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技赠写真李山人》原文及翻译
| | 吴承恩 原文: 通州李子北游于淮阴, 馆于蒋氏。李子素善..貌人, 其留于淮也, 缙绅国人咸求..之貌。其貌人也, 十尝得十。或者问曰:“子之于技也, 习矣乎?子而貌人, 十尝得十, 何也?” 李子嘻曰:“余非技人也, 而游.于技;余非习于技也, 而与技偶。 始余挟策读书, 出游于都邑, 鲜然..与人群, 见夫老少者异状, 肥瘠者异质, 黔皙者异色, 长短者异形, 妍丑者异姿。余嗒然而神怡, 春然而心融, 少焉触然而警中。是故余志其形体, 余志其耳目口鼻, 余志其须眉, 余志其颔颐, 余志其权, 余志其辅①既而和墨配色, 濡笔焉而加之素, 恍然若觌②人焉。故余貌之人也, 十而失五六者鲜矣。久之, 余益与人习也, 于是舍其格, 遗其形, 求之于俯仰, 求之于瞻眺, 求之于笑貌, 求之于态, 求之于情, 吾心或若戚然其有谋, 犂③其有酬, 于是和墨配色, 濡笔焉而加之素, 若与斯人笑语謦欬④焉。故余之貌人也, 十而失三四者鲜矣。今余貌人多矣, 余不能为心矣, 余忘余技矣。有求余貌者, 余不知其貌若是耶?态若是耶?但余隐几而坐, 忽焉若觌于斯人于素, 又忽焉若见斯人矜色而待余, 又忽焉若见紫气于斯人眉宇之间, 于是余急起而图之, 又不知孰使余起耶?孰使余图之耶?孰使余不肖耶?故余之貌人也, 不知十而得一耶?十而失其九耶?十而得十耶?十而不失其一耶?——余又安知技!” 于是淮南吴生闻之叹曰:“善哉。技可以语学矣!彼君子始而张弓, 既而云行水止, 而天游焉天下乎, 畴靳⑤哉?熙熙神应之矣——是谓凝化。” 【注】①辅:颊骨 ②觌(dí):见 ③犂(lí):明确 ④謦欬(qǐng kài):言笑 ⑤畴靳:意指“收放”。 译文: 通州的李先生往北游历到了淮阴, 住在蒋氏家中。李先生向来擅长给人画像, 他在淮阴停留的时候, 官员百姓都来请求他给自己画像。李先生给人画像都十分逼真。有人问他:“你的画技, (是)反复习得的吗?你给人画像, 都画得那么逼真, (这是)什么原因呢?” 李先生嘻笑着说:“我本不是画匠, 却能自如地运用画技;我并非反复练习技艺, 而能与画匠相匹敌。 起初, 我勤奋读书, 去京都游学, (喜欢观察)与众不同的人, 看见那些老者、少年不同的外形, 肥胖、瘦弱(的人)不同的形体, 黑白(的人)不同的肤色, 高矮(之人)不同的身长, 美丑之人不同的姿容, 我便怡然忘怀, 兴奋和乐, 一会儿, 内心有所触动而感觉敏锐。因此, 我(便)记住他们的形体, 记住他们的耳目口鼻, 记住他们的胡须、眉毛, 记住他们的下巴、面颊, 记下他们的颊骨。不久, 便调和好墨汁, 调配好颜色, 沾墨润笔而画在白绢上, 就好像见到了这个人。所以我给人画像, 十分失之五六分的情况是很少的。 时间长了, 我对人更加熟悉了, 在这种情况下就舍弃了他们的模样, 忘掉了他们的形体, 在(人)俯仰之间、远望之际、笑颜神态、性情方面(不断)探求, 我的内心有时好像清楚了, 便有想法;明确了, 便有规划。这时便调和好墨汁, 调配好颜色, 沾墨润笔而画在白绢上, 就好像和这个人不停地言谈说笑。所以我给人画像, 十分失之三四的情况是很少的。 现在我给人画的像多了, 我就不把技艺放在心上了, 已经不计较我的画技了。有人请我画像, 我已不在意他们的相貌、神态是这样吗?只是和(他们)倚靠着几案而坐, 忽而觉得平素见到过这个人一样, 忽而感觉到这个人似神色庄重地等待我, 忽而似乎看见这个人眉宇之间透出富贵之气, 这时我赶紧起身作画, 可又不知道是什么让我起身?是什么使我作画?是什么使我画得逼真?是什么让我画得不像?所以我给人画像, 不知道十分能像一分, 还是能像九分, 或是完全逼真, 或是一点都不像?——(这些我都不知道), 我又怎能知道技艺!” 于是淮南吴生听后叹息道:“好�。蛹家湛梢蕴柑秆暗牡览砹�!君子起初(只是)拉弓, 不久行止自由, 继而放任自然, 收放自如, (这是)心领神会的境地——也就是所说的‘凝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