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小题。 王思同, 幽州人也。思同事刘仁恭为银胡录指挥使, 仁恭为其子守光所囚, 思同奔逃, 以为飞胜指挥使。思同为人敢勇, 善骑射, 好学, 颇喜为诗, 轻财重义, 多礼文士, 然未尝有战功。明宗时, 以久次为匡国军节度使, 徙镇雄武。居五年, 来朝, 明宗问以边事, 思同指画山川, 陈其利害。思同去, 明宗顾左右曰:“人言思同不管事, 能若是邪?”于是始知其材。石敬瑭讨董璋, 思同为先锋指挥使, 兵入剑门, 而后军不继, 思同与璋战, 不胜而却。应顺元年二月, 潞王从珂反凤翔, 驰檄四邻, 言奸臣幸先帝疾�。羯鼻赝醵⒂姿�, 侵弱宗室, 动摇藩方, 陈己所以兴兵讨乱之状。因遣伶奴安十十以五弦谒思同, 欲因其欢以通意。是时, 诸镇皆怀向背, 所得潞王书檄, 虽以上闻, 而不绝其使。独思同执十十及从珂所使推官郝诩等送京师。愍帝嘉其忠, 即以思同为西面行营马步军都部署。三月, 会诸镇兵围凤翔, 破东西关城。从珂兵弱而守甚坚, 外兵伤死者众, 从珂登城呼外兵而泣曰:“吾从先帝二十年, 大小数百战, 甲不解体, 金疮满身, 士卒固尝从我矣。今先帝新弃天下, 而朝廷信用奸人, 离间骨肉, 我实何罪而见伐乎?”因恸哭。士卒闻者, 皆悲怜之。兴元张虔钊攻城西, 督战甚急, 士卒苦之, 反兵攻虔钊, 虔钊走。羽林指挥使杨思权呼曰:“潞王, 吾主也!”乃引军自西门入降从珂。而思同朱知, 犹督战。严卫指挥使尹晖麾其众曰:“城西军入城受赏矣!何用战邪?”士卒解甲弃仗, 声闻数里, 遂皆入城降。诸镇之兵皆�!K纪ι碜�, 至长安, 西京副留守刘遂雍闭门不纳, 乃走潼关。从珂引兵东, 至昭应, 前锋追执思同。从珂责曰:“罪可逃乎?”思同曰:“非不知从王而得生, 恐终死不能见先帝于地下。”从珂愧其言, 乃杀之。汉高祖即位, 赠侍中。 (节选自《新五代史》)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 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已所以兴兵讨乱之状/ B. 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已所以兴兵讨乱之状/ C. 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已所以兴兵讨乱之状/ D. 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已所以兴兵讨乱之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宗”是庙号, 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 并追尊以名号, 如某祖、某宗。 B. “先帝”用以称呼本朝在位皇帝的亡夫, “先”指已故的, 多用于尊长, 如先君、先妣。 C. “羽林”为“为国羽翼, 如林之盛”之意, 是皇帝卫军的名称, 汉武帝时始设。 D. “赠”是指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获得追赠的官员生前一般官职很低。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思同起初为官, 略有波折。他先是在刘仁恭手下为官, 后来刘仁恭被他的儿子刘守光囚困, 王思同便奔逃, 后来做了飞胜指挥使。 B. 王思同文武双全, 为官尽责。他喜欢作诗, 常礼遇文士, 明宗时曾调职镇守雄武, 从容回答明宗对边事的询问, 令君臣大为惊异。 C. 王思同立场坚定, 忠心耿耿。潞王向他示好, 他不为所动, 并将其手下安十十和郝诩 等送至京城, 其忠心得到了皇帝的褒奖。 D. 王思同重节重义, 为君赴死。王思同会同各路兵马攻打潞王, 终因军心涣散兵败逃亡, 被俘后他凛然陈词, 令潞王羞愧, 终被杀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 诸镇皆怀向背, 所得潞王书檄, 虽以上闻, 而不绝其使。 (2)今先帝新弃天下, 而朝廷信用奸人, 离间骨肉, 我实何罪而见伐乎? 【答案】10. D 11. D 12. B 13. (1)这时, 各镇都存在向背的问题, 所得的潞王文书, 虽然上奏, 但不断绝使者往来。 (2)现在先帝刚刚去世, 然而朝廷重用奸臣, 离间骨肉, 我有什么罪要被讨伐呢?” 【解析】选自《新五代史》 作者:欧阳修 朝代:宋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 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原文断句, 应顺元年二月/潞王从珂反凤翔/驰檄四邻/言奸臣幸先帝疾病/贼杀秦王而立幼嗣/侵弱宗室/动摇藩方/陈己所以兴兵讨乱之状/。抓住关键主语“潞王”“贼”断句。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 不要急于答题, 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 通过诵读, 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 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 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 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 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 如嗟夫、嗟乎、呜呼等, 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 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 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 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⒀伞钡扔锲示7旁诰湮�;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 两人对话, 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 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 这里有一个口诀, 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 “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 “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 )表情形, 各人位置要记牢。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 可根据平时的积累, 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D项, “获得追赠的官员生前一般官职很低”错。 12.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 带着选项回到原文, 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作出判定。题中B项, “令君臣大为惊异”错。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 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 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 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 全面理解, 综合分析, 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 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 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 即可发现错误。 13.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 “书檄”“上闻”;(2) “弃天下”“见伐”。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 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 根据上下文意思, 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 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 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 掌握大意。词不离句, 句不离词。词句难解, 前后联系。跳跃句子, 补出本意。人名地名, 不必翻译。省略倒装, 都有规律。常见虚词, 因句而异。实词活用, 领会语意。翻译整句, 句子流利。对照原文, 务求直译。字词句篇, 连成一气。翻译完毕, 检查仔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