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吴廷翰《赠四山童先生七十寿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吴廷翰
        赠四山童先生七十寿序
        (明)吴廷翰

        先生与予交最早, 而亦最久。予少先生七岁, 自十五六时, 即与先生同笔研。三十后奔走旅食, 去先生者十余年。迨归休, 又二十年。中间赖以周旋规诲者, 盖五十年如一日也。每与先生言, 未尝不悚听。得其手书, 未尝不佩服, 正襟以读也。
        先生负性甚刚, 遇事果决无滞, 人有过,面折之不少贷;或与谋议, 则开心见诚, 负屈者辄伸之, 少有不平, 若使之必直而后已。闻时事有疵, 必加详驳, 虽朝议阙失亦然。曰“如吾意则当如何如何”, 观其辞旨气象, 如古人引裾折槛, 剖心漆身, 使得志, 皆能为之, 将必以矫矫之声闻于天下也。惜也时格以脂韦软熟为文, 而先生谠直无所依违, 以故不能作举业语, 遂弃之, 曰“焉用是儿女子为哉!”
        予每观天下人才, 多为一时风气所移, 日以披靡, 间有特立独行能不为俗所变者, 率皆沉滞。予取友四方, 见其瑰玮卓荦、聪明特达、负经济之才、淹贯之学者, 云集雾滃, 予敢少之哉?然而直节不挠, 正论不阿者, 则固凤毛麟角矣。而使先生遂不能一振以见, 予又以慨时格之未足以尽人才, 岂独为先生哉?
        今先生养高遵晦, 偃仰林麓, 躬耕以自给, 或饭牛而歌, 或披蓑而卧, 或负斧而樵, 或举艇而渔, 随其所之, 无不如意, 则与徇时遂好, 兀然而丧其所守者, 所得孰多少哉?
        先生居于江之滨, 足不履城郭, 人罕见其面。予尝以大雪造其庐, 乃与予道寒暄, 语少年事, 历历不忘, 甚款洽。曰:如我平生交, 惟子知我, 亦惟我知子。予曰:“先生知予, 能以道义相益予者多。予知先生, 而竟不能一援手以益, 奈何?”曰:“子知我, 我岂用世之人哉?”相与嗟叹久之。因设榻, 予以事亟归, 则谓之曰:“今年先生寿七十, 四月八日当复来, 为数日欢。”先生许诺。既而予绊不果行。乃陈君继直, 予中表兄, 先生之妻兄弟也。谓予当有言。予让不获命, 曰:“是岂可属之他人哉?”乃历叙先生之生平如此。陈君持往以贺曰:“是不独为先生寿, 可以观志士之风, 君子之交矣。”
        先生姓童氏, 名贡。字宗夏, 别号“四山”云。
        注释:(1)脂韦软熟:脂韦, 油脂和软皮。《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后因以“脂韦”比喻阿谀或圆滑。软熟, 谓性情柔和圆熟。
        4、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迨归休, 又二十年 迨:等到
        B.每与先生言, 未尝不悚听 悚:恭敬
        C.予每观天下人才, 多为一时风气所移 移: 推移
        D.予以事亟归 亟:急切
        5、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惜也时格以脂韦软熟为文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 自十五六时, 即与先生同笔研 陈涉少时, 尝与人佣耕
        C. 或饭牛而歌, 或披蓑而卧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 然而直节不挠, 正论不阿者, 则固凤毛麟角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徒慕君之高义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先生为人正直诚恳, 喜欢评议时事和表达自己的见解, 言辞忠诚激烈, 但也正因为其性格耿介不能或不愿写出迎合世俗喜好的文章, 最终没能完成举业。
        B.作者与童先生从十五六岁时就相识相交, 五十年来从未分开过, 因而相交甚厚;同时作者也从童先生那里得到很多规劝教诲, 对童先生敬佩有加。
        C.作者对童先生隐居山林的生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作者认为童先生与那些委屈自己, 曲全世俗的喜好, 却不能保住自己的性格操守的人相比, 是值得的。
        D.童先生了解作者, 并能够在做人的道义方面给作者以帮助和引导;作者了解童先生, 却感慨不能给童先生什么帮助, 虽有作者自谦的成分, 亦可见两人的君子之交。
        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负性甚刚, 遇事果决无滞, 人有过, 面折之不少贷。

        (2)予尝以大雪造其庐, 乃与予道寒暄, 语少年事, 历历不忘, 甚款洽。

        4、【试题答案】C
        【试题解析】予每观天下人才, 多为一时风气所移 移: 推移 应译为: 改变
        5、【试题答案】A
        【试题解析】 都是句中语气助词, 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
        6、【试题答案】B 作者与童先生从十五六岁时就相识相交, 五十年来从未分开过, 因而相交甚厚;同时作者也从童先生那里得到很多规劝教诲, 对童先生敬佩有加。(划线处与原文“自十五六时, 即与先生同笔研。三十后奔走旅食, 去先生者十余年。迨归休, 又二十年。”相矛盾)
        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试题答案】(1)先生负性甚刚, 遇事果决无滞, 人有过, 面折之不少贷。
        先生秉性刚直, 处理事情果断坚决不犹豫(不拖拉、不拖延等词均可), (遇到)别人有过错, 当面指责不给一点宽恕。( “ 无滞”、 “ 过 ”、“面折”、“ 贷”各1分, 句意1分)
        【试题答案】(2)予尝以大雪造其庐, 乃与予道寒暄, 语少年事, 历历不忘, 甚款洽。
        我曾经在大雪天到他的住处造访, 于是对我问寒问暖(或“问我是否寒冷”), 谈到少年时候的事情, 记得清清楚楚一点不曾忘记, 非常真挚融洽。(“造”、“语”、“历历”、“款洽”各1分, 句意1分)

        翻译
        童先生我交往最早, 而时间也最久。我小童先生七岁, 我自十五六岁时, 及就和先生一同学习。我三十岁后远走他乡谋生, 离开先生十余年。等到退休回家又有20年没有见到, 这中间依靠照应教诲, 他五十年如一日。每次与先生交谈, 未尝不恭听。得到她的文章, 无不佩服, 正襟而读。
        先生性格刚强, 办事果断不犹豫, 别人有了过错, 当面批评不宽�。挥惺焙腿颂致畚侍�, 开诚布公, 别人心里有解不开的事, 就耐心解说, 还有不理解的地方, 一定让人理解后才结束。
        听到时事班得不好, 一定加以批评, 即使是朝廷政事缺失也是这样。常说“按照我的意图这件事应该这样这样。”你看他讲话时那语气气势, 就像“古人引裾折槛, 剖心漆身”的直谏之人那样慷慨。如果让他做官, 我想她一定做成她想做的事情, 将必以不同凡响之声闻于天下
        可惜当时的人以阿谀、圆熟作为文章风格, 而先生为人正直无所依顺, 因此不能在科举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被社会抛弃, 而先生却说“我哪里会参加科举考试那种小孩子做的事呢?
        我分析天下人才, 做人风格多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改变, 一天天颓废;偶尔有特立独行能不为俗所变者, 一概被社会排斥, 我交友四方, 见到许多瑰玮卓荦、聪明特达、负经济之才、淹贯之学学者, 他们人才济济, 我哪敢小看他们!!然而他们中正直, 有操守, 不屈不挠, 坚持己见, 不阿谀奉承的人, 本来就凤毛麟角了。这样的风气使得先生不能独抒己见, 一展才华, 我又感慨这样的社会风气造成了人不能尽其才, 我哪是只替先生一个人二感呢!!
        现在先生韬光养晦, 在山林间偃仰高歌, 躬耕自给, 放牛而歌唱, 或披蓑卧在那里, 或扛着斧头进山砍柴, 划船钓鱼, 随波漂流, 无不如意, 那么, 他的行为与那些随波逐流, 茫然二丧失其操守的人相比, 人生所得谁多谁少呢?
        先生居住在江边, 足不出户, 从不进城, 人们很少见到他。我曾在大雪之际拜访过他家, 他与互致问候, 我们谈及年轻时候的事情, 都历历在目, 谈得非常融洽。 他说在我生平交往的人中, 只有你了解我, 也只有我了解你。我说“你了解我, 你能够在做人的道义方面给我很多帮助和引导, 我了解先生, 却不能伸出援手帮你一把, 咋办?她说:“你了解我的, 我哪里是做官之人, 我们相互感叹了很久。他于是铺床(让我住下来), 我因为有急事须要回去, 我对他说“今年是先生七十大寿, 四月八日那天我再来祝寿, 那时我我们再痛饮几天。”先生答应了。不久, 我因公务缠身, 没有成行。
        至于陈继直, 是我的内表兄, 也先生之妻兄弟。他认为先生七十大寿, 我应该有句话(做点什么)。我推辞说不曾或得先生的允许, (不敢写)。他说: “这样的事情还能托付给其他人吗?(非你莫属)。 于是我一一叙述先生生平, (写成文章), 陈拿着我写的我文章前去�:�, 并说:“这不只是为先生祝寿,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志士风范, 君子之交的情形。
        先生姓童, 名贡。字宗夏, 别号“四山”。
        (翻译, 安徽省蒙城一中 宫纪仁)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杨业传》唐甄《室语》
        《明史·刘基传》《核工记》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明史·鲁穆传》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旧唐书·杜甫传》
        蒋坦《秋灯琐忆》《李贺作诗》
        《螳螂捕蛇》《明史·赵彦传》
        《明史·后妃列传》《方苞禁酒之议》
        《苏轼徙知徐州》《放鹤亭记》
        《孝丐》(一)《孝丐》(二)
        《孝丐》(三)《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鹊招鹳》《太宗纳谏》
        《后汉书·逸民列传》《国信使郝文忠公》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