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论》序原文及翻译
|
| 陈亮 原文: 文武之道一也, 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①, 武夫事剑楯, 彼此相笑, 求以相胜。天下无事则文士胜, 有事则武夫胜, 各有所长, 时有所用, 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铅椠也, 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 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 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武者, 特其名也。 吾鄙人也, 剑楯之事, 非其所习, 铅椠之业, 又非所长, 独好伯王大略, 兵机利害, 颇若有自得于心者, 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 与夫既已反之, 而前人未能别白者, 乃从而论著之, 使得失较然②, 可以观, 可以法, 可以戒, 大则兴王, 小则临敌, 皆可以酌乎此也。命之曰酌古论 (注)①铅椠:指写文章 ②较然:明显 译文: 文武之道是统一的, 不过后来的人误解而分开了。文人只会写写画画, 武士只会打打杀杀, 互相耻笑, 以求超过对方。如果天下太平, 那么文人发挥的作用更大, 如果社会动荡, 那么武士发挥的作用更大, 文人武士各有各的长处, 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用处, 难道二者最终不能合起来吗?我认为文人不是只会写写文章, 一定有处理事务的才能, 武士不是只会弄弄刀枪, 一定有预料敌情的智慧。才能与智慧的存在, 应该一致啊。后人认为的文人武士, 只是从名称上说的! 我是一个粗鄙的人, 行军打仗, 不是我所熟悉, 写文章, 又非我所专长, 我独自喜欢研究王道谋, 对战争的有利或有害, 很有独自的心得, 所以能够从史书中窥视到英雄缺乏才智的地方, 英雄具备才智, 但前人未能分辨的事例, 就从中评论或著述出来, 使(历代治国用兵的)成败得失更明显, 这既可以观赏, 又可以学习, 还可引以为戒。用在大的方面可以兴国, 用在小的方面可以对敌, (无论是兴国还是对敌)都可以从中探究、参酌, 学习借鉴。因此把它命名为酌古论。
相关练习:《酌古论》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