洁, 从简洁逐渐发展为没有了。因此本地官吏们空闲时日慢慢多起来了。有一天就开辟官府衙门的西面, 铲除那里污秽的东西和荒芜的杂草, 随意地栽种了一些高高低低的竹子和树木, 不久就都长得欣欣向荣了。于是就在这里盖了间草堂了。

            堂的规模没有采用涂抹涂饰、雕镂彩绘、堆叠假山、开凿池塘、嘉树名花等都很费功夫和劳力的项目。草堂深十尺, 宽二十尺。堂的四面墙壁用土来代替陶, 门与窗用竹来代替木, 堂前台阶砌上碎石子以防低湿, 堂的屋宇下面就保留原本的地面稍微削平一点。有的人担心这堂过于简陋, 他们哪里知道我对这简陋感到满足。这不是没有意义的。在这里如果堆积沙土把它筑成高台, 高也不过十几尺就能高出围墙, 坐在上面, 能看见连山叠嶂苍翠不一的样子, 绵延千百里的青山全都陈列在咫尺间, 怎么能认为它是简陋的呢?或者后来的人继承后翻新它, 又怎么能看出将来的池苑馆舍的宏丽不是从这草堂开始的呢?倘若继承后就废弃它, 将来这草堂不可能一定长久不坏。更何况它实在也不简陋啊。最迟在几十年之后, 人们种植桑树和麻发展生产, 应当不像现在这样刚刚遭受战争, 满目蒿莱荒芜得很。

            留下这一堂来等待将来的君子, 希望他们知道当时的官府衙门只是像这样, 就可以凭这想像到这时这地的百姓生活的愁苦, 或许就不会加重我们百姓的劳役, 来求得无愧于君子的称呼, 无愧于竹子。这样就知道修筑这草堂的真实意图, 本来就不仅限于那竹子罢了。

        相关练习:江阊《十君子堂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明史·翟銮传》魏禧《给季弟书》
        《赠钱献之序》《清史稿·姚文然传》
        《明史·吴世忠传》欧阳修《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
        《后汉书·寒朗传》《汉书·严助传》
        《国初群雄事略》钟嗣成《录鬼簿序》
        《宋史·詹体仁传》李流芳《游焦山小记》
        《明史·周洪谟传》《周书·韦敻传》
        《新唐书·王锷传》聊斋志异《东郡某人》
        《后汉书·崔骃传》虞集《陈烟小传》
        《北齐书·崔昂传》《明史·严嵩传》
        《明史·张振德传》《三国志·毋丘俭传》
        《史记·范雎传》韩愈《讳辩》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