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阅读练习及答案

        通鉴纪事本末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帝自践位以来, 有恢复河南之志。到彦之闻洛阳、虎牢不守, 欲引兵还。殿中将军垣护之以书谏之:“宜使竺灵秀助朱修之守滑台, 自帅大军进拟河北。昔人有连年攻战, 失众乏粮, 犹张胆争前, 莫肯轻退。况今青州丰穰, 济漕流通, 士马饱逸, 威力无损。若空弃滑台, 坐丧成业, 岂朝廷受任之旨邪!”上见垣护之书而善之。诏以柳元景为弘农太守。元景使薛安都、尹显祖先引兵就庞法起等于陕。陕城险固, 诸军攻之不拔。魏洛州刺史张是连提帅众二万度崤救陕, 安都等与战于城南。魏人纵突骑诸军不能敌安都怒脱兜婺解铠唯著绛纳两当衫马亦去具装瞋目横矛单骑突陈所向无前魏人夹射不能中。元景遣军副柳元怙将步骑二千救安都等, 安都等陈于城西南。曾方平谓安都曰:“今勍敌在前, 坚城在后, 是吾取死之日。卿若不进, 我当斩卿;我若不进, 卿斩我也!”安都曰:“善, 卿言是也!”遂合战。元怙引兵自南门鼓噪直出, 旌旗甚盛, 魏众惊骇。安都挺身奋击, 流血凝肘, 矛折, 易之更入, 诸军齐奋。自旦至日昃, 魏众大溃, 明日, 元景至, 让降者曰:“汝辈本中国民, 今为虏尽力, 力屈乃降, 何也?”皆曰:“虏驱民使战, 后出者灭族, 以骑蹙步, 未战先死, 此将军所亲见也。”诸将欲尽杀之, 元景曰:“今王旗北指, 当令仁声先路。”尽释而遣之, 皆称万岁而去。甲午, 克陕城。庞法起等进攻潼关, 魏戍主娄须弃城走, 法起等据之。关中豪桀所在蜂起, 及四山羌胡皆来送款。上以王玄谟败退, 魏兵深入, 柳元景等不宜独进, 皆召还。元景使薛安都断后, 引兵归襄阳。诏以元景为襄阳太守。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人纵突骑/诸军不能敌/安都怒/脱兜婺/解铠/唯著绛纳两当衫/马亦去具装/瞋目横矛/单骑突陈/所向无前/
        B.魏人纵突骑诸军/不能敌/宏都怒/脱兜婺/解铠/唯著绛纳两当衫/马亦去具/装瞋目横矛/单骑突陈/所向无前/
        C.魏人纵突骑诸军/不能敌/安都怒/脱兜婺/解铠/唯著绛纳两当衫/马亦去具装/瞋目横矛/单骑突陈/所向无前/
        D.魏人纵突骑/诸军不能敌/安都怒/脱兜婺/解铠/唯著绛纳两当衫/马亦去具/装瞋目横矛/单骑突陈/所向无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谏, 通常指用言语规劝君主或者尊长改正错误, 这里指的是将帅之间的劝说。
        B.太守, 官名。汉景帝时成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魏晋南北朝皆沿置。
        C.日昃, 太阳偏西, 指地支中的未时, 相当于现在13点至15点这个时间区间。
        D.羌胡, 指我国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 也用以泛称我国古代西南部的少数民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垣护之劝到彦之率军赴前线, 写信说如果坐失良机而失败, 就对不起朝廷交予的重任, 以此阻止到彦之撤军, 因此得到宋文帝的称赞。
        B.朝廷任命柳元景担任弘农太守, 考虑到陕城险峻坚固, 柳元景派遣将领帮助进攻陕城, 遇到敌人的增援部队, 双方展开了激战。
        C.柳元景起初责备投降的魏人为虏作战, 刘宋将领想要将投降的魏人都杀死时, 柳元景站在朝廷的角度释放了他们, 魏人高喊万岁而去。
        D.庞法起等人占据了潼关, 许多人都来投诚, 但皇帝考虑到魏军深入宋境, 柳元景他们不宜单独作战, 于是诏令他们撤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今青州丰穰, 济漕流通, 士马饱逸, 威力无损。
        (2)虏驱民使战, 后出者灭族, 以骑蹙步, 未战先死。
         
        14.陕城西南魏军崩溃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0.A
        11.D
        12.B
        13.(1)况且现在青州粮食丰收, 济河的漕运畅通, 将士战马都吃得饱跑得快, 威力没有损伤。
        (2)胡虏驱使百姓作战, 晚些出战的要被灭族, 用骑兵紧逼着步兵, (很多步兵)还没有交战就先死了。
        14.①薛安都和曾方平齐心协力, 一齐奋战。②柳元怙声援助威。③薛安都舍生忘死拼杀。
         
        参考译文:
         
        宋文帝从即位以来, 就有收复黄河以南失地的壮志。到彦之听说洛阳、虎牢失守, 就想要率军南归。殿中将军垣护之写信劝谏他:“应该让竺灵秀帮助朱修之守卫滑台, 您亲自率领大军进军黄河以北。过去曾有人连年作战, 损失兵将, 缺乏粮草, 却仍然放胆奋勇向前, 不肯轻易退却。况且现在青州粮食丰收, 济河的漕运畅通, 将士战马都吃得饱跑得快, 威力没有损伤。如果白白放弃滑台, 安坐而丧失已成的大业, 哪里是朝廷交给你重任的本意呢!”宋文帝看到垣护之(写给到彦之)的信而称赞他。宋文帝下诏任命柳元景为弘农太守。柳元景派薛安都、尹显祖先率兵到陕城庞法起等人那里。陕城城墙险峻坚固, 诸军攻克不下。北魏洛州刺史张是连提率领两万部众经过崤山来救援陕城, 薛安都等与他们在陕城城南交战。魏军纵马冲杀, 刘宋诸军无法抵抗。薛安都发怒, 脱掉头盔, 解下铠甲, 只穿件绛色的无袖背心, 座马也去掉了护具鞍辔, 瞪着眼睛, 手执长矛, 单人匹马冲入敌阵, 所到之处无人敢上前, 魏军两边夹击也不能射中。柳元景派军副柳元怙率领两千步兵骑兵救援薛安都等人, 薛安都等在陕城西南列阵。曾方平对薛安都说:“现在强大的敌人在前面, 坚固的城池在后面, 这是我们战死的时候。你如果不前进, 我就斩杀了你, 我如果不前进, 你就斩杀了我。”薛安都说:“好, 你的话很对。”于是合兵与魏军交战。柳元怙率领军队从陕城南门外击鼓呐喊着径直杀出, 旌旗很多, 魏军惊慌害怕。薛安都挺身奋战, 鲜血流到手肘凝固, 长矛断折, 他换了长矛重新冲入阵地, 诸军一齐奋战。从早上直到太阳偏西, 魏军彻底崩�!5诙�, 柳元景到达, 责备投降的魏人说:“你们这些人本来是中原百姓, 现在为胡虏用尽一切力量, 力量用完了才投降, 这是为什么呢?”(投降的人)都说:“胡虏驱使百姓作战, 晚些出战的要被灭族, 用骑兵紧逼着步兵, (很多步兵)还没有交战就先死了, 这些是将军您亲眼看到的。”各位将领想把这些投降者全部杀掉, 柳元景说:“现在朝廷大旗直指北方, 应该让仁慈的名声在前面开路。”柳元景全部释放了投降者, 遣送他们回去, 这些人口称万岁而离开。甲午(初八), 攻克陕城。庞法起等进攻潼关, 北魏守将娄须弃城逃走, 庞法起等占据了潼关。关中豪杰处处蜂拥而起, 连同居住在四面山区的羌人胡人都来投诚。宋文帝认为王玄谟兵败撤退, 魏军深入宋境, 柳元景等不宜单独进兵, 征召他们都回军。柳元景让薛安都断后, 率兵回襄阳。诏令任命柳元景为襄阳太守。



        相关文言文练习
        《通鉴纪事本末·魏伐匈奴》《通鉴纪事本末·临菑人主父偃上书》
        《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东》《通鉴纪事本末·梁氏亡乱》
        《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三)
        《通鉴纪事本末·刘渊据平阳》《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三)
        《通鉴纪事本末·桓温灭蜀》《通鉴纪事本末·明帝奢靡》
        《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通鉴纪事本末·梁孝王骄纵》
        《通鉴纪事本末·吐蕃请和》《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朔》
        《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二)《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七)
        《通鉴纪事本末·梁魏争淮堰》《通鉴纪事本末·南越称藩》(二)
        《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三)《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六)
        《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通鉴纪事本末·邺都之变》
        《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二)《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二)
        《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归汉》(二)《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
        《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后秦》(二)《通鉴纪事本末·魏灭蜀》
        《通鉴纪事本末·李克用归唐》《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
        《通鉴纪事本末·两税制弊》《通鉴纪事本末·太宗易太子》
        《通鉴纪事本末·马后抑外家》(二)《通鉴纪事本末·南越称藩》
        《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二)《通鉴纪事本末·庞勋之乱》
        《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归汉》《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二)
        《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蜀》《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通鉴纪事本末·汉武帝惑神怪》《通鉴纪事本末·魏博归朝》
        《通鉴纪事本末·光武平渔阳》《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后秦》
        《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篡晋》《通鉴纪事本末·突厥叛唐》
        《通鉴纪事本末·两税之弊》《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五)
        《通鉴纪事本末·智伯请地于韩康子》《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二)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