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论贵粟疏》原文及翻译
| | | 晁错 原文: 民贫, 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 不足生于不农, 不农则不地著①, 不地著则离乡轻家, 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 严法重刑, 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 不待轻暖;饥之于食, 不待甘旨②;饥寒至身, 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 肤寒不得衣, 虽慈母不能保其子, 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 故务民于农桑, 薄赋敛, 广畜积, 以实仓廪, 备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 其服役者③不下二人, 其能耕者不过百亩, 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 夏耘, 秋获, 冬藏, 伐薪樵, 治官府, 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 夏不得避暑热, 秋不得避阴雨, 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 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 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 尚复被水旱之灾, 急政暴虐, 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 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方今之务, 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 在于贵粟;贵粟之道, 在于使民以粟为赏�!=衲继煜氯胨谙毓�, 得以拜爵, 得以除罪。如此, 富人有爵, 农民有钱, 粟有所渫④。夫能入粟以受爵, 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 以供上用, 则贫民之赋可损, 所谓损有余、补不足, 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 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 二曰民赋少, 三曰劝农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有删节) 注释:①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②旨:味美。③服役者:劳作的人。④渫:流通。 译文: 百姓生活贫困了, 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 不富足是由于不务农, 不从事农业就不能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 不能定居就会离开乡土, 轻视家园, 像鸟兽一样四处奔散。这样的话, 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 深险的护城河, 严厉的法令, 残酷的刑罚, 还是不能禁止他们。受冻的人对衣服, 不要求轻暖;挨饿的人对于食物, 不要求香甜可口;饥寒到了身上, 就顾不上廉耻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 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 肚子饿了没饭吃, 身上冷了无衣穿, 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 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 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 减轻他们的赋税, 大量贮备粮食, 以便充实仓库, 防备水旱灾荒, 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 现在农夫中的五口之家, 家里可以参加劳作的不少于二人, 能够耕种的土地不超过百亩, 百亩的收成, 不超过百石。他们春天耕地, 夏天耘田, 秋天收获, 冬天储藏, 还得砍木柴, 修理官府的房舍, 服劳役;春天不能避风尘, 夏天不能避署热, 秋天不能避阴雨, 冬天不能避寒冻, 一年四季, 没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 又要交际往来, 吊唁死者, 看望病人, 抚养孤老, 养育幼儿, 一切费用都要从农业收入中开支。农民如此辛苦, 还要遭受水旱灾害, 官府又要急征暴敛, 随时摊派, 早晨发命令, 晚上就要交纳。交赋税的时候, 有粮食的人, 半价贱卖后完税;没有粮食的人, 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债纳税;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地房屋、卖妻子儿女来还债的事情。 当今的迫切任务, 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 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 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O衷谟Ω煤耪偬煜掳傩战涣父�, 纳粮的可以封爵, 或赎罪;这样, 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 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 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 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 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 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 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依顺百姓心愿, 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 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 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
相关练习:晁错《论贵粟疏》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