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王信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
        王信字诚之, 处州丽水人。既冠, 入太学, 登绍兴三十年进士第, 授建康府学教授。丁父忧, 服除, 进所著《负薪论》, 孝宗览之, 嘉叹不已, 授太学博士。时温州饥疫议遣官振救之父老愿得信任其事守不欲以烦信请益力信闻之欣然为行遍至病者家全活不可胜记 差敕令所删定官①, 法令有不合人情, 自相牴牾, 吏得以傅会出入者, 信悉厘正之。尝言:\“敌情不可测, 和议不可恃, 今日要当先为自备之策, 以待可乘之机。\“上以为是。授考功郎官。
        蜀人张公迁, 初八年免铨, 至是改秩②。吏妄诬之, 信钩考其故, 吏怖服。上谓尚书蔡洸曰:\“考功得王信, 铨曹遂清。\“逻者私相语, 指为神明。授军器少监, 仍兼考功郎官。丁母忧, 吏裒金杀牲祷神, 愿信服阕无再为考功。既起, 知永州。入奏事, 留为将作少监, 复考功郎官。四方有以疑狱来上者, 信反复披览, 常至夜分。升左司员外郎, 论士大夫趋向之敝:\“居官者逃一时之责, 而后之祸患有所不恤;献言者求一时之合, 而行之可否有所不计。愿酌古之道, 当时之宜, 示好恶于取舍之间, 使天下靡然知乡, 而无复为目前苟且之徇。\“论豫备三说:收逃亡之卒, 选忠顺之官, 严训练之职。又言屯田利。上皆纳其说。信遇事刚果, 论奏不避权要, 由此人多嫉之, 信亦力求去, 提举崇福宫。诏求言, 信条十事以献。
        起知湖州, 信未涉州县, 据桉剖析, 敏如流泉。山阴境有湖, 四环皆田, 岁苦涝, 信创启斗门, 导停潴注之海, 筑十一坝, 化汇浸为上腴。民绘象以祠, 更其名曰王公湖。筑渔浦堤, 禁民不举子, 买学田, 立义冢, 众职修理。初, 信扶其父丧归自金陵, 信草屦徒行, 虽疾风甚雨, 弗避也, 由是得寒湿疾。及闻孝宗遗诏, 悲伤过甚, 疾复作, 至是浸剧, 上章请老, 以通议大夫致仕。所著有《是斋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王信传》)
        【注】①宋代所设的敕令所是编纂整理各种行政命令的机构。删定官是类似从事校对业务的工作人员, 为八品。②改秩, 指改变官吏的职位或品级, 多指提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温州饥疫/议遣官振救之/父老愿得信任其事/守不欲以烦/信请益力/信闻之/欣然为行遍至/病者家全活/不可胜记
        B.时温州饥疫/议遣官振救之父老/愿得信任其事/守不欲以烦信/请益力/信闻之/欣然为行遍至/病者家全活/不可胜记
        C.时温州饥疫/议遣官振救之父老/愿得信任其事/守不欲以烦/信请益力/信闻之/欣然为行/遍至病者家/全活不可胜记
        D.时温州饥疫/议遣官振救之/父老愿得信任其事/守不欲以烦信/请益力/信闻之/欣然为行/遍至病者家/全活不可胜记


        [参考答案]
        10.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学, 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宋代太学隶属国子监。
        B.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中央政府考试者称为进主, 进上第是录取进士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C.学田, 指书院和州县官办学校所用的田地, 设学田以赡学的制度, 创始于宋代。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 与此意思相近的还有“致事”“致政”“休致”等。
        11.B (“参加中央政府考试者称为进士”不妥, 应为“通过中央政府考试者称为进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信为人审慎, 严谨认真。朝廷有些自相矛盾的法令, 他对其一一厘请;在涉及官员职务变动时, 他非常仔细地检查官员的履历。
        B.王信为官耿直刚正。他担任考功郎官期间, 吏治清明, 对疑案认真审阅, 并且对官员只顾眼前的利益的行为严厉批评。
        C.王信善于思考, 敢于直言。在对待逃亡士兵、忠顺的官员、训练的职责等方面, 他提出了很多建议; 他论奏不避权责, 遭到很多人的嫉恨。
        D.王信重视民生。他重视屯田, 兴修水利, 让饱受水害的田地变得物产丰腴; 他筑堤坝、买学田、立义冢, 很受百姓爱戴。
        12.B(“对官员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严历批评”是王信担任左司员外郎时提出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敌情不可测, 和议不可恃, 今日要当先为自备之策, 以待可乘之机。(5 分)
        (2) 信草屦徒行, 虽疾风甚雨, 弗避也, 由是得寒湿疾。(5分)
        13.(1)敌情不可预测, 合议不能依赖, 现在的关键是先做好自我的防备对策, 来等待可乘之机。
        (每句1分, 整体通顺1分)
        (2)王信穿着草鞋徒步前行, 即使是疾风暴雨也不回避, 因此得了寒湿病。(每句1分, 整体通顺1分)


        [参考译文]
        王信, 字诚之, 处州丽水人。成年之后, 进入太学, 考中绍兴三十年进士。授予建康学府教授一职。父亲去世后为父守丧, 守丧期满后, 进献自己所写的《负薪论》, 孝宗看后赞叹不已, 授予太学博士。当时温州发生饥疫, 朝廷商议派遣官员赈灾, 父老希望让王信承担这分差事, 太守不想拿这件事劳烦王信, 百姓的请求更加强烈, 王信听说后, 欣然前往, 走遍了病人的家, 保全救活的人不胜枚举。不久后担任敕 令 所 删定官, 当时的法令有些不合人情的, 自相矛盾, 官吏穿凿附会, 对法令的执行有所出入, 王信对这些法令一一厘 清。王信曾经说:“敌情不可预测, 合议不能依赖,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先做好自我的防备对策, 来等待可乘之机。”皇帝认为他说的很对。担任考功郎官。
        蜀人张公迁, 孝宗八年免试入职, 到现在应当提拔, 官吏胡乱诬告他, 王信探求考核他的履历, 官史都敬畏佩服。皇帝对尚书蔡洸说“考功一职有了王信, 吏治就清明了。”逻者私底下议论他, 认为他是神明。授予军器少监一职, 仍兼任考功郎官。王信母亲去世, 官吏裒金宰杀牲畜向神明祈祷, 希望王信守丧期满后不要再做考功郎官。王信服阙结束后被起用, 任职永州, 入朝奏事, 被留下担任将作少监, 又担任考功郎官。四方上交的疑难案件, 他反复审阅, 常读到半夜。升左司员外郎, 谈论士大夫追求之事的弊端, 说:“担任官职的人逃避责任, 不担忧以后的祸患;进言者只追求与当下相合, 不考虑能否施行。希望朝廷斟酌思考古代的方法, 造应当下的要求, 在取舍之间显示出朝廷的好恶, 让天下人都知道应当追求什么, 不要再做目前这种只顾眼前、得过且过的行为。”又谈论凡事要事先戒备的三点:收捕逃亡的士卒, 挑选忠诚顺从的官员, 严格训练的职能。又谈到了屯田的好处。皇帝全都接纳了他的建议。王信遇事刚毅果敢, 论奏从不避讳权贵要员, 因此很多人嫉恨他, 王信也极力请求离职, 被提拔举荐进入了崇福宫。皇帝下诏求言, 王信整理了十件事情来进献给皇帝。
        起用他, 让他任职湖州, 王信没有到州县官署, 就按照考察的实情分析, 聪明机智, 如同流水清泉。山阴境内有湖, 四面都是田地, 每年都苦于水涝之灾, 王信创启斗门, 把蓄积的水引导注入大海, 筑十一道提坝, 把以前被水浸涝的地方变成了丰腴的田地。百姓为他画像立祠, 把湖改名为王公湖。珍筑渔浦堤, 严禁百姓不让子女读书, 买学田, 立义冢, 让众人负责修理。一开始, 王信给父亲扶灵, 从金陵回来。王信穿着草鞋徒步前行, 即使是疾风暴雨也不回避, 因此得了寒湿病。等到听说了孝宗的遗诏, 悲伤过度, 疾病复发, 到此时更加严重。上奏折请求告老还乡, 以通议大夫的身份退休。所著有《是斋集》行世。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杨业传》《苏轼徙知徐州》
        《程门立雪》《宋史·宋绶传》
        《宋史·钱惟演传》《宋史·薛居正传》
        《宋史·吕端传》《宋史·王鼎传》
        《宋史·叶清臣传》《宋史·李允正传》
        《宋史·辛弃疾列传》《宋史·郭浩传》
        《宋史·侯可传》《宋史·洪咨夔传》
        《宋史·康保裔传》《宋史·刘汲传》
        《宋史·刘珙传》《宋史·吕公著传》
        《宋史·苏轼列传》《宋史·黄庭坚传》
        《宋史·富弼传》《宋史·杨邦乂传》
        《宋史·莫濛传》《宋史·张洞传》
        《答苏迈书》《河中石兽》(二)
        《廉颇蔺相如列传》《古今家戒》叙·
        《陈太丘与友期》(二)《盲子失坠》
        《墨池记》(二)欧阳修《伐树记》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吴书·黄盖传》
        《蒲松龄之妻》《杭世俊喜博》
        《渤海鲍宣妻者》苏轼《后赤壁赋》
        《过秦论》《清史稿·郝浴传》
        《贤士隐居者》《明史·唐顺之传》
        《黄州快哉亭记》(二)《魏人范雎》
        《答李几仲书》《黄庭坚论书法》
        《梵天寺木塔》卢梅坡《雪梅》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