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曾巩《刑赏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6-20题。(19分)
        刑赏论
        [宋]曾 巩
        《书》记皋陶之说曰:“罪疑惟轻, 功疑惟重。”释者曰:“刑疑附轻, 赏疑从重, 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 其刑薄则不必罪;有细功者, 其赏厚则不必当功。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 何以论之?
        夫圣人之治也, 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 以率天下善, 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 以成天下之务, 则有功者易以众。以圣神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 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 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 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当是之时, 人之有罪与功也, 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 核其虚实以审其情, 然后告之于朝而加其�!⒊銎渖脱�, 则其于得失岂有不尽也哉?然及其罪丽于�!⒐鲇谏椭梢砸梢�, 以其君臣之材非不足于天下之智, 以其谋虑非不通于天下之理, 以其观听非不周于天下之故, 以其有司非不尽于天下之明也。然有其智而不敢以为果有其通, 与周与明而不敢以为察也。必曰罪疑矣而过刑, 则无罪者不必免也;功疑矣而失赏, 则有功者不必也。于是其刑之也, 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 宁厚而不敢使之失。
        夫先之以成教以率之矣, 及其有罪也, 而加恕如此;先之以成法以导之矣, 及其不功也, 而加隆如此焉。可谓尽其心以爱人, 尽其道待物矣, 非忠厚之至则能然乎?皋陶以是称舜, 舜以是治其天下。故刑不必察察当其罪;赏不必予予当其功, 而天下化其忠, 服其厚焉。故曰:“与其杀不辜, 宁失不经, 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言圣人之德至于民者, 不在乎其他也。
        及周之治, 亦为三宥三赦之法, 不敢果其疑, 而至其政之成也, 则忠厚之教行于牛羊而及于草木。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选自《曾巩集》)
        【注】①皋陶(gāo yáo):舜帝时的一位贤臣, 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②丽:施加。③察察:明辨, 清楚。④三宥三赦:《周礼》中规定, 一宥不识, 二宥过失, 三宥遗忘;一赦幼弱, 二赦老耄, 三赦愚蠢。
         
        1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刑薄则不必               当:相当, 与……相称
        B.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       本末:主次, 轻重
        C.则有功者不必也               酬:酬报, 赏赐
        D.与其杀不辜, 宁失不经           不经:不合常法
        17.下面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率天下善                  ②及其所既倦
        B.①则有功者易以众              ②师道之不传久矣
        C.①及其不功也, 而加恕如此      ②于其身也, 则耻师
        D.①尽其道待物矣                ②木欣欣向荣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圣人之治, 教化先行, 主张立教以化善, 立法以成务, 让百姓知所遵行;同时也强调君主与士人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B.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 有罪则加恕之, 有功则加隆之, 尽量秉持忠厚之道, 这是明君贤臣治理天下要遵行的准则。
        C.“刑赏忠厚之至”超越了赏罚公平的的原则, 是圣人之德施及百姓的具体表现, 体现了儒家“爱人”和“民本”的思想。
        D.本文论点清晰, 论据简约, 论证由大及�。汕橙肷�, 层层推进, 结构上照应绵密;语言冷静客观, 有醇厚、质朴和稳重之美。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 何以论之?(3分)
                                                                                                             
        ②于是其刑之也, 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 宁厚而不敢使之失。(4分)
                                                                                                            

         

        答案:

        16.B(本末:原委, 始末)
        17.C(C.焉:语气助词, 常用在句末, 可不译。A.之:结构助词, 的/动词, 往, 引申为“到达, 得到”。B.也:语气助词, 表肯定语气/语气助词, 表句中停顿。D.以:连词, 而来,表目的/连词, 而,表修饰)
        18.B(“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错, 文中是指在对功、罪的看法有“疑”时, 不能妄下判断, 要秉行“忠厚”原则)
        19.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评分标准:共3分。每错断、漏断1处扣0.5分, 扣完为止。
        20.①然而为什么还要做到赏罚忠厚到极点, 用什么来解释它呢?
        ②因此, 处罚的时候, 宁可从轻处罚而不能处罚过重;奖赏的时候, 宁可从重奖赏而不能错失奖赏。
        评分标准:①共3分。所以(为什么, ……的原因)、至(极点, 最高表现)、何以(用什么), 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②共4分。于是(因此), 刑(处罚), 宁(宁可), 薄、厚(轻、重), 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
        《刑赏论》参考译文:
        《尚书》中记载皋陶的说法:“罪行轻重有可疑时, 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可疑时,宁可从重奖赏。”解释的人(指孔安国)说:处罚有可疑时要从轻处罚, 奖赏有可疑时要从重奖赏, 这是赏罚忠厚的到极点�。。ǖ牵┠切┓噶舜笞锏娜�, 如果处罚轻就不一定能与罪行相抵;那些功劳小的人, 如果奖赏重就不一定能与功劳相称。然而为什么还要做到赏罚忠厚到极点, 用什么来解释它呢?
        圣人治理天下, 从家庭、乡里到朝廷都有教化, 来带领天下的善行, 那么犯罪的人就会减少;从小事、身边的事以至国家大事都有法度, 来完成天下的事业, 那么立功的人就会增多。在上用圣神深邃美好的德行来做君主, 在下用道德整饬清明的士人做公卿百官, 君臣相互匡助来想尽天下的谋虑, 通过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来辨明天下事情的真假。在那个时候, 人们有罪行和功劳时, 官吏通过推究事情的原委来考察它的经过, 通过核查事情的虚实来详知它的实情, 然后把它禀告朝廷, 加以惩�!⒏杞鄙�, 那么对于功劳和过失还会有遗漏吗?然而当犯罪而加以惩罚, 有功而加以奖赏时存在疑惑, 凭借君臣的才能不是不足以拥有天下的智慧, 凭借他们的谋虑不是不能通晓天下的道理, 凭借他们的见闻不是不周知天下的故事, 凭借他们官吏不是不能弄清天下的事情。然而拥有智慧却不敢认为已经真正的了解, 能够详尽清楚地了解却不敢认为已经真正的洞察。一定会说, 罪行有可疑而滥用刑罚, 那么没有罪的人不一定能免于惩罚;功劳有可疑而没有奖赏, 那么有功劳的人就不一定能得到酬报。因此, 处罚的时候, 宁可从轻处罚而不能处罚过重;奖赏的时候, 宁可从重奖赏而不能错失奖赏。
        古时施行教化来带领百姓, 当他们有罪的时候, 像这样宽恕他们;古时制定法度来引导百姓, 当他们没有功劳的时候, 像这样给以厚赏。可以说是尽力行善去爱护他们, 尽力行道去接纳外物, 不是忠厚到极点能这样吗?皋陶因此被舜称道, 舜因此治理好天下。所以惩罚不一定要明察他的罪行;奖赏不一定要厚赏他的功劳, 天下的百姓已经被他的忠心所教化, 被他的仁厚所折服了。所以说:“与其错杀没有罪过的人, 宁可犯不合常法的过失, 不事杀戮的德行与民心相合。”圣人的品德施于百姓, 不在于其他(而在于忠厚)啊。
        到了周朝统治的时候, 也制定了三宥三赦的法令, 不敢决断有怀疑的事情, 等到国家治理成功了, 则忠直仁厚的教化推行到牛羊甚至草木。汉文帝也推行这一主张来减轻刑罚, 随着它的推广, 民风也回归仁厚了。推行的力度有轻重, 而它的成效有大�。裾庋幕�, 《尚书》中的观点难道是没有根据的吗?




        相关文言文练习
        《墨池记》《墨池记》(二)
        曾巩《学舍记》《送李材叔知柳州》
        曾巩《唐论》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曾巩《邪正辨》曾巩《洪渥传》
        曾巩《书魏郑公传后》曾巩《刑部郎中致仕王公墓志铭》
        曾巩《与孙司封书》曾巩《筠州学记》
        曾巩《谢杜相公书》曾巩《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
        曾巩《南轩记》曾巩《醒心亭记》
        曾巩《菜园院佛殿记》曾巩《戚元鲁墓志铭》
        《陈公神道碑铭》《越州鉴湖图》序
        曾巩《秃秃记》曾巩《宜黄县县学记》
        曾巩《送李材叔知柳州序》曾巩《广德湖记》
        《辽史·韩延徽传》方良永《厓门吊古记》
        《清史稿·李文耕传》《元史·宋子贞传》
        《南史·吕僧珍传》《宋史·叶衡传》
        《关木匠传》《汉书·丙吉传》
        《明史·平安传》《宋史·杨亿传》
        归有光《庄氏二子字说》颜元《漳南书院记》
        苏轼《墨妙亭记》《宋史·毕再遇传》
        李贽《赞刘谐》《三国志·邴原戒酒》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葛洪《匡衡凿壁借光》
        《青文胜为民请命》全祖望《金农与苍头》
        《康德涵救李梦阳》《陈章侯蔑视显贵者》
        《李西涯与程篁墩》《晋书·郗鉴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