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各题。 货殖列传序 司马迁 老子曰:“至治之极, 邻国相望, 鸡狗之声相闻, 民各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俗, 乐其业, 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 挽近世涂民耳目, 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 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 耳目欲极声色之好, 口欲穷刍豢之味, 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 虽户说以眇论, 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 其次利道之, 其次教诲之, 其次整齐之, 最下者与之争。 夫山西饶材、竹、旄、玉石, 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江南出菜、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⒅殓帷⒊荨⒏�, 龙门、碣石北多马、�!⒀颉㈧埂Ⅳ谩⒔睢⒔�;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 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 虞而出之, 工而成之, 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 竭其力, 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备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 而自然之验邪?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 工不出则乏其事, 商不出则三宝绝, 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 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 原小则鲜。上则富国, 下则富家。贫富之道, 莫之夺予, 而巧者有余, 拙者不足。敌太公望封于营丘, 地瀉卤, 人民寡, 于是太公劝其女功, 极技巧, 通鱼盐, 则人物归之。故齐冠带衣履天下, 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 管子修之, 设轻重九府, 则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 位在陪臣, 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 好行其德;小人富, 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 山深而兽往之, 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势益彰, 失势则客无所之, 以而不乐。谚曰:“千金之子, 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天下壤壤, 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 万家之侯, 百室之君, 尚犹患贫, 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挽近世涂民耳目 涂:堵塞 B.耳目欲极声色之好 极:尽量 C.民所衣食之原也 原:通“源” D.故齐冠带衣履天下 冠带衣履:领导、统领 15.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善者因之 因击沛公于坐 B.贫富之道, 莫之夺予 夫晋, 何厌之有 C.人各任其能, 竭其力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仓廪实而知礼节 蟹六跪而二螯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三段中“虽户说以眇论, 终不能化”“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读?”两句从反面阐明政治教命对货殖之事(人们对物质富裕生活追求)难以起到阻止或规范约束作用。 B.作者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生产、交换贸易和积累财富对于改善人民生活, 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和巩固国家统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反映了他的卓越的经济思想, 十分可贵。 C.上至王侯大夫, 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求财谋利, 担忧贫穷。“人富而仁义附焉”, 只要人们生活富有了, 百姓自然懂得仁义礼仪, 无需再对他们进行教化。 D.本文引古书, 叙史实, 有破有立, 开篇否定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历史倒退论, 后以管仲助齐称霸的史实, 正面肯定富国裕民之道, 从而阐明货殖之事的重要作用。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1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太公劝其女功, 极技巧, 通鱼盐, 则人物归之。 (2)富者得势益彰, 失势则客无所之, 以而不乐。 答案: 14.B 15.C 16.C 17.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 18.(1)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妇女纺线织布, 尽力施展她们的技巧, 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外地, 老百姓及财物都归聚到那里。 (2)富人得了势, 声名就更显著;一旦失势, 就会如同客居的人一样没有归宿, 因而不快活。 【解析】 【分析】 14. B项, “耳目欲极声色之好”意思是“人们的耳朵、眼睛要竭力享受声、色之乐”, “极”, 作动词, 尽量享受。 故选B。 15.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C项, 两个“其”都是代词, 自己的。 A项, 第一个“因”, 顺着, 第二个“因”是副词, 趁机。 B项, 第一个“之”是代词, 它, 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 提宾标志。 D项, 第一个“而”是连词, 表承接, 第二个“而”是连词, 表并列。 故选C。 16. C项, “只要……无需再对他们进行教化”错误, 这一说法过于绝对化, 文章最后一段只是说“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人富而仁义附焉”, 目的是突出货殖之事的重要, 并不能说明生活富有了, 就不需要对他们进行教化。 故选C。 参考译文: 老子说:“古代太平之世达到极盛时期的时候, 虽然邻国的百姓彼此望得见, 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 但人们各自以为自家的食物最香甜, 衣裳最漂亮, 习俗最安适, 职业最快乐。以至于老死也不相往来。”要是谁以此为目标, 而在近代去涂饰堵塞老百姓的耳目, 使他们再回复到往古的时代, 那就几乎是行不通的了。 太史公说:神农以前的事, 我已无从考知了。至于《诗经》、《尚书》所记载的虞、夏以来的情况, 还是可以考知的:人们的耳朵、眼睛要竭力享受声、色之乐, 嘴里要吃尽各种美味。身体安于舒适快乐, 而心里又羡慕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这种风气浸染民心已经很久了。即使用高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去劝导, 到底也不能使他们改变, 所以, 对于人民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 其次是因势利导, 再其次是进行教育, 再其次是制定规章, 限制他们的发展。而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太行山以西出产大量的木材、竹子、楮树、野麻、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东盛产鱼、盐、漆、丝, 又有歌舞和女色;江南出产楠树、梓树、生姜、桂皮、金、锡、铅、朱砂、犀角、玳�!⒅殓帷⑾笱馈⑵じ�;龙门、碣石以北盛产马、�!⒀颉⒄薄Ⅳ谩⒔睢⒔�;至于铜、铁则分布在千里的疆土上, 各处的山都出产, 真是星罗棋布。这是大概的情形。所有这些都是中原地区人民喜爱的必需品, 通常用来做穿着、吃喝、养生送死的东西。所以说大家都靠农民的耕种才有吃的, 靠虞人才能把山泽中的资源开发出来, 靠工人做成各种器具, 靠商人贸易使货物流通。这难道是有政治教令征发和约束他们吗?人们各按其能力干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 东西贱是贵的征兆, 东西贵是贱的征兆。这就刺激各行各业的人努力从事自己的职业, 以自己的工作为乐趣, 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 昼夜不�!S貌蛔耪倩�,他们自己会送来;东西用不着寻求, 人们自己会生产。这难道不就证明了农、虞、工、商的工作是符合经济法则的吗? 《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 粮食就缺乏;工人不生产, 器物就缺乏;商人不转运, 粮食、器物、财货就断绝;虞人不生产, 财货就缺乏。”财货缺乏, 山泽中的资源就不能开发了。农、工、商、虞这四种人的生产, 是人民赖以穿衣吃饭的来源。来源大就富足, 来源小就贫困。来源大了, 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 对下可以使家庭富裕, 贫富全靠自己。富了也没人掠夺他, 穷了没人给他东西, 而聪明的人有余, 愚笨的人不足。姜太公封在营丘, 那里的土地都是盐碱地, 劳力很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妇女纺线织布, 尽力施展她们的技巧, 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外地。老百姓及财物络绎不绝地归聚到那里。因而齐国产的冠带衣履, 行销天下;东�:吞┥街涞母餍」墓�, 都拱手敛袖恭恭敬敬地来齐国朝见。后来, 齐国中途衰弱, 管仲又修订了太公的政策, 设立了调节物价出纳货币的九府。齐桓公就借此称霸, 多次会合诸侯, 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 因而管仲也奢侈地收取市租。他虽处陪臣之位, 却比列国的君主还要富。因此, 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代。 所以, 管仲说:“仓库储备充实、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 衣食丰足, 老百姓才能分辨荣辱。”礼仪是在富有的时候产生的, 到贫困的时候就废弃了。因此, 君子富了, 才肯施恩德;平民富了, 才能调节自己的劳力。水深, 鱼自然会聚集;山深, 兽自然会奔去;人富了, 仁义自然归附。富人得了势, 声名就更显著;一旦失势, 就会如同客居的人一样没有归宿, 因而不快活。俗话说:“家有千金的人, 不会死在市上。”这不是空话啊。所以说:“天下的人乐融融, 都是为财利而来;天下的人闹嚷嚷, 都是为着财利而往。”兵车千辆的国君, 食邑万户的诸候, 食禄百户的大夫, 尚且还都怕穷, 更何况普通的平民百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