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清僧》原文及翻译
| | | 聊斋志异 原文: 长清僧, 道行高洁。年八十余犹健。一日, 颠仆不起, 寺僧奔救, 已圆寂矣。僧不自知死, 魂飘去, 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绅子, 率十余骑, 按鹰猎兔。马逸, 堕毙。魂适相值, 翕然而合, 遂渐苏。厮仆还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 则粉白黛绿者, 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 胡至此!”家人以为妄, 共提耳悟之。僧亦不自申解, 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 酒肉则拒。夜独宿, 不受妻妾奉。 数日后, 忽思少步。众皆喜。既出, 少定, 即有诸仆纷来, 钱簿谷籍, 杂请会计。公子托以病倦, 悉卸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 知之否?”共答:“知之。”曰:“我郁无聊赖, 欲往游瞩, 宜即治任。”众谓新瘳, 未应远涉。不听, 翼日遂发。抵长清, 视风物如昨。无烦问途, 竟至兰若。弟子数人见贵客至, 伏谒甚恭。乃问:“老僧焉往?”答云:“吾师曩已物化。”问墓所。群导以往, 则三尺孤坟, 荒草犹未合也。众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马欲归, 属曰:“汝师戒行之僧, 所遗手泽, 宜恪守, 勿俾损坏。”众唯唯。乃行。既归, 灰心木坐, 了不勾当家务。 居数月, 出门自遁, 直抵旧寺, 谓弟子:“我即汝师。”众疑其谬, 相视而笑。乃述返魂之由, 又言生平所为, 悉符, 众乃信。居以故榻, 事之如平日。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 哀请之, 略不顾瞻。又年余, 夫人遣纪纲至, 多所馈遗。金帛皆却之, 惟受布袍一袭而已。友人或至其乡, 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 其千里而不散者, 性定故耳。余于僧, 不异之乎其再生, 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 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闪, 而兰麝熏心, 有求死而不得者矣, 况僧乎哉!” 【兰若】即寺庙 译文: 长清县的一个僧人, 道行高深纯洁。八十多岁仍然健朗。一天摔倒了起不来, 寺里的僧日跑来搭救, 但已经去世了。老僧自己不知道已经死了, 魂魄飘走了, 来到了河南地界。河南有个没落地主家的的儿子, 带领着十多个骑马的仆从, 用老鹰来猎捕野兔。马受惊跑了, 他掉下马来死掉了。僧人魂魄正好与他的尸体相遇, 就随着尸体卧的样子合在一起了, 于是慢慢苏醒了。仆从们返回来慰问。他睁开双眼睛说:“怎么到了这里?”众人扶他回家了。一进门, 就有许多敷粉画眉的女子, 纷纷过来问侯。他非常惊讶的说:“我是僧人, 怎么到了这里?”家里人认为他在说胡话, 都说些贴耳的话来让他醒悟。僧人也不自己申辩解释, 只是闭上眼睛不再说话。给他米饭他就吃, 酒肉就拒绝。晚上独自睡觉, 不接受妻妾的侍奉。几天之后, 忽然想要走一走。众人都很高兴。出来以后, 稍一停下, 就有许多仆人过来, 递上钱粮帐簿, 纷乱的请他查看。公子以生病了疲倦为托辞, 把这些都推辞了。只是问:“山东长清县, 知道吗?”都回答:“知道。”公子说:“我觉的沉闷寂寞, 想要去游览, 应当立刻办理行装。”众人以为病刚痊愈, 不应该走远路。公子不听从, 第二天就出发了。到了长清, 所见风景东西就跟昨天一样。不需要问路, 径直来到寺院。几个僧人看见有贵客到来, 拜见欢迎的礼仪很是恭敬。公子于是问:“老僧人哪里去了?”回答说:“我师傅过去已经去世了。”又问坟墓在哪。大家引导他去了, 只见三尺来高的孤零零的坟墓, 荒草都没有长满。众僧人不知这是什么意思。然后备马想要回去, 他嘱咐说:“你们的师傅是有戒律道行的僧人, 他留下来的手本书札, 应该严格地保守, 不要让损坏了。”众人点头答应。他才走了, 到了家里, 心如死灰般枯坐着, 一点都不处理家务。 住了几个月, 出门自己不见了, 一直抵达旧日的寺庙, 对僧人说:“我就是你们的师傅。”众人怀疑他弄错了, 互相看着笑了。他于是说了还魂的缘故, 又说出老僧生平所作的, 都符合。众人才相信了, 让他住在原来的房间, 和平时一样侍奉他。后了公子家里, 多次打发车马来, 哀求着请他回去, 他一点都不看看。又过一年多, 母亲派遣管家来了, 馈赠很多东西。
相关练习:《长清僧》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