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王德完传》原文及翻译
|
| 明史 原文: 王德完, 字子醇, 广安人。万历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 改兵科给事中。西陲失事德完言今经略郑洛主款巡抚叶梦熊又言战边不协安望成功帝为饬二臣 石星为本兵, 德完上十议以规时, 帝纳之。已, 请裁李成梁父子权, 劾褫黔国公沐昌祚冠服, 罢巡抚朱孟震、贾待问、郭四维、少卿杨四知、赵卿。又发广东总督刘继文、总兵官李栋等冒功罪。半岁章数十上, 率军国大计。累迁户科都给事中。倭寇久躏朝鲜, 再议封贡。德完言:“封则必贡, 贡则必市, 是沈惟敬误经略, 经略误总督, 总督误本兵, 本兵误朝廷也。”后封果不成。德完寻以疾归。二十八年, 起任工科。极陈四川采木、榷税及播州用兵之患。又言三殿未营, 不宜复兴玄殿、龙舟之役。皆不报。已, 劾湖广税使陈奉四大罪。再疏极论, 谓奉必激变。奉果为楚人所攻, 仅以身免。寻因祷雨言:“愿尽撤矿税之使, 释逮系之臣, 省愆赎过, 用弭灾变。”不报。已, 极陈国计匮乏, 因请减织造, 止营建, 亟完殿工, 停买珠宝, 慎重采办, 大发内帑, 语极切至。帝亦不省。 时帝宠郑贵妃, 疏皇后及皇长子。皇长子生母王恭妃几殆, 而皇后亦多疾。左右多窃意后崩, 贵妃即正中官位, 其子为太子。中允黄辉, 皇长子讲官也, 从内侍微探得其状, 谓德完日:“此国家大事, 旦夕不测, 书之史册, 谓朝廷无人。”德完乃属辉具草。疏入, 帝震怒, 立下诏狱拷讯。 尚书李戴、御史周盘等连疏论救。忤旨, 切责, 御史夺俸有差。大学士沈一贯力疾草奏为德完解, 帝亦不释。旋廷杖百, 除其名。光宗立, 召为太常少卿。俄擢左佥都御史。 初, 德完直声震天下。及居大僚, 持论每与邹元标等异。杨镐、李如桢丧师论死, 廷臣急欲诛之。德完乃上疏请酌公论, 或遣戍立功, 或即时正辟, 设两途以俟帝宽之。疏出, 果宽镐等。德完寻进户部右侍郎。给事中朱钦相、倪思辉言事获罪, 疏救之。明年, 迁左。亡何卒官。 (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 译文: 王德完, 字子醇, 广安人。万历十四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 改任兵科给事中。西部边境战事失利, 王德完进言说:“如今经略郑洛主张议和, 巡抚叶梦熊又主战, 边疆大臣主张不一致, 哪能企望成功。”皇帝为此告诫了两位大臣。石星任兵部尚书时, 王德完上奏十条建议来谋划时事, 皇帝采纳了这些建议。之后, 请求削减李成梁父子的权力, 弹劾免去黔国公沭昌祚的官职, 罢免巡抚朱孟震、贾待问、郭日雏, 少卿耪霹知、赵卿。又揭发广东总督刘继文、总兵官李栋等假冒战功的罪行。半年时间几十次上奏章, 都是有关关统治国的重大策略。多次迁升至户科都给事中。倭寇长时间�:Τ�, 朝廷再次议论对倭赏赐拜封及准英进贡事。王德完进言说:“赐封就必定进贡, 进赐就必定贸易, 这是沈惟敬误导经略, 经略误导总督, 总督误导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误导朝廷。”后来赐封果然没有成功。王德完不久因病回家。万历二十八年, 被起用任职于工科。(王德完)极力陈述四川采木、征税及播州用兵的祸害。又说三座宫殿没有营造, 不宜再兴起玄殿、龙舟的工程, (皇上)都没有批复。之后, 弹劾湖广税使陈奉四大罪状。两次上疏透彻论述, 说陈奉必定激起变乱。陈奉果真被楚人所攻击, 仅自身免于灾难。不久趁求雨进言说:“希望全部撤除矿税使臣, 释放被拘捕的大臣, 反省过错弥补阙失, 以此来消除灾害。”(皇上)没有批复。后来, 又极力陈述国家财政匮乏, 因而请求削减纺织, 停止营建, 尽快结束宫殿工程, 停止购买珠宝, 慎重采办, 大量发放内库钱财, 言语极为恳切。皇帝也不理会。 当时皇帝宠爱郑贵妃, 疏远皇后及皇长子。皇长子生母王恭妃生命危殆, 而皇后也多病。皇帝左右很多人私下认为皇后去世后, 郑贵妃就会成为皇后, 她的儿子为太子。中允黄辉是皇长子的侍讲官员, 从内官侍从那儿暗中探到其中的情况, 对王德完说:“这是国家大事, 随时可能发生意外, 将来书写在史册上会说朝廷没有贤臣。”王德完于是嘱咐黄辉起草。奏疏呈入, 皇帝震怒, 立即将王德完投入钦犯监狱拷问审讯。尚书李戴、御史周盘等联名上疏论辩救助。冒犯了圣意, 遭到严词斥责, 御史被剥夺俸禄, 处罚各有差别。大学士沈一贯迅速草拟奏章为王德完辩解, 皇帝的怒气也不消解。不久在朝廷上杖责一百下, 革除他的官籍。光宗即�。髡傥I偾�。不久提升为左佥都御史。 当初, 王德完正直的名望声震天下。等到当了大官, 所持的主张常常与邹元标等人相异。杨镐、李如桢战败, 损失军队被判处死刑, 朝臣急于想诛杀他们。王德完却上疏请求斟酌公正评论, 或者将他们放逐让其戍边立功, 或者将他们立即正法, 拿出两种处理办海以待皇帝宽恕他们。奏疏下发, 果然宽恕了杨镐等人。王德完不久擢升户部右侍郎。给事中朱钦相、倪思辉进谏获罪, 王德完上疏救助他们。第二年, 升为左侍郎。不久死在任上。
相关练习:《明史·王德完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