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徐元杰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徐元杰, 字仁伯, 信州上饶人。幼颖悟, 诵书日数千言, 每冥思精索。闻陈文蔚讲书铅山, 实朱熹门人, 往师之。后师事真德秀。绍定五年, 进士及第。淳祐元年, 差知南剑州。会峡阳寇作, 擒渠魅八人斩之, 余释不问。父老或相语曰:“侯不来, 我辈鱼肉矣。”郡有延平书院, 率郡博士会诸生亲为讲说。民讼, 率呼至以理化诲, 多感悦而去。输苗听其自概, 阖郡德之。丁母忧去官, 众遮道跪留。既免丧, 授侍左郎官。言敌国外患, 乞以宗社为心。言钱塘驻跸(行宫), 骄奢莫尚, 宜抑文尚质。兼崇政殿说书, 每入讲, 必先期斋戒。丞相史嵩之丁父忧, 有诏起复, 中外莫敢言, 元杰时适轮对, 言:“臣前日晋侍经筵, 亲承圣问以大臣史嵩之起复, 臣奏陛下出命太轻, 人言不可沮抑。陛下自尽陛下之礼, 大臣自尽大臣之礼, 玉音赐俞(诏旨赐命), 臣又何所容喙。且大臣读圣贤之书, 畏天命, 畏人言。家庭之变, 哀戚终事, 礼制有�!W晕糯蟪加衅鸶粗�, 虽未知其避就若何, 凡有父母之心者莫不失声涕零, 是果何为而然?人心天理, 谁实无之, 臣恳恳纳忠, 何敢诋讦, 特为陛下爱惜民彝, 为大臣爱惜名节而已。”疏出朝野传诵帝亦察其忠亮每从容访天下事经筵益申前议未几, 夜降御笔黜四不才台谏, 起复之命遂寝。杜范入相, 复延议军国事。为书无虑数十, 所言皆朝廷大政, 边鄙远虑。每裁书至宗社隐忧处, 辄阁笔挥涕, 书就随削稿, 虽子弟无有知者。六月朔, 轮当侍立, 以暴疾谪告。夜四鼓, 遂卒。讣闻, 帝震悼曰:“元杰前日方侍立, 不闻有疾, 何死之遽邪?”亟遣中使问状, 赙赠(赠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银绢二百计。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三》, 有删改) 



        译文:
            徐元杰, 字仁伯, 信州上饶人。自幼聪颖, 读书每天几千字, 常�?嗨稼は胱ㄐ奶骄�。听说陈文蔚在铅山讲书, 实际上是朱熹门人, 前往拜师。后师从真德秀。绍定五年, 进士及第。淳祐元年, 差遣担任南剑州知州。适逢峡阳强盗起事, 擒获首领八人斩首, 其余的释放不追究。父老对他说:“你不来, 我们这些人就成了被宰割的鱼和肉了。”郡有延平书院, 元杰率领郡博士集合众学生亲自为他们讲说。民众诉讼, 全都叫他们过来用道理感化教诲, 百姓大多感动高兴而去。纳青苗税听任百姓自报, 州人感念他的恩德。遭母丧离职, 众人拦在路上跪下挽留他。服丧完毕, 被授侍左郎官。论说敌国外患, 请求将宗庙社稷放在心上。说钱塘为行宫, 骄奢的程度没有超过它的, 应该抑制浮华崇尚实际。兼崇政殿说书(官名, 专司在帝王之侧讲说经书), 每次进宫讲授, 一定在事先进行斋戒。丞相史嵩之父亲去世, 皇帝诏令他在守丧期间还继续任职, 朝廷内外没有人敢说话, 元杰当时正好轮对, 说:“我前天晋见侍奉给您讲经, 承蒙皇上拿大臣史嵩之守丧期间任职的事来询问, 我上奏陛下发布命令太草率, 人们的意见不能压制。陛下自然尽到陛下的礼仪, 大臣自然也要尽到大臣的礼节, 诏旨赐命, 我又怎敢插嘴。而且大臣读圣贤的书, 敬畏天命, 敬畏人言。家庭的变故, 悲痛地守孝, 礼制有常规。自从听到大臣在守孝期间任职的命令, 虽然不知道他是避让还是接受, 凡是心念父母的人没有不失声痛哭的, 这到底为何会成这样?人心天理, 实际上谁没有, 我诚恳地奉献忠心, 怎么敢诋毁揭发, 只是替陛下爱惜民众, 替大臣爱惜名节罢了。”疏章一传出, 朝野内外传诵, 皇帝也察觉到他的忠诚耿直, 常从容地询问天下大事, 在讲席进一步申述以前的评论。没多久, 连夜下发诏书罢黜了四个无能的御史谏官, 丧期任职的命令于是停止。杜范入朝为相, 又请他商议军国和国政。撰写书文大约几十, 所论说的都是朝廷大政, 边疆的长远打算。每草拟檄文时, 写到国家深可忧虑的地方, 总是停笔流泪。写成就随即毁掉书稿, 即使是子弟也没有人知道。六月初一, 轮到陪从皇帝, 因为突然生病请假。特授工部侍郎, 随即请求辞去官职, 下诏转一官退休。夜里四更时。于是去世。听到讣告, 皇帝震惊悲痛说:“徐元杰前天还在身边陪同, 没听说有�。裁此赖谜饷纯炷�?”立即派遣宦官询问情况, 赐赠助丧银绢二百。 

        相关练习:《宋史·徐元杰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宋史·张佶传》《宋史·王禹偁传》
        《宋史·张琼传》《宋史·刘筠传》
        《宋史·张珏传》《宋史·赵普传》(二)
        《宋史·李璧传》《宋史·王安中传》
        《宋史·荆嗣传》《宋史·王涣之传》
        《宋史·夏守赟传》《宋史·李肃之传》
        《宋史·赵振传》《宋史·李道传》
        《宋史·张观传》《宋史·曹辅传》
        《宋史·蔡抗传》《宋史·张昭传》
        《宋史·沈伦传》《宋史·赵逢传》
        《宋史·乐黄目传》《宋史·辛弃疾传》(三)
        《宋史·王安石传》(二)《宋史·宋湜传》
        《宋史·曹翰传》《宋史·白守素传》
        《宋史·镇王赵元偓传》《宋史·李之纯》
        《宋史·张秉传》《宋史·滕元发传》(二)
        《宋史·吕希哲传》《宋史·向敏中传》
        《宋史·李处耘传》《宋史·郭劝传》
        《宋史·袁燮传》《宋史·王举正传》
        《宋史·范杲传》《宋史·李定传》
        《宋史·赵汝愚传》《宋史·张孝祥传》
        《宋史·赵汝谈传》《宋史·程之邵传》
        《宋史·蓝继宗传》《宋史·杨巨源传》
        《宋史·刘应龙传》《宋史·彭龟年传》
        《宋史·马默传》《宋史·张九成传》
        《宋史·杜莘老传》《宋史·廖刚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