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曾巩文集·李白诗集后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巩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①《李白诗集》二十卷, 旧七百七十六篇, 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 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次道既已类广白诗, 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余得其书, 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
        ②盖白蜀郡人, 初隐岷山, 出居襄汉之间, 南游江淮, 至楚观云梦。云梦许氏者, 高宗时宰相圉师之家也, 以女妻白, 因留云梦者三年。去, 之齐鲁, 居徂徕山竹溪。入吴, 至长安, 明皇闻其名, 召见以为翰林供奉。顷之, 不合去。北抵赵、魏、燕、晋, 西涉歧、邠, 历商於, 至洛阳, 游梁最久, 复之齐、鲁, 南浮淮、泗, 再入吴, 转徙金陵, 上秋浦、浔阳。天宝十四载, 安禄山反, 明年明皇在蜀, 永王璘节度东南, 白时卧庐山, 璘迫致之。璘军败丹阳, 白奔亡宿松,  坐系浔阳狱。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 以为罪薄宜贳, 而若思军赴河南, 遂释白囚, 使谋其军事, 上书肃宗, 荐白材可用, 不报。是时, 白年五十有七矣。乾元元年, 终以污璘事长流夜郎。遂泛洞庭, 上峡江, 至巫山, 以赦得释, 憩岳阳、江夏, 久之, 复如浔阳, 过金陵, 徘徊于历阳、宣城二郡。其族人李阳冰为当涂令, 白过之, 以病卒, 年六十有四, 是时宝应元年也。其始终所更涉如此, 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
        ③范传正为白墓志, 称白“偶乘扁舟, 一日千里;或遇胜景, 终年不移”。则见于白之自叙者, 盖亦其略也。《旧史》称白山东人, 为翰林待诏;又称永王璘节度扬州, 白在宣城谒见, 遂辟为从事。而《新书》又称白流夜郎, 还浔阳, 坐事下狱, 宋若思释之者, 皆不合于白之自叙。盖史误也。
        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而《新书》不著其语, 故录之, 使览者得详焉。
        (选自《曾巩文集·李白诗集后序》, 有删改)
        【注】①宋敏求:字次道, 北宋著名藏书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B.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C.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D.白之诗/连类引义/虽中于法度者寡/然其辞闳肆隽伟/殆骚人所不及/近世所未有也/《旧史》称白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余以为实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制诰, 为掌管起草诏令之意, 后用作官衔名。制, 是皇帝颁布的重大制度, 加皇帝的印玺;诰, 起初是用以指告诫之文, 后用以封赠。“知府朱孝纯子颖”中“知府”, 知, 是掌管、主持之意。
        B.“序”, 文体名。同《琵琶行(并序)》《滕王阁序》中“序”。“后序”犹“跋”, 刊于卷末的序文。《短歌行》中“行”,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吟”, 《师说》中“说”, 《赤壁赋》中“赋”, 《登泰山记》《黄冈竹楼记》中“记”均表体裁。
        C.天宝、乾元、宝应, 同“元和十年”“乾隆三十九年”, 都是年号纪年法。一个皇帝可以拥有多个年号。“壬戌之秋”“是月丁未”是干支记时法。“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日, “晦”是农历的每月的最后一天, “五鼓”即“五更”。
        D.《旧史》, 指《旧唐书》。“前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六经”指《诗》《书》《礼》《孝经》《易经》《春秋》,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敏求只对李白的诗作进行了分类补注, 没有考定诗作的先后次序。治学一向严谨的曾巩认为不妥, 于是在得到诗集之后, 又考订作品的先后次序重新加以编排。
        B.李白因李璘的牵连被拘押, 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认为李白罪过很轻, 应当赦免, 并向皇帝上奏章推荐李白, 但皇帝没有同意, 李白最终被判流放。
        C.曾巩概述了安史之乱时期李白的遭遇与其悲壮的晚年生活。表面上是不加感情的叙述, 但从选词炼字上, 自能折射出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心态。
        D.曾巩在后序中先后两次提到了《新唐书》, 第一次指出《新唐书》中有关李白记叙的几处失实, 第二次指出《新唐书》对李白的相关评价没有写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璘军败丹阳, 白奔亡宿松, 坐系浔阳狱。
        (2)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山也。(姚鼐《登泰山记》)
        14.本文第一段交代写序原因, 请对其它三段的内容作简要概括。
         
         
        答案:
        10.B
        11.D
        12.B
        13.(1)李璘在丹阳打了败仗(被打败), 李白逃亡到宿松, 因此获罪被关押在浔阳的监牢中。
        (2)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或“像掷具一样”)立着的东西, 那是山峰。
        14.(1)记述李白生平经历;
        (2)考证有关李白史实;
        (3)评价李白诗歌。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李白的诗, 联结同类的事物而引发出主题思想来, 虽然符合诗歌规则的作品很少, 但那词句博大奔放, 隽永奇伟, 大概是写诗的人全都赶不上的, 也是近代不曾出现过的。《旧唐书》说“李白具有奔逸的才气, 志向气概宏伟奔放, 飘然有超脱世俗的心思”, 这种记载, 我认为是真实的记录。
        “虽……然”构成转折关系, 因此在“然”前要断开, 排除A、C两项。
        “逸才”作“有”的宾语, 句意完整;且“志气宏放”中“宏放”为形容词, 修饰“志气”, 中间不可断开, 故排除D项。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六经’指《诗》《书》《礼》《孝经》《易经》《春秋》”说法错误。“六经”应是指《诗》《书》《礼》《乐》《易经》《春秋》。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应当赦免, 并向皇帝上奏章推荐李白, 但皇帝没有同意, 李白最终被判流放”错误。从文中第二段“天宝十四载……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验治白, 以为罪薄宜贳, 而若思军赴河南, 遂释白囚, 使谋其军事, 上书肃宗, 荐白材可用, 不报”“乾元元年, 终以污璘事长流夜”可知, 应是皇帝不同意李白做官, 但同意赦免了他, 李白被流放夜郎是后来的事。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奔亡”, 逃亡;“坐”, 因……原因而受到惩罚;“系……狱”, 被关押在……监狱。
        (2)“稍”, 逐渐;“若”, 像;“摴蒱”, 一种赌具, 状若骰子;“者……也”, 判断句。
        14.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文章第二段详细描写了李白的出身, “盖白蜀郡人, 初隐岷山, 出居襄汉之间……”, 以及他在玄宗和肃宗朝的经历, 比如参加永王李璘的谋反等事件, 以及他最后的归宿。总体上叙述了李白的生平经历。
        第三段则是对有关李白史实的考证, 如“《旧史》称白山东人, 为翰林待诏;又称永王璘节度扬州, 白在宣城谒见, 遂辟为从事。而《新书》又称白流夜郎, 还浔阳, 坐事下狱, 宋若思释之者, 皆不合于白之自叙。盖史误也”。
        第四段则是对李白诗歌的评价, 作者对李白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高度推崇, 认为“白之诗, 连类引义, 虽中于法度者寡, 然其辞闳肆隽伟, 殆骚人所不及, 近世所未有也”。
        参考译文:
        《李白诗集》二十卷, 原为七百七十六篇, 现在变成一千零一篇, 还有杂著六十篇的, 是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所增补而成的。宋次道已经按照类别增补了李白的诗作, 自己又写了序, 但还没有考辨排定李白诗作创作的先后年代。我得到宋氏这本书, 于是考辨各篇创作的先后年代, 并予以编排。
        李白大概是蜀郡人, 最初隐居在岷山, 出蜀后居住在襄阳、汉水一带, 南下游历长江、淮水一带, 到楚地观览云梦泽。在云梦县定居的许氏一家, 是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的家, 许氏把女儿嫁给李白为妻, 因此李白在云梦留住了三年。离开云梦, 他又到了齐鲁地区, 居住在徂徕山的竹溪。后来又到了吴地、京城长安等地, 唐明皇听说过他诗歌的盛名, 于是就召见他, 任命他为翰林供奉, 不久, 因与唐明皇合不来就离开了朝廷。往北抵达赵、魏、燕、晋故地, 往西到达歧地、邠地, 历经商於来到洛阳, 在梁地盘桓的时间最长。后来又到齐鲁地区, 向南渡过淮水、泗水, 又到达吴地, 转而迁往金陵, 又奔向秋浦、浔阳。天宝十四年, 安禄山举兵反叛, 第二年唐明皇身在蜀地, 永王李璘常管东南兵权, 当时李白隐逸在庐山, 永王李璘用强力把他拉到手下。李璘在丹阳打了败仗, 李白就逃亡到宿松, 获罪被关押在浔阳的监牢中。宣抚大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审理李白一案, 认为罪很轻, 应当赦免, 恰好赶上宋若思统领军队赶赴河南, 于是就放了李白, 让他为军事行动出力, 并向唐肃宗献上奏章, 推荐李白, 认为他的才干可以任用, 但没有得到答复。这时, 李白已经五十七岁了。乾元元年, 最终因为曾在李璘手下供职而获罪, 被长期流放夜郞, 于是他渡过洞庭湖, 穿过峡江, 来到巫山, 因为遇到大赦而得到释放。他就在岳阳、江夏做了休养, 过了很长时间又到了浔阳, 经过金陵, 在历阳、宣城之间徘徊不定。李白的同族人李阳冰作当涂县令, 李白就去投奔他, 后因病辞世。享年六十四岁,  这时正是宝应元年。李白一生的经历大致就是这样, 这是从李白的诗作、文章的自叙中可以考查的。
        范传正为李白写墓志铭, 说李白“偶尔乘坐小船, 一日疾驶上千里, 有时遇到好的景致, 整年也不离去”, 这在李白诗歌的自述中是能够看得出来的, 差不多就是这种大致的情形。《旧唐书》记载李白是山东人, 官任翰林待诏, 又记载永王李璘充任扬州节度大使, 李白在宣城前去拜见他, 于是征召李白为幕府从事。而《新唐书》又记载李白被流放夜郞, 回到浔阳, 因事获罪而被关进监牢, 宋若思又放了他, 这些记载都与李白的自述不相吻合。大概是正史记错了。
        李白的诗, 联结同类的事物而引发出主题思想来, 虽然符合诗歌规则的作品很少, 但那词句博大奔放, 隽永奇伟, 大概是写诗的人全都赶不上的, 也是近代不曾出现过的。《旧唐书》说“李白具有奔逸的才气, 志向气概宏伟奔放, 飘然有超脱世俗的心思”, 这种记载, 我认为是真实的记录。但《新唐书》没写明这几句话, 所以把它摘录出来, 使观览李白诗作的人能得到更详细的了解。
         



        相关文言文练习
        曾巩《南轩记》(二)曾巩《襄州宜城县长渠记》
        曾巩《拟岘台记》曾巩《与王介甫第二书》
        曾巩《论习》曾巩《说宫》
        曾巩《苏明允哀辞并序》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二)曾巩《寄欧阳舍人书》(二)
        曾巩《尹公亭记》曾巩《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道山亭记》(二)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王公墓志铭》曾巩《请减五路城堡札子》
        曾巩《喜似赠黄生序》曾巩《南齐书目录序》
        《赠黎安二生序》《迂书》曾巩《筠州学记》(二)
        曾巩《送蔡元振序》曾巩《清心亭记》
        曾巩《思政堂记》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
        曾巩《瀛洲兴造记》曾巩《道山亭记》
        曾巩《张久中墓志铭》曾巩《广德湖记》
        曾巩《送李材叔知柳州序》曾巩《宜黄县县学记》
        曾巩《秃秃记》《越州鉴湖图》序
        《陈公神道碑铭》曾巩《戚元鲁墓志铭》
        曾巩《刑赏论》曾巩《菜园院佛殿记》
        曾巩《醒心亭记》曾巩《南轩记》
        曾巩《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曾巩《谢杜相公书》
        曾巩《筠州学记》曾巩《与孙司封书》
        曾巩《刑部郎中致仕王公墓志铭》曾巩《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洪渥传》曾巩《邪正辨》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曾巩《唐论》
        《送李材叔知柳州》曾巩《学舍记》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