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刘光祖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刘光祖, 字德修, 简州阳安人。登进士第, 除剑南东川节度推官。淳熙五年, 召对, 论恢复事, 请以太祖用人为法, 且曰:“人臣献言, 不可不察:其一, 不量可否, 劝陛下轻出骤进, 则是即日误国;其一, 不思振立, 苟且偷安, 则是久远误国。”以丞相赵汝愚荐, 召入。光宗即位, 除军器少监兼权侍左郎官。劾罢户部尚书叶翥、中书舍人沈揆结近习, 图进用, 言:“比年以来, 士大夫不慕廉靖而慕奔竞, 不尊名节而尊爵位, 不敬君子而敬庸人。既安习以成风, 谓苟得为至计, 今日之患, 在于不封殖人才。臣处当言之地, 岂以排击为能哉?”徙太府少卿。宁宗即位, 进起居舍人。论:“政令当出中书, 陛下审而行之, 人主操柄, 无要于此。”知阁门事韩侂胄浸擅威福, 故首及之。迁起居郎。集议卜孝宗山陵, 与朱熹皆谓会稽山陵, 土薄水浅, 乞议改卜。既而熹主祠, 光祖言:“汉武帝之于汲黯, 唐太宗之于魏征, 皆暂怒旋悔。熹明先圣之道为今宿儒又非二臣比陛下初膺大宝招徕耆儒此初政之最善者今无故去之可乎 再疏, 不听。赵汝愚既罢相, 韩侂胄擅朝, 遂目士大夫为伪学逆党, 禁锢之。光祖撰《涪州学记》, 谓:“学之大者, 明圣人之道以修其身, 而世方以道为伪;小者治文章以达其志, 而时方以文为病。好恶出于一时, 是非定于万世。”谏官张釜指为谤讪, 夺职, 谪居房州。起知眉州。吴曦叛, 光祖白郡守, 焚其榜通衢, 且驰告帅守、监司之所素知者, 连衡以抗贼。俄闻曦诛, 则以书属宣抚使杨辅, 讲行营田, 前日利归吴氏者, 悉收之公上, 以省饷军费;奖名节、旌死事以激忠烈之心。侂胄诛, 召除右文殿修撰。嘉定十五年卒, 进华文阁学士, 谥文节。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六》, 有删节)


        译文:
            刘光祖, 字德修, 简州阳安人。刘光祖考中进士, 被任命为剑南东川节度推官。淳熙五年(1178), 刘光祖被召回京城奏对, 谈论恢复失地的事, 他请皇上效法太祖的用人原则, 并且说:“对大臣们说的话, 不能不考察:一方面, 不考虑自己的实力, 劝陛下轻易出兵, 快速进兵的, 那么就会立即�:�;一方面, 不考虑振兴国家, 苟且偷安, 就是长期�:�。”因为丞相赵汝愚的推荐, 刘光祖被召回朝中。光宗即位后, 刘光祖被任命为军器少监兼权侍左郎官。刘光祖弹劾罢免了户部尚书叶翥、中书舍人沈揆, (因为他们)巴结被皇帝宠信的人而谋求晋官升职, 他说:“近年以来, 士大夫不追求廉洁和谦恭而追求名利, 不尊崇名誉与节操而尊崇爵位, 不敬佩君子而敬佩平庸的人, 已经安于习惯(现状)并成为风气, 认为苟且取得(以不当手段取得)是最好的谋略, 现在的祸患, 在于不任用和培养人才。我身为言官, 哪能以排挤和攻击人才为有能力呢?”刘光祖转任太府少卿。宁宗即位后, 刘光祖升为起居舍人。他论奏说:“政令应该由中书省制定, 陛下审察之后再执行, 君主掌权, 没有比这更重要的。”知阁门事韩侂胄渐渐恃势弄权, 所以刘光祖首先谈论这些。刘光祖升为起居郎。百官集中讨论占卜孝宗的墓陵, 刘光祖和朱熹都认为会稽山的陵地, 土薄水浅, 请求决定重新占卜。不久, 朱熹被贬管祭祀的闲职, 刘光祖说:“汉武帝对汲黯, 唐太宗对魏征, 都是暂时发怒很快就后悔。朱熹通晓古代圣贤的学说, 是当今有学问的老儒者, 又不是汲黯、魏征二人所能比的。陛下刚即位时, 招揽老儒者, 是刚执政时最好的举措。现在无缘无故地罢去朱熹, 能行吗?”刘光祖两次上疏, 皇上都没听。赵汝愚被罢去宰相后, 韩侂胄专权, 就把士大夫看成伪学逆党, 不准他们做官并且永不叙用。刘光祖撰写《涪州学记》, 说:“学问大的人, 通晓圣人的学说并用这些学说来陶冶自己, 而现在却以圣人之学为伪学;学问小的人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而现在以写文章为害。好恶是暂时的, 是非是由后世来判定的。”谏官张釜指责刘光祖是在诽谤, 刘光祖被罢官, 贬到房州。刘光祖后又被起用为眉州知州。吴曦反叛, 刘光祖向郡守汇报, 在交通要道烧掉(吴曦张贴的反叛)告示, 并且骑马去联络帅守、监司中那些一向与自己相知的人(或一向与自己相知的帅守、监司), (希望大家)联合起来共同抗贼。不久听说吴曦已经被杀, 刘光祖就给宣抚使杨辅写信, 讲应该推行营田, 以前归吴氏所有的利益, 都收回来归国家所有, 以便节省军费;奖励表彰有名誉与节操、为国而死的人以激励忠烈之心。韩侂胄被杀后, 刘光祖被召用为右文殿修撰。皇上采纳了。嘉定十五年(1222)刘光祖去世, 他被进升为华文阁学士, 谥号“文节”。

        相关练习:《宋史·刘光祖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宋史·庞安时》 宋史《苏轼列传》(一)
        宋史《苏轼列传》(二)宋史《苏轼列传》(三)
        宋史《苏轼列传》(四)宋史《苏轼列传》(五)
        宋史《苏轼列传》(六)宋史《苏轼列传》(七)
        宋史《苏轼列传》(八) 宋史《苏轼列传》(九)
        宋史《苏轼列传》(十)宋史《苏轼列传》(十一)
        宋史《苏轼列传》(十二)宋史《苏轼列传》(十三)
        宋史《苏轼列传》(一)a宋史《苏轼列传》(二)a
        《宋史·苏洵传》《宋史·苏洵传》(二)
        《宋史·苏洵传》(三)《宋史·苏洵传》(四)
        宋史《侯可》宋史《辛弃疾传》
        宋史·列传第二十二《张昭》《刘安世为谏官》
        谢灵运《登池上楼》简析《答谢中书书》
        《核舟记》《鸿门宴》
        吴均《与朱元思书》屈原《橘颂》
        《阿房宫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人墓碑记》《报任安书》
        《蜀道难》《秦晋崤之战》
        《赵普》《指南录后序》
        《百丈山记》《张中丞传》后叙·
        《与元微之书》《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原毁》《兴贤》
        《屈原列传》《六一居士传》
        《伤仲永》《江南春绝句》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