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
        原文: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
            前日去后, 复取前所赠古今杂文十数篇, 反复读之, 言尤高而志极大。寻足下之意, 岂非闵世病俗, 究古明道, 欲拔今以复之古, 剪剥齐整凡今之纷淆驳冗者欤?然后益知足下之好学, 甚有志者也。然而述三皇太古之道, 舍近取远, 务高言而鲜事实, 此少过也。
            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 而后履之以身, 施之于事, 又见于文章而发之, 以信后世。其道, 周公、孔子、孟轲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 则六经所载至今而取信者是也。其道易知而可法, 其言易明而可行。及诞者言之, 乃以混蒙虚无为道, 洪荒广略为古, 其道难法, 其言难行。孔子曰:“道不远人。”所谓道者, 乃圣人之道也, 此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可得者也, 岂如诞者之言耶!仲尼曰:“吾好古, 敏以求之者。”所谓古者, 其事乃君臣、上下、礼乐、刑法之事, 又岂如诞者之言邪!此君子之所学也。
            夫所谓舍近而取远云者, 孔子昔生周之世, 孰与今去尧舜远也?孔子删《书》, 断自《尧典》, 而弗道其前, 其所谓学, 则曰“祖述尧舜”。如孔子之圣且勤, 而弗道其前者, 岂不能邪?盖以其渐远而难彰, 不可以信后世也。
            今生于孔子之绝后, 而反欲求尧舜之已前, 世所谓务高言而鲜事实者也。尧舜之道为百王首, 仲尼之叹曰“荡荡乎”, 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及夫二《典》【1】, 述之炳然, 使后世尊崇仰望不可及。其言岂不高邪?然其事不过于亲九族, 平百姓, 忧水患, 见诸侯, 谨权衡而已。孔子之后, 惟孟轲最知道, 然其言不过于教人树桑麻, 畜鸡豚, 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夫二《典》之文, 岂不为文?孟轲之言道, 岂不为道?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 盖切于事实而已。
            今学者不深本之, 乃乐诞者之言, 思混沌于古初, 以无形为至道者, 无有高下远近。使贤者能之, 愚者可勉而至, 无过不及, 一本乎大中, 故能亘万世, 可行而不变也。今以谓不足为, 而务高远之为胜, 以广诞者无用之说, 是非学者之所尽心也。宜少下其高而近其远, 以及乎中, 则庶乎至矣。
            凡仆之所论者, 皆陈言浅语, 如足下之多闻博学, 不宜为足下道之也。然某之所以云者, 本欲损足下高远而俯就之, 则安敢务为奇言以自高邪。幸足下少思焉。
        (取材于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
        注释:【1】二《典》:《尚书》中《尧典》和《舜典》的合称。


        译文:
        欧阳修叩首禀告秀才足下:
            (我)前几天离开后, 又拿之前(您)赠送的十几篇(谈论)古今的杂文, 多次阅读它们, (发现您的)言论十分高深并且志向非常远大。(我)揣摩您的用意, 难道不是忧虑时俗, (因而)深入研究古代学说、阐明圣贤之道, 想要改变现今(的状况), (把)它恢复到古代(的样子), 整治现今的混乱繁杂的现象吗?这之后(我)更加了解到您是好学、有远大志向的人啊。但是(您)遵循三皇太古的学说, 舍弃近的求取远的, 追求高深的言论而脱离现实, 这样是不太对的。
        君子在治学上一定要践行道, 之后亲身实践它, (把)它施行在处理事务上, 并且呈现在文章中阐发它, 来让后世人信服(它)。这种道, 就是周公、孔子、孟轲等人经常践行从事的;这种文章, 就是六经中记载的、至今都为人相信的。这种道容易懂得并且能够效法, 这种文章容易明白并且能够践行。至于虚妄的人谈论道, 却把混沌蒙昧虚假乌有(的说法)当作道, (把)洪荒虚
            无的远古当作(要效法的)古代, 这种道难以效法, 这种学说难以践行。孔子说:“道不远离人。”所谓道, 是圣人之道, 这道是亲身实践它、(把)它施行在处理事务上就能够掌握的, 哪像虚妄的人说的(那样)呢!孔子说:“我爱好古文化, 勤奋敏捷去求取它。”所谓古, 它(包括的)事是君臣、上下、礼乐、刑法的事, 哪像虚妄的人说的(那样)呢!这是君子追求的学问。
            所谓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这个问题, (是指)孔子当初生于周朝, 和今人相比谁距离尧舜更远呢?孔子删篡《尚书》, 从《尧典》开始截取记述, 不论及尧舜之前(的事), 他谈论的治学, 就称为“效法尧舜”。像孔子这样圣明又勤奋, 却不探讨尧舜之前的事, 难道是做不到吗?大概是因为那些事太遥远难以说清楚, 不能让后世人信服(它)。
            现在(的学者)生在距孔子很远的后世, 却反过来想要探求尧舜之前(的事情),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追求高深的言论而脱离现实。尧舜之道是诸王(思想)的源头, 孔子的赞叹是“广博啊”, 是说尧舜之道深远广博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至于那《尧典》《舜典》, 记述尧舜之道明白清楚, 让后世尊重崇敬、仰望难以企及。二《典》的言论难道不高深吗?但它(论及的)事情没有超出使家族和睦, 百姓安定, 忧虑水患, 会见诸侯, 严谨法度罢了。孔子之后, 只有孟轲最懂得道, 但是他谈论的没有超出教人种植桑麻, 蓄养鸡豚, 来说明(百姓能对父母)生前奉养与死后安葬是王道的根本。二《典》的言论, 难道不是(深奥广博的)言论?孟轲谈论的道, 难道不是(真正的)道?但(二《典》记述的和孟轲谈论的)那些事却是世人特别容易了解接近的, 大概是(因为他们的论述)切合现实的事情罢了。
        现在的学者不认真遵循这种治学方式, 却喜欢追求虚妄的人的言论, 思慕天地未形成之前的
            太古之时, 把虚无当作最好的学说, 没有(辨别)高下远近。假如贤者能做到(正确地治学), 愚者能努力做到(正确地治学), 没有过分的和达不到的, 完全遵循真正的中正之道, 就能延绵万世, 可以践行不变了。现在(的学者)认为(正确的治学之道)不值得学习, 却以追求高远虚无为本领, 去推广虚妄的人没有用处的言论, 这不是治学的人(应该)竭尽心力(追求)的。应该稍微降低高度, 拉近距离, 来达到中正之道, 这样差不多就符合(治学之道)了。
            我所说的这些, 都是些陈旧浅显的言辞, 像您这样见闻丰富学识广博, (本)不应该对您说这些。但我说这些的原因, 是想让您降低高度, 切近真正的道, 那(我)怎敢刻意用新奇的言辞来抬高自己呢。愿您稍微考虑一下(我所说的)。 

        相关练习: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欧阳修《石曼卿墓表》
        欧阳修《送方希则序》欧阳修《尚书屯田外郎赠兵部员外郎钱君墓表》
        欧阳修《答祖择之书》《樊侯庙灾记》
        欧阳修《蔡君山墓铭》《吕蒙正不为物累》
        欧阳修《原弊》(二)《金部郎中赠兵部侍郎阎公神道碑铭并序》
        欧阳修《憎苍蝇赋》欧阳修《杂说》
        欧阳修《诲学说》欧阳修《泷冈阡表》
        欧阳修《戕竹记》欧阳修《养鱼记》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欧阳修《中述》
        欧阳修《仲氏文集序》欧阳修《原弊》
        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
        《小人无朋》《欧阳修集·师鲁》
        欧阳修《读李翱文》欧阳修《七贤画序》原文翻译
        《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王彦章画像记》
        欧阳修《答陕西安抚使范龙图辞辟命书》欧阳修《文惩范公神道碑铭》原文及译文
        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欧阳修《五代史记一行传叙》
        欧阳修《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苏氏文集序》欧阳修《简肃薛公墓志铭》
        欧阳修《偃虹堤记》欧阳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欧阳修《浮槎山水记》
        欧阳修《吉州学记》《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
        欧阳修《记旧本韩王后》欧阳修《画舫斋记》
        《释惟俨文集序》欧阳修《伐树记》
        《真州东园记》《连处士墓表》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石曼卿墓表》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