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吴育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8-11题。
        吴育, 字春卿, 建安人也。父待问。育少奇颖博学, 举进士, 试礼部第一, 中甲科。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自秦悼王葬汝后, 子孙从葬, 皆出宦官典护。岁时上冢者, 往来呼索扰州县。育在襄城, 请凡官所须, 具成数, 毋容使者妄索。羊豕悉出大官, 由是民省供费殆半。宦官过者衔之。或中夜叩县门, 索牛驾车, 育拒不应。异时宗子所过, 纵鹰犬暴民田, 入襄城境, 辄相戒约, 毋敢纵者。
        举贤良方正, 通判苏州。庆历五年, 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 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 帝遣中使按视, 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 山东人尊爱之, 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 小人乘时以倾大臣, 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向绶知永静军, 为不法, 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 因构狱以危法中之, 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 大臣有营助, 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 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 流南方。
        育在政府, 遇事敢言, 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 左右皆失色。育论辨不已, 乃请曰:“臣所辨者, 职也;顾力不胜, 愿罢臣职。”乃复以为枢密副使。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 第嫉恶太过耳。”一日, 侍读禁中, 帝因语及“臣下毁誉, 多出爱憎, 卿所当慎也” 。育曰:“知而形之言, 不若察而行之事。圣主之行, 如日月之明。进一人, 使人皆知其善, 出一人, 使人皆晓其恶, 则阴邪不能构害, 公正可以自立, 百王之要道也。”
        育性明果, 所至作条教, 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 发即人不能挠。辨论明白, 使人听之不疑。
        初尹开封, 范仲淹在政府, 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 有奏请, 多为任事者所沮, 育取可行者固行之。其在二府, 待问以列卿奉朝请, 育不自安, 请罢去, 不听。及出帅永兴, 时待问尚亡恙, 肩舆迎侍, 时人荣之。晚年在西台, 与宋庠相唱酬。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知临安、诸暨、襄城三县      知:主持……工作
        B.山东盗起, 帝遣中使视     按:按住、隐瞒
        C.事遂             寝:停止
        D.肩舆迎侍, 时人之       荣:以……为荣
        9.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异时宗子过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学也
        B.复以为枢密副使      良入, 具告沛公
        C.帝欲徙二人淮南      海运则将徙南冥
        D.阴邪不能构害       手裁举, 又超忽而跃
        10.以下六句话, 分别编为四组, 全都表明吴育“遇事敢言”特点的一项是
        ①索牛驾车, 育拒不应     ②小人乘时以倾大臣, 祸几不可御矣
        ③不杀绶, 无以示天下     ④臣下毁誉, 多出爱憎
        ⑤圣主之行, 如日月之明    ⑥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育年轻时聪颖博学, 屡试屡中。在主持襄城工作时, 为了�;ぐ傩盏睦�, 敢于同强索民财的宦官进行斗争。
        B.吴育说话办事, 坚持原则, 不趋炎附势, 即使宰相的儿子犯了罪, 他认为也应该依法处治。
        C.吴育把通过辩论分辨是非曲直当作他作为人臣的职责。皇帝认为他刚正不阿, 是可用之才, 只是嫉恶太甚, 于是对他作了严厉的批评。
        D.吴育精明果断, 凡所制定的措施, 简单易行而不可违犯。在开封府时, 与范仲淹有矛盾, 但是仍能采纳范仲淹的正确建议。
         
         
        答案:
        8B
         巡察。
         
        9D
         D、连词, 那么、就;连词, 却、可是。A.代词, 用在动词前, 组成名词性词组, 相当于“……的事(物、地方、人)”等。B.副词, 表先后, 于是、就。C.介词“到”   
         
        10A
         3
         “遇事敢言”, 包含“遇事”“敢言”两点内容, ②③完全符合条件, 第⑤句也是当皇帝谈及“卿所当慎”时, 他立即劝戒皇帝用人要公正。第①句写吴育拒绝宦官的无理要求。第④句不是吴育所说的话。第⑥句写吴育的“行”。    
         
        11C
         C。“对他作了严厉的批评”, 文中没有信息。
         


        附文言参考译文:

        吴育, 字春卿, 是建安人。父亲叫吴待问。吴育年少时特别聪颖, 博学多才, 考中进士, 参加礼部考试也第一, 考中甲科。连续主持临安、诸暨、襄城三县的工作。自从秦悼王埋葬在汝地以后, 其子孙跟着葬了一些, 而且都是由宦官负责。每年上坟的人, 来来往往索要财物, 严重干扰州、县的工作和生活。吴育在襄城主持工作时, 请求凡是官府需要的东西, 开列出具体数目, 不让使者胡乱索要。羊猪全部出自高级别的官员, 因此百姓节省了供应费用差不多一半。来这里的宦官记恨他, 有时半夜敲打县城大门, 索要牛驾车, 吴育拒绝不答应。以前皇族子弟所到之处, 随意让打猎的鹰和狗践踏农田, 但是进入吴育管辖的襄城境内, 就互相提醒警告, 不敢胡作非为。

        吴育被举荐为贤良方正, 做了苏州通判。庆历五年, 授予右谏议大夫和枢密副使官职。过了几个月, 改任参知政事。山东出现了强盗, 皇帝派遣大臣(多由宦官担任)巡视, 钦差大臣回奏皇上:“强盗不值得忧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 受到山东人尊重爱戴, 这倒是值得忧虑的事情。” 皇帝想把这两个人调到淮南。吴育说:“强盗确实不值得忧虑, 但是小人乘机来排挤大臣, 其�:υ蚝苣训值�。” 于是这件事情就停了下来。向绶主持永静军队事务, 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 他怀疑通判江中立揭发了他暗中做的坏事, 于是设计冤案想用严法陷害他, 江中立上吊自杀。向绶是宰相的儿子, 大臣从中帮忙, 想从轻发落。吴育说:“不杀向绶, 无法向天下百姓交代。”最终判为减死一等, 流放南方。

        吴育在政府部门, 遇到什么不平的事情敢说, 与宰相贾昌朝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议, 左右大臣都有难色。吴育论辩不止, 于是向皇帝请求说:“我争辩这些事情, 这是我的职责;只是能力有限, 请皇上罢免我的职位。”于是又叫他做枢密副使。皇帝对大臣说:“吴育刚正不阿, 是可用之才, 只是嫉恶太甚罢了。”有一天, 在宫中陪侍皇帝读书, 皇帝顺便谈到“臣子的诋毁、赞誉, 多出于爱憎的情感, 这正是你应当注意的地方” ,  吴育说:“知道了就说出来, 不如看清楚后就照办。圣明的皇帝的一举一动, 像太阳月亮的光明。进用一人, 使人们都知道他的长处, 摒弃一人, 使人们都知道他的坏处, 那么阴邪之人就不能构成�:�, 公正之人就可以自立于世, 这就是历代帝王执政的重要的方法。”

        吴育性情精明果断, 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 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遇事不轻易做决定, 一旦做出决定人家就不能阻挠。吴育辨论事理明白, 使人听了后不会有疑惑。

        起初治理开封府, 范仲淹也在这里任职, 因为有事情与仲淹闹了矛盾。不久范仲淹到河东任职, 范仲淹有所奏请, 多被办事职员所阻拦, 吴育选取可行者坚决办理。他在二府任职时, 他父亲以列卿身份上朝, 吴育觉得不自在, 请求撤消, 没有答应他的要求。等到他出任永兴军职, 他父亲身体还康�。媒巫佑邮毯�, 当时人们把它看成是值得荣耀的事情。晚年在西台任职, 与宋庠用诗歌相唱和。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杨业传》《苏轼徙知徐州》
        《程门立雪》《宋史·宋绶传》
        《宋史·钱惟演传》《宋史·薛居正传》
        《宋史·吕端传》《宋史·王鼎传》
        《宋史·叶清臣传》《宋史·李允正传》
        《宋史·辛弃疾列传》《宋史·郭浩传》
        《宋史·侯可传》《宋史·洪咨夔传》
        《宋史·康保裔传》《宋史·刘汲传》
        《宋史·刘珙传》《宋史·吕公著传》
        《宋史·苏轼列传》《宋史·黄庭坚传》
        《宋史·富弼传》《宋史·杨邦乂传》
        《宋史·莫濛传》《宋史·张洞传》
        《宋史·范雍传》《驳《复仇议》》
        晁错《论贵粟疏》《元史·赵炳传》
        《新五代史·王朴传》《明史·于谦传》
        韩愈《与崔群书》《宋史·刘锜传》
        宋濂《尊卢沙》《宋史·张方平传》
        高翥《秋日三首(其二)》《伤仲永》中考题(2013年常德市)
        《金史·张浩传》《晋书·王济传》
        戴名世《穷鬼传》袁枚《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
        《廉希宪事略》《新唐书·光颜传》
        苏轼《叶嘉传》刘基《照玄上人诗集序》
        荀子《劝学》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
        《后汉书·徐稚传》杨士奇《游东山记》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