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穆修《答乔适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穆修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4-18题。(20分)
        答乔适书
        (宋)穆修
        盖古道息绝, 不行于时已久, 今世士子, 习尚浅近, 非章句声偶之辞, 不置耳目。浮轨滥辙, 相迹而奔, 靡有异途焉。其间独取以古文语者, 则与语怪者同也。众又排诟之, 罪毁之, 不目以为迂, 则指以为惑, 谓之背时远名, 阔于富贵。先进则莫有誉之者, 同侪则莫有附之者。其人苟无自知之明, 守之不以固, 持之不以坚, 则莫不惧而疑, 悔而思, 忽焉且复去此而即彼矣。噫!仁义忠正之士, 岂独多出于古, 而鲜出于今哉?亦由时风众势, 使不得从乎道也。
        观足下十篇之文, 信有志于古矣, 来书问曰:“将学于今, 则虑成浅陋;将学于古, 则惧不得取名于世, 学宜何旨?”引韩先生《师说》之说以求解惑。足下当少秀之年怀进取之心又学古于仁义不胜之时与之者众得无惑于中焉是以枉书见问。某不才而弃于时者也, 何足为人质其是非?徒以退拙无所用心, 因得从事于不急之学, 或谓之为好古焉。故足下厚相期待, 盖感其声而求其类乎!试为足下言之:
        夫学乎古者, 所以为道;学乎今者, 所以为名, 道者, 仁义之谓也;名者, 爵禄之谓也。然则行道者兼乎名, 守名者无以兼乎道, 何者?行夫道者, 虽国有穷达耳, 然达于上也, 则为贤公卿;穷于下也, 则为君子, 其在上, 则礼成乎君, 而治加乎人;其在下, 则顺悦乎亲, 修乎身。穷也达也, 皆本于善焉。守夫名者, 亦固有穷达耳, 而皆反于是也。达于上也, 何贤公卿乎?穷于下也, 何君子乎?其在上, 则无所成乎君而加乎人;其在下, 则无所顺悦乎亲而修乎身。穷也达也, 皆离于善焉。故曰行道者, 兼乎名;守名者, 无以兼乎道。
        足下有志乎道而未忘乎名, 乐闻于古, 而喜求于今, 二者之心苟交存而无择, 将惧纯明之性浸微, 浮躁之气骤肚矣。足下心叨仁义, 又学识渊博, 应国守而弗离, 坚持而弗夺, 力行而弗止, 则必立乎名之大者矣。学之正伪有分, 文之指用自得, 何惑?不宜, 某白。                              (有删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是(  )(3分)
        A.谓之背时远名, 阔于富贵         阔:空泛, 不切实际
        B.则信有志于古矣。                信:确实, 的确
        C.穷也达也                                 穷:困顿, 不得志
        D.坚持而弗夺                              夺:争夺, 夺
        15.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先进则莫有誉之者 入则孝, 出则弟
        B.而鲜出于今哉 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C.守名者无以兼乎道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D.应固守而弗离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文不被当时接受, 古文学习也被大家所抵触。学习古文者被大家认为是奇谈怪论的人, 被大家嘲笑, 怪罪, 诋毁。
        B.乔适想学习当下文章又担心浅薄鄙陋, 想从事古文学习又担心功名难以获�。韵蜃髡咝葱爬囱扒蟾迷趺窗�。
        C.作者告诉乔适, 学习古文可以兼顾道与名, 学习当下文章只可以追求到名声, 所以, 学习古文能得到贤能的称赞, 学习当下文章就成为小人。
        D.本文用对比的说理方式, 解决了乔适心中的困惑, 最后指出乔适应坚持学习古文, 将来一定有所出息。
        17.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足下当少秀之年怀进取之心又学古于仁义不胜之时与之者众得无惑于中焉是以枉书见问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某不才而弃于时者也, 何足为人质其是非?(4分)
        (2)二者之心苟交存而无择, 将惧纯明之性浸微, 浮躁之气骤胜矣。(4分)
         
        答案:
        14.【参考答案】D 解析:夺, 丧失。
        15.【参考答案】A 用在并列复句中表示并列对举可, 不译。B.介词, 在/介词, 向;C.介词, 用来…的(办法)/介词, 凭……身份;D.连词, 并且/连词, 却。
        16.【参考答案】C 解析:C 项学习古文成为贤能的公卿, 学习当下文章成为小人, 这种说法错误, 应为行道者成为贤能的公卿, 只追求名声者成为小人。学习古文是行道的一种途径方法。
        17.【参考答案】 足下当少秀之年/怀进取之心/又学古于仁义不胜之时/与之者寡/非之者众/不得无惑于中焉/是以枉书见问
        【评分标准】错一处不扣分, 错两处扣一分, 扣完为止。
        18.【参考答案】
        (1)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才学又被时俗抛弃的人, 哪里值得给人指出那是对的还是错的呢?
        【评分标准】判断句式1分;“于”1分;“质”1分, 语言通顺1分。
        (2)如果这两种心理交织并存而不加选择, 那么(我)担心(你)纯洁的本性会逐渐衰退, 浮躁的意气就会迅速占据上风
        【评分标准】“交存”1分;“浸微”1分, “骤”1分, 语言通顺1分。
         
        《答乔适书》参考译文:
        古代为文之道中断而不被推行, 在时间上已经很久了。当今的读书人, 文风习惯崇尚浅薄鄙陋, 如果不是句式整齐、声韵对偶的文章, 他们就不会听不会读。浮夸、粗制滥造的写作方法, 相互追随且四处流行, 没有其它不同的方式。在这之间, (如果有人)只拿古文交谈的话, 那么(别人就把他)与奇谈怪论者一样看待。大家又排斥、辱骂他, 怪罪、诋毁他, 不是把他看作迂腐, 就是指责为糊涂, 说他背离时代、远离名声, 在追求富贵方面迂阔、不切实际。前辈中没有赞誉他的人, 同辈中也没有附和他的人。他如果没有自知之明, 不用坚决的精神来坚守(古文之道), 不用坚韧的意志来坚持(古文之道), 那么没有人不害怕和怀疑的, 后悔并且想(改变)的, 突然之间就会又离开这条道路而走向那条道路了。唉!仁义、忠正的君子, 难道单单多出现在古代, 却在当今很少出现吗?这也是由于世俗的风气, 众人形成的势头, 使(读书人)不能够崇尚古文之道罢了。阅读你的十篇文章, (你)的确在古文方面有追求。(你)来信询问我说:“想要向当今的文章学习, 却担心变得浅薄鄙陋;想要向古文学习, 却害怕在世上不能够取得功名, 学习应该指向什么?”(我)引用韩愈先生的《师说》的观点寻求解惑。你正值青春年华, 怀着进取的志向, 在仁义不兴盛的时候学习古文, 赞同学古文的人少, 批评学古文的人多, (你)在心中能没有困惑吗?, 因此写信问我。我是一个没有什么才学又被时俗抛弃的人, 哪里值得给人指出那是对的还是错的呢?(我)只是因为退隐、无能, 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干, 因此能够从事于不急功近利的古文, 有人称我是喜欢古文。所以你对我充满了深深地期待, 大概是被我的言论所感动, 于是寻求自己的同类吧!试着为您说说:向古文学习, 是用来追求大道的方法;向今文学习, 是用来追求名声的方法。大道, 说的就是仁义;名声, 说的就是官位俸禄。既然这样那么, 追求大道的人能兼顾到名声, 追求名声的人就没有兼顾大道的办法。为什么呢?践行大道的人, 虽然确实有困顿与通达的境遇, 然而(当他)在上层做官时, 就成为贤能的公卿, (当他)困顿处在下层时, 就成为品格高尚的人。当他处于上层时, 给君王建成礼制, 给人民带来安定;当他处于下层时, 就孝顺和愉悦亲人, 修养身心。无论困顿还是通达, 都源于善。守望名声的人, 确实也有困顿通达的境遇, 然而和上面的情况都相反。在上层做官, 哪有什么贤能公卿呢?在下层困顿的时候, 哪有什么君子呢?他在上为官时, 对君王和人民没有什么帮助;在下层时, 不能孝顺愉悦亲人, 也不能修养身心。无论困顿还是通达, 都离开了善。所以说践行大道的人, 对名声能兼顾;守望名声的人, 没有对大道兼顾的办法。你有志于大道又对名声不忘怀, 对古文喜欢学习, 对当下的文章也喜欢学习。如果这两种心理交织并存而不加选择, 那么(我)担心(你)纯洁的本性会逐渐衰退, 浮躁的意气就会迅速占据上风。你心里明白仁义大道, 又学识渊博, 应该坚守, 不要离开(大道);坚持�。灰ナВù蟮溃�;尽力而为, 不要停止。必将获取大大的名声了。学习的真假有别;文章的意图和功用自有收获, 有什么好困惑的呢?说得不恰当, 但这正是我想说的。



        相关文言文练习
        《唐柳先生文集》后序《放翁家训》
        《吾庐记》高启《南宫生传》
        《旧唐书·任瑰传》《吴汝纶传》
        洪迈《稼轩记》《宋史·富弼传》
        《醉吟先生传》苏洵《心术》
        侯方域《贾生传》《隆中对》(二)
        《出师表》《河中石兽》(三)
        《新唐书·徐旷传》《季梁谏魏王》
        《新唐书·裴谞传》《尚节亭记》
        《报刘一丈书》《六国论》
        《游五台山日记》《明史·马森传》
        《后汉书·梁统列传》《明史·文征明传》
        《宋史·杨邦乂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