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汉纪十》原文及翻译
|
| 资治通鉴 原文: 是岁, 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县次续食, 令与计偕。川人公孙弘对策曰:“臣闻上古尧、舜之时, 不贵爵赏而民劝善, 不重刑罚而民不犯, 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贵爵厚赏而民不劝, 深刑重罚而奸不止, 其上不正, 遇民不信也。夫厚赏重刑, 未足以劝善而禁非, 必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 则分职治;去无用之言, 则事情得;不作无用之器, 则赋敛�。徊欢崦袷�, 不妨民力, 则百姓富;有德者进, 无德者退, 则朝廷尊;有功者上, 无功者下, 则群臣遂;罚当罪, 则奸邪止;赏当贤, 则臣下劝。凡此八者, 治之本也。故民者, 业之则不争, 理得则不怨, 有礼则不暴, 爱之则亲上, 此有天下之急者也。礼义者, 民之所服也;而赏罚顺之, 则民不犯禁矣。臣闻之:气同则从, 声比则应。今人主和德于上, 百姓和合于下, 故心和则气和, 气和则形和, 形和则声和, 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故阴阳和, 风雨时, 甘露降, 五谷登, 六畜蕃, 嘉禾兴, 朱草生, 山不童, 泽不涸, 此和之至也。”时对者百余人, 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 天子擢弘对为第一, 拜为博士, 待诏金马门。齐人辕固, 年九十余, 亦以贤良征。公孙弘仄目而事固, 固曰:“公孙子, 务正学以言, 无曲学以阿世!”诸儒多疾毁固者, 固遂以老罢归。是时, 巴、蜀四郡凿山通西南夷, 千余里戍转相饷。数岁, 道不通。士罢饿、离暑湿死者甚众, 西南夷又数反, 发兵兴击, 费以巨万计而无功。上患之, 诏使公孙弘视焉。还奏事, 盛毁西南夷无所用, 上不听。弘每朝会, 开陈其端, 使人主自择, 不肯面折廷争。于是上察其行慎厚, 大说之, 一岁中迁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辨常与汲黯请间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弘尝与公卿约议, 至上前, 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廷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 今皆倍之, 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 以臣为忠;不知臣者, 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 上益厚遇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 译文: 这一年, 武帝征召官吏百姓中明晓当世政务、熟知古代圣王治国之术的人到朝廷任职, 命令应征者与各地进京的“上计吏”同行。川人公孙弘在考试时答道:“我听说上古尧舜那个时期, 没有尊贵的官爵和丰厚的奖赏, 但百姓却相互勉励行善, 不重刑罚, 但百姓却不犯法, 这是因为君主为臣民做出了正直的表率, 而且对待百姓很讲信用;到了末代, 有尊贵的官爵和丰厚的赏赐, 但百姓却得不到劝勉, 设立了严酷的刑罚却不能禁止违法犯罪, 当时的君主本身不正, 对待百姓又不讲信用。用丰厚的奖赏和严酷的刑罚, 还不足以鼓励行善、禁止作恶, 只有靠讲信用, 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所以, 根据人的才能而委任的官职, 就能各司其职, 做好工作;抛弃无用的虚言, 就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不制作无用的器物, 就可以减少对百姓的赋税;不在农忙季节征发役夫, 不妨害民力, 百姓就会富裕;有德的人受到重用, 无德的人被罢免, 朝廷就尊贵威严;有功的人升职, 无功的人降级, 群臣就会明白退让的道理;判处刑罚与罪过相应, 就能制止犯罪;给予奖赏与贤能相符, 就能劝勉臣子。这八项, 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天下百姓, 让他们各自从事生产就不会发生争斗, 事情得到合理的解决就不会怨恨, 让他们接受教育知道礼义就不会使用暴力, 君主爱护他们, 他们就会亲近君主, 此是统治天下的当务之急。礼义, 是百姓甘愿服从的;再用奖赏和刑罚来推行礼义, 百姓就不会违犯禁令了。我听说:气相同就能互相影响带动, 声相同就能互相呼应。现在, 君主在上面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德义, 百姓在下面与君主相谐调, 所以心和就能气和, 气和就能形和, 形和就能声和, 声和就会出现天地安和了。所以阴阳调和, 风雨适时, 甘露降下, 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茁壮稻谷生机勃勃, 红色瑞草萌生成长, 山岭不光秃, 湖泊不干涸, 这是天地安和的最佳状态。”当时参加对策考试的有一百多人, 太常奏报考试成绩, 把公孙弘列为下等。对策上呈武帝, 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成绩提升为第一名, 任命他为博士, 在金马门伺应召对。齐人辕固, 已经九十多岁了, 也被选为贤良, 征召入京。公孙弘斜着眼睛, 不正视辕固, 辕固说:“公孙先生, 一定要依据儒学论事, 可不要歪曲儒学来迎合当世!”儒生们有许多人嫉妒诽谤辕固, 辕固就以年老为名免官回原籍了。这时, 巴、蜀等四郡开凿山险修筑连接西南夷的通道, 千余里外转运粮饷。过了几年, 道路没有开通, 修路的士兵疲惫饥饿、遭受炎热潮湿折磨而死的人很多, 西南夷又多次反叛, 调集军队去进攻, 军费开支以万万计, 却不见功效。武帝很担忧, 下诏派公孙弘前去该地视察情况。公孙弘返京奏报情况, 极力批评开通西南夷没有什么作用, 武帝不听从他的意见。公孙弘每当在朝廷讨论问题时, 总是列举陈述事情的端绪, 让武帝自己抉择, 不肯在朝廷之上与武帝当面争辩。因此武帝看出他为人谨慎厚道, 善于辩论, 熟悉文书法令和具体的官府公务, 又会用儒术加以文饰, 对他非常欣赏, 一年之中升官到左内史。公孙弘上奏, 遇到武帝不同意时, 他不在朝廷上争辩。常与汲黯请求单独召见, 先由汲黯提出问题, 后由公孙弘进一步补充, 武帝经常听得很高兴, 所提的建议都加以采纳, 因此, 公孙弘越来越得到武帝的亲近和重用。公孙弘曾经和公卿商定某一问题的处置意见, 到了武帝面前, 他却完全背弃了原来的约定, 而迎合武帝的心意。汲黯当即在朝廷上批评公孙弘说:“齐人大多欺诈而不忠诚老实;他开始和我们一道商定此条建议, 现在却全都背弃了, 这是不忠!”武帝责问公孙弘, 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 认为我忠;不了解我的人, 认为我不忠。”武帝认为他说得对。武帝身边的亲信经常诋毁公孙弘, 武帝对他却更加优待。
相关练习:《资治通鉴·汉纪十》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