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杜牧《燕将录》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9-12题。
        燕将录
        【唐】杜牧
        谭忠者, 绛人也。忠豪健喜兵, 燕牧刘济与二千人, 障白狼口。元和五年, 中黄门出禁兵伐赵, 魏牧田季安曰:“赵诚虏, 魏亦虏矣, 计为之何?”其徒言曰:“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季安大呼曰:“壮夫哉!兵决出。”
        忠其时为燕使魏, 知其谋, 乃入谓季安曰:“某之谋, 是引天下之兵也。何者?往年王师算不失一, 是相臣之谋。今王师越魏伐赵, 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 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 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 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 而先碎于魏, 是上之谋反不如下, 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 于是仗猛将, 练精兵, 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入魏, 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 号曰伐赵, 则可阴遗赵人书曰:‘魏若伐赵, 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与赵, 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卖友反君之名, 魏不忍受。执事若能遗魏一城, 魏得持之奏捷天子, 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 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 于魏获不世之利, 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季安遂用忠之谋, 与赵阴计, 得其堂阳。
        忠归燕, 谋欲激燕伐赵, 会刘济合诸将曰:“天子知我怨赵, 今命我伐之, 赵亦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 赵亦不备燕。”因使人视赵, 果不备燕。后一日, 诏果来, 曰:“燕南有赵, 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 勿使予复挂胡忧, 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 何以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 内实忌之;外绝赵, 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 虽怨赵, 必不残赵, 必不为备, 一且示赵不敢抗燕, 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 潞人则走告于天子, 曰:燕厚怨赵, 今无见伐而不备燕, 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 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燕孕怨, 天下无不知, 今天子伐赵, 君坐全燕之甲, 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 卒染私赵之口, 不见德于赵人, 恶声徒嘈嘈於天下耳。唯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
        (选自《樊川文集》, 有删改)
        【注】①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 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②中黄门:此处指宦官。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之谋, 是引天下之兵也 引:引来
        B.今若师未叩赵 叩:攻打
        C.魏若与赵, 则河南忠臣谓反君 与:帮助
        D.会刘济合诸将曰 会:拜会
        10.下列各组语句中, 全都能够印证谭忠对形势判断准确的一组是(3分)
        ①忠其时为燕使魏, 知其谋 ②是上之谋反不如下
        ③因使人视赵, 果不备燕 ④后一日, 诏果来
        ⑤信如子断矣 ⑥燕孕怨, 天下无不知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 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 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
        B.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 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 谭忠认为此举不妥, 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
        C.谭忠回到燕镇后, 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 皇上要讨伐赵镇, 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 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
        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 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作者对谭忠的言行虽然没有作出直接评价, 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赵诚虏, 魏亦虏矣, 计为之何?(3分)
        ⑵执事若能遗魏一城, 魏得持之奏捷天子, 以为符信。(3分)
        ⑶燕其为予谨护北疆, 勿使予复挂胡忧, 而得专心于赵。(3分)
        1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D.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答案:
        9.D(会:适逢, 恰逢)

        10.D(①句是谭忠在魏镇了解到的情况;②句是假设的结果;⑥句是陈述已有的事实)

        11.B(“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错, 参见原文“中黄门出禁兵伐赵”“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

        12.(1)赵镇的人如果成为俘虏, (我们)魏镇的人也会成为俘虏, 打算(考虑)怎么应对这件事呢?(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 “诚”、“为之何”两处, 每译对一处给1分)(2)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 魏镇能够拿此城向皇上报捷, 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 “遗”、“以为”两处, 每译对一处给1分)(3)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 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 而能够在赵镇方面集中精力(集中精力对付赵镇)。(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 “其”、“挂”两处, 每译对一处给1分)

        13.B

        【文言文参考译文】

        谭忠是绛地(今山西绛县)人。他为人豪迈雄�。锰副�, 燕镇节度使刘济给他两千

        兵马, 让他驻守白狼口。唐宪宗元和五年, 宦官率领朝廷禁卫部队讨伐赵镇, 魏镇节度使田季安(对下属们)说:“赵镇的人如果成为俘虏, (我们)魏镇的人也会成为俘虏, 打算(考虑)怎么应对这件事呢?”他的属下说:“给我五千铁骑来解除您的忧虑。”田季安大声说:“(真是)勇猛�。∫欢ǔ霰�。”

        谭忠当时代表节度使刘济出使魏镇, 得知了田季安(中途截击朝廷军队)的企图, 便前

        去对田季安说:“你部下的主意, 这是要引来天下的军队(攻打魏镇)啊。为什么这样说呢?以往朝廷军队的谋划一次也未失过手, 这是宰相的谋略。现在, 朝廷的军队越过魏镇去讨伐赵镇, 不任用老臣宿将带兵, 反而把兵权专门交给宦官, 不征调全国的军队, 而主要派出朝廷直属的禁卫部队, 您知道这是谁的主意吗?这是皇上自己做出的决定, 想要在臣属面前夸耀(自己英明), (让)臣属佩服(自己)。现在如果朝廷禁军还没有攻打赵镇, 却先在魏镇境内被消灭了, 这(就表明)皇上的谋略反而不及臣属, 能不被天下人羞辱吗?(皇上)既感到羞耻又感到恼怒, 就会任用勇猛善战的将领, 训练精锐的部队, 全力起兵渡过黄河。朝廷汲取以往失败的教训, 一定不会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比较赵镇和魏镇罪责的大�。欢ú换嵯却蛘哉蛉缓蠊ノ赫�。这就叫既不上也不下, 正好对着魏镇而来。”田季安说:“既然这样, 那么怎么办呢?”谭忠说:“当朝廷军队进入魏镇境内时, 您要好好犒劳他们。此时, 您要将魏镇全部兵马调往边境, 号称攻打赵镇, 可以暗中给赵镇送信说:‘魏镇如果攻打赵镇, 那么河北的仗义之人会说魏镇出卖朋友;魏镇如果援助赵镇, 河南的忠君之臣会说魏镇反叛朝廷。出卖朋友和反叛朝廷的名声, 魏镇是不能容忍和接受的。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 魏镇能够拿此城向皇上报捷, 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这样就使得魏镇在北面能够(继续)侍候赵镇, 在西面能够(继续)做朝廷之臣。对赵镇来说, 仅为一点点损失;对魏镇来说, 能获得世间少有的利益, 您难道能够对赵镇(的安危)毫不在意吗?’”田季安于是采用了谭忠的计谋, 与赵镇暗中商议, 得到了赵镇的堂阳城。

        谭忠回到燕镇后, 打算鼓动刘济攻打赵镇, 正逢刘济集合各位将领说:“皇上知道我怨恨赵镇, 如果命令我讨伐赵镇, 赵镇也必然全力防备我。出兵讨伐与不出兵讨伐, 哪种做法更有利呢?”谭忠赶忙回答说:“皇上最终是不会让我们去攻打赵镇的, 赵镇也不会防备燕镇。”于是(刘济)派人到赵镇侦察, 赵镇果然不防备燕镇。过了一天, 皇上的诏书果然送来了, 说:“燕镇南面是赵镇, 北面有胡人。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 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 而能够集中精力对付赵镇。”刘济就说:“事情确实像你判断的那样,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谭忠说:“潞镇节度使卢从史表面上与燕镇亲近, 内心实际是忌恨燕镇的;表面上与赵镇断绝往来, 内心实际是帮助赵镇的。(我们)在这里替赵镇考虑:燕镇把赵镇作为屏障, 虽然怨恨赵镇, 但肯定不会伤害赵镇, 赵镇没有必要防备燕镇, (这样)一来显示赵镇不敢抗拒燕镇, 二来可使燕镇受到皇上怀疑。赵镇人既然不防备燕镇, 潞镇人便会跑去报告皇上说:‘燕镇非常怨恨赵镇, 现在赵镇遭受攻击却不防备燕镇, 这说明燕镇相反是帮助赵镇的。’这就是我知道皇上最终不会让您攻打赵镇, 赵镇也不会防备燕镇的原因。”刘济说:“现在应当怎么办呢?”谭忠说:“燕镇与赵镇结下仇怨, 天下无人不知。现在皇上出兵攻打赵镇, 您却使整个燕镇的兵马, 一个人也没有渡过易水(去攻打赵镇)。这是燕镇怀着对朝廷的忠心, 最终(却)招来偏袒赵镇的口实, (既)不被赵镇人感激, 而坏名声徒然喧闹在天下人的耳畔。请您仔细地考虑这个问题吧!”刘济于是亲自率领七万人向南边讨伐赵镇。




        相关文言文练习
        杜牧《唐故歙州刺史邢君墓志》《李贺集》序
        杜牧《与人论谏书》《明史·戚继光传》
        《明史·海瑞传》谢翱《登西台恸哭记》
        《宋史·李廌传》《晋书·华恒传》
        张养浩《驿卒佟锁住传》《明史·魏大中传》
        归有光《玄朗先生墓碣》《明史·陈寿传》
        戴名世《与刘言洁书》唐甄《大命》
        《待漏院记》《隋书·高劢传》
        《宋史·赵上交传》张岱《梅花书屋》
        《明史·吴祯传》《长清僧》
        曾巩《书魏郑公传后》《明史·毛吉传》
        《晋书·王衍传》顾炎武《廉耻》
        《三国志·杜袭传》侯方域《悯獐》
        《宋史·陈尧佐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