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珩《聊斋志异序》原文及翻译
|
| 高珩 原文: 志而曰异, 明其不同于常也。然而圣人曰:“君子以同而异。”何耶?其义广矣、大矣。夫圣人之言, 虽多主于人事, 而吾谓三才之理, 六经之文, 诸圣之义, 可一以贯之。则谓异之为义, 无不可也。夫人但知居仁由义, 克己复礼, 为人君子矣;而陟降而在帝左右, 祷祝而感召风雷, 乃近于巫祝之说者, 何耶?神禹创铸九鼎, 而山海一经, 复垂万世, 岂上古圣人而喜语怪乎?欲读天下之奇书, 须明天下之大道。盖以人伦大道淑世者, 吾人之所以为木铎也。然而天下有解人, 则虽孔子之所不语者, 皆足辅功令教化之所不及。而《诺皋》《夷坚》, 亦可与六经同功。荀非其人, 则虽日述孔子之所常言, 而皆足以佐愿。 彼拘墟之上多疑者, 其言则未尝不近于正也。或曰:报应示戒可矣, 妖邪不宜黜乎?曰:是也。然而天地大矣, 无所不有;古今变矣, 未可舟膠。人世不皆君子, 阴曹反皆正人乎?且江河日下, 人鬼颇同, 不则幽冥之中, 反是圣贤道�。杖仗朴萑�, 有是理乎?或又疑而且规之曰:异事, 世固间有之矣, 而竟驰想天外, 幻迹人区, 无乃为《齐谐》滥觞乎?曰:是也。然子长列传, 不厌滑稽;厄言寓言, 蒙庄嚆矢。且二十一史果皆实录乎?仙人之议李郭也, 固有遗憾久矣。而况勃窣文心, 笔补造化不止生花, 且同炼石。佳狐佳鬼之奇俊也, 降福既以孔皆, 人中大贤, 犹有愧焉。是在解人不为法缚, 不死句下可也。 吾愿读书之士, 揽此奇文, 须深慧业, 眼光如电, 墙壁皆通, 能知作者之意, 并能知圣人或雅言、或罕言、或不语之故, 则六经之义, 三才之统, 诸圣之衡, 一一贯之。异而同者, 忘其异焉可矣。不然, 痴人每苦情深, 入耳便多儒首。一字魂飞, 心月之精灵冉冉;三生梦渺, 牡丹之亭下依依。檀板动而忽来, 桃茢遣而不去, 君将为魍魉曹丘生, 仆何辞齐谐鲁仲连乎? 康熙己未春日谷旦, 紫霞道人高珩题 (有删改) 译文: 说记录的是怪异奇事, 就是申明记事不同寻�!?鬃铀倒忧蟠笸嫘∫斓幕�。何出此言呢?它的意义就很广很大了。孔子语录虽多讲人情世理, 但是我认为, 自然界的规律, 六经的内容及诸圣的主张, 都可以用一个道理贯穿, 那就是异常事物客观存在是合乎道义的, 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一个人只要知道内心存仁, 行事循义, 约束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 那完全可称得上是一个正人君子了。至于说先王之神在天, 无时不在上帝左右, 子孙蒙其福泽君临天下, 感应风雨雷电的事, 就和巫师庙祝的说法差不多了。夏禹建立夏朝, 用天下九牧贡献之铜铸造了九鼎, 镌刻上九州的名山大川和奇禽异兽。《山海经》一书因此流传千古以至今天, 这难道也是上古圣人偏好谈论怪异之事吗?要读天下的奇书, 就要明了天下的大道理。以人伦大道济世的, 就要依靠木铎教化引导, 上天就把孔子当作了木铎。由于天下有善解人意的人, 就是讲了孔子不谈的那些怪异之事, 也都可以用来弥补朝廷功令教化所达不到的地方。记录神怪的《诺皋》、《夷坚记》等与六经有同样的教化效果。如果不是通达之人, 就是每天说着孔子常说的话, 都完全有可能借此产生邪恶之念。 那些死板拘泥的人也有不少疑问, 他们的话也未必没有道理。有人说了, 报应示警可以, 难道不应废黜妖邪吗?回答说:应该这样。可是天地之大无所不有, 古今已发生巨变, 舟船不能搁浅。人世间不全是正人君子, 难道阴曹地府里都是好人吗?况且世风如同江河日下, 人和鬼越来越相似, 不可能在幽冥之中是圣贤的世界和三代治世的美好, 有这样的道理吗?又有人说:怪异之事, 世间的确存在, 可是竟然天马行空异想天开, 在人世间构筑起虚幻之境。这不是延续《齐谐》志怪的套路吗?回答说:是的。可是司马迁写《史记》列传不忘写风趣的滑稽列传;将真理寓于戏言故事之中, 是庄子开了先河。况且二十一史都记录的是实情吗?有仙人之议的是李膺与郭太, 本来就有遗憾很久了!有突然冒出的创作灵感, 笔墨又可弥补自然的不足, 不仅仅是妙笔生花, 且更似炼石补天。美狐义鬼中不逊正人君子, 普遍降福于人, 就是人中才德双全的大贤士, 恐怕也会有羞愧不如的地方!好在善解之人不为成法所缚, 不会去死抠字眼, 这也就可以了。 我希望天下的读书人, 阅读这奇妙的文章, 须调动所有智慧, 眼光深远, 就能扫除所有障碍, 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并能洞知圣人对一些事或言之成理, 或绝少谈及, 或缄默不语。那样, 六经之义, 自然之理, 诸圣主张就全部贯通了。奇异相同的, 忘掉它的奇异就可以了。如果不是这样, 痴呆之人用情苦深, 一接触就会沉溺不能自拔。看到一个字就魂飞天外, 如月的心性浮现出精灵, 穿越飘渺如梦的三生, 牡丹亭下依依相惜, 檀板一敲飘忽而至, 驱邪的桃木帚也难以赶走。你打算做精怪中的曹丘生, 我又怎么会推辞做志怪的鲁仲连呢? 康熙己未春日谷旦, 紫霞道人高珩写此篇。
相关练习:高珩《聊斋志异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