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汉书·鲍子都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汉书
        鲍子都, 鲍宣字子都, 渤海高城人也。好学, 明经, 后为都尉、太守功曹, 举孝廉为郎, 病去官, 复为州从事。大司马王商辟宣, 荐为议郎, 后以病去。哀帝初, 大司空何武除宣为西曹掾, 甚敬重焉, 荐宣为谏大夫, 迁豫州牧。岁余, 宣坐免。归家数月, 复征为谏大夫。宣每居位, 常上书谏争, 其言少文多实。是时, 帝祖母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俱称尊号, 封爵亲属, 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始执正议, 失傅太后指, 皆免官。丁、傅子弟并进, 董贤贵幸, 宣以谏大夫从其后, 上书谏阻。上以宣名儒。优容之。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宣复上书上感大异, 纳宣言, 征何武、彭宣, 旬月皆复为三公。拜宣为司隶。时, 哀帝改司隶校尉但芫司隶, 官比司直。丞相孔光四时行园陵, 官属以令行驰道中, 宣出逢之, 使吏钩止丞相掾史, 没入其车马, 摧辱宰相。事下御史, 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 欲捕从事, 闭门不肯内。宣坐距闭使者, 亡人臣礼, 大不敬, 不道, 下廷尉狱。博士弟子济南王成举幡太学下, 曰:“欲救鲍司隶者会此下。”诸生会者千余人。朝日, 遮丞相孔光自言, 丞相车不得行, 又守阙上书。上遂抵宣罪减死一等, 髡钳。宣既被刑, 乃徙之上党, 以为其地宜田牧, 又少豪�。壮ば�, 遂家于长子。平帝即位, 王莽秉政, 阴有篡国之心, 乃风州郡以罪法案诛诸豪桀, 及汉忠直臣不附己者, 宣及何武等皆死。时, 名捕陇西辛兴, 兴与宣女婿许绀俱过宣, 一饭去, 宣不知情, 坐系狱, 自杀。
        (《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B.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C.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D.是时/郡国地震/民讹言/行筹明年/正月朔日蚀/上乃征孔光/免孙宠/息夫躬/罢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 汉朝选举官员的科目,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文中指鲍宣以此科进入仕途。
        B.孝廉, 孝, 指孝悌者;廉, 清廉者。汉朝选拔人才的科目, �:衔豢�, 也指被推选者。
        C.三公, 文中指西汉时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的合称。
        D.田牧, 指打猎与放牧, 又指农业和牧业, 后泛指从事农牧生产, 在文中即是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宣勤奋好学, 颇受中央和地方官员器重。他先后担任过都尉、太守的功曹, 并被大司马和大司空先后举荐担任官职。
        B.鲍宣数次上书论政, 曾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 而皇上因为鲍宣是名儒, 因此对他很是优待宽容, 没有怪罪于他。
        C.鲍宣不惧权势, 对宰相同样不留情面。他曾将依仗权势, 违反规制, 乘车在驰道中行走的宰相属吏逮捕, 并没收其车马。
        D.鲍宣忠于汉朝, 忠诚正直。他被王莽视为敌人欲除之而后快, 后以牵连陇西辛兴一案为由被捕入狱, 并在狱中自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归家数月, 复征为谏大夫。宣每居位, 常上书谏争, 其言少文多实。
        ②事下御史, 中丞、侍御史至司隶官, 欲捕从事, 闭门不肯内。
        (5)文中“博士弟子济南王咸举幡太学下”这一场景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1)B.译文:当时, 郡国发生了地震。有百姓散布谣言, 以筹码计数, 说第二年的正月初一将要发生日蚀。皇帝于是征召孔光, 罢免了孙宠与夫躬, 还罢免了侍中、各部的官员和黄门侍郎几十人。
        (2)A.“文中指鲍宣以此科进入仕途”有误。“明经”, 文中意为“精通经义”。
        (3)B.“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分析错误, 据原文“宣以谏大夫从其后, 上书谏阻”“宣复上书上感大异, 纳宣言”等可知, 他并没有当面指责傅太后失政。
        (4)①鲍宣回家数月后, 又被征召为谏议大夫。他每次在位为官之时, 常常上书进谏, 据理力争, 他的言辞没有文采, 却朴实而切中时弊。
        ②此事被交到御史中丞那里处理, 侍御史到司隶官衙处, 想要逮捕鲍宣的随从官吏, 鲍宣闭门不让他进入。
        (5)①从情节来看, 直接促使皇帝减轻了对鲍宣的处罚, 保全了鲍宣的性命;②侧面表现了鲍宣不惧权贵的正直操守;③间接表现鲍宣在士林中官声好、声望高。

        【参考译文】 
        鲍宣字子都, 渤海高城人。勤奋好学, 精通经义, 后做都尉太守功曹, 推荐孝廉时做了郎官, 因病离职, 又做州从事。大司马王商征召鲍宣, 推荐做议郎, 后来又因病离开。哀帝初年, 大司空何武任命鲍宣为西曹掾, 很敬重他, 又推荐鲍宣做谏议大夫, 调任豫州牧。一年多后, 鲍宣因犯错误被免官。回家数月后, 又被征召为谏议大夫。鲍宣每次在位为官之时, 常常上书进谏, 据理力争, 他的言辞质朴, 却朴实而切中时弊。当时汉哀帝祖母傅太后想和成帝的母亲同称尊号, 并为其亲属封官授予爵位。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一开始就坚持正义, 违背了傅太后的旨意, 于是都被免官。丁、傅子弟一齐加官晋爵, 董贤因受宠而显贵, 鲍宣以谏议大夫的身份继孔光、师丹、何武、傅喜等人之后, 上书进谏阻止此事。皇上因为鲍宣是名儒, 因此对他很是优待宽容, 没有怪罪于他。正在这时, 郡国发生了地震, 民间谣言四起, 纷纷占卜求签。第二年正月初一发生日蚀, 皇上于是征召孔光, 罢免了孙宠、息夫躬, 又罢免侍中诸曹黄门郎数十人。鲍宣又上书言政, 皇上对鲍宣的言论大感惊异, 于是采纳了鲍宣的谏言, 起用何武、彭宣, 十天半月间就重新复任他们为三公, 拜鲍宣为司隶。这时, 汉哀帝改司隶校尉为司隶, 官位级别相当于司直。丞相孔光负责四时巡视园陵, 其属官仗恃有皇帝的敕令而违反规制, 乘车在驰道中行走, 鲍宣外出正好遇见, 鲍宣就让属吏扣留了丞相掾吏, 并没收其车马, 羞辱丞相。此事被交到御史中丞那里处理, 侍御史到司隶官衙处, 想要逮捕鲍宣的随从官吏, 鲍宣闭门不让其入内。鲍宣因此犯了拒绝接纳使者、没有人臣之礼、大不敬、不守道义等罪过, 被捕下廷尉狱。博士弟子济南人王咸举着一扦旗帜到太学门前。说:“想救鲍司隶的人请集中在此旗帜下。”太学生聚集了一千余人。到了上朝之日, 他们拦住丞相孔光说明情况, 丞相的车马不能前行, 又守候在宫阙门前, 上书皇帝。皇上于是将鲍宣的死罪递减一等, 剃去头发, 用铁圈束颈。鲍宣被判刑后, 便举家迁徙到上党。他认为上党地区适于农耕和放牧, 又少才智出众的人, 容易为首称雄, 于是就把家安在上党的长子县。汉平帝即位后, 王莽擅权专政, 暗地里有阴谋篡夺帝位之心, 于是他暗示各州郡罗织罪名, 陷害诛杀豪杰之士, 乃至于对汉朝忠诚正直不依附自己的大臣, 如鲍宣与何武等人都要被处死。当时指名通缉陇西人辛兴, 辛兴与鲍宣女婿许绀一起到鲍宣家拜访, 吃一顿饭就离开了, 鲍宣不知实情, 受牵连被捕下狱, (在狱中)自杀而死。 


        相关文言文练习
        《汉书·朱博传》《汉书·尹翁归传》(二)
        《汉书·董仲舒传》《汉书·何武传》
        《何武字君公》《汉书·田叔传》
        《汉书·李陵传》(二)《汉书·李广苏建传》
        《汉书·兒宽传》《汉书·萧望之传》(二)
        《汉书·翼奉传》《汉书·辛庆忌传》
        《汉书·翟义传》《汉书·路温舒传》
        《汉书·疏广传》《汉书·黄霸传》
        《汉书·于定国传》《汉书·王陵传》
        《汉书·张耳陈馀传》《汉书·灌夫传》
        《汉书·翟方进传》《汉书·郑子真、严君平传》
        《汉书·尹翁归传》《汉书·傅喜传》
        《汉书·周勃传》《汉书·苏武传》(武益愈, 单于使使晓武)(二)
        《汉书·杜钦传》阅读练习衣答案《汉书·武五子传》
        《汉书·高帝纪》《汉书·张良传》
        《汉书·苏武传》《汉书·隽不疑传》
        《汉书·霍去病传》《汉书·张骞传》
        《汉书·夏侯胜传》《汉书·冯奉世传》
        《汉书·李陵传》《汉书·黄宪传》
        《汉书·杨胡硃梅云传》《汉书·东方朔传》
        《汉书·段会宗传》《汉书·匡衡传》
        《汉书·京房传》《汉书·石奋传》
        《登徒子·好色赋》《汉书·赵广汉传》
        《汉书·尹赏传》《汉书·卫青传》
        《汉书·何并传》《汉书·原涉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