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苏轼《凌虚台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
        (五)阅读下文, 完成第21-25题。(13分)
        凌虚台记
        苏轼
        ①国于南山之下, 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 莫高于终南, 而都邑之丽山者, 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 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 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 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 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 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 以其土筑台, 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 人之至于其上者, 恍然不知台之高, 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 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 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 霜露之所蒙翳, 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 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 相寻于无穷, 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 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 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 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 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 宏杰诡丽, 坚固而不可动者, 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 数世之后, 欲求其仿佛, 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 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 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长久, 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 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 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 退而为之记。
        【注】①扶风:宋称凤翔府, 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这里沿用旧称。太守:官名。宋称知州或知府, 这里沿用旧称。指凤翔知府陈希亮。 ②祈年、橐泉:宫殿名。下文的长杨、长杨、五柞(zuò) 仁寿、九成也都是宫殿名。
         
        21.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最贴切的虚词是(    )。(2分)
        A.其   B.而   C.所   D.以
        22.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段中写“以至近求最高”, 点明课修剪“凌虚台”的原因, 即这一处能登高跳远。
        B.第一段中写太守近山“未尝知有山焉”是一种缺憾, 点名了修建“凌虚台”的原因。
        C.第一二段叙写筑台的缘起和经过, 说明其命名为“凌虚”的原因, 是文章内容的重心。
        D.文末所谓“世有足恃者”指“夸世而自足”者, 作者以此来否定筑台的意义, 卒章显志。
        23.能对应“废兴成毁, 相寻于无穷”这层意思的一项是(    )。(2分)
        A.虽非事之所以损益, 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B.人之至于其上者, 恍然不知台之高
        C.昔者荒草野田, 岂知有凌虚台耶
        D.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24.第③段提及历史上著名宫殿的作用是              (3分)
        25.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含讽刺太守之意, 有人则以为否。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说说你的看法。(4分)
         
         
         
        答案:
        (五)(13分)
        21.D(2分)
        22.B(2分)
        23.D(2分,答C得1分)
        24.把历史上著名宫殿的兴废与凌虚台相类比,指出凌虚台必定废毁的结果;是以实例对“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的补证,也构成下文推论人事得失的基础。(3分)
        25.(4分,言之成理即可)
        (1)认为有讥刺意:在第一段中写筑台的缘起,加入“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两句,含有对太守近山而不知山的嘲讽。太守令作文以记凌虚台之建成,苏轼则围绕兴废成毁的自然之理展开议论,指出帝王的宫殿尚且废毁,“而况于此台�!�,表明人世间值得追求的绝不是一座高台。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建台的意义,也是对太守的讥刺
        (2)否认有讥刺意:作者在第三段中展开的废兴成毁之论,是由太守命名“凌虚”而来,随势生发。由物之兴废而兼及人事之得失,再论及台之不足恃、不足夸,无一不关联“凌虚”的意脉,诠释发挥“凌虚”之意,这也是作此“记”的目的。作者这样就题发挥是勉人,也未始不是自勉,不能狭隘地以为有讥刺之意。
         
        【译文】在南山脚下建城,人们的饮食起居都应该是与山相接触的。四面的山,没有哪一座比终南山更高的;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在离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应该是必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住在扶风,还不知道附近有山。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常理却不该这样。这就是修筑凌虚台的原因。
        就在凌虚台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在山下自在地扶杖漫步。见到高出树林之上的山峰,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只看见的那人发髻一样。陈太守说:“这必然有特殊的景观。”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止。这样有人到了台上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起伏冒出来的。陈公说:“这台叫凌虛台很合适。”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让我写一篇记。
        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是被霜露覆盖的地方,是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在那时,哪里知道这里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表败的交替无穷无尽,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我曾试着和陈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台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台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台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寿宫、唐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何止胜于凌虚台百倍而已呢!然而几百年后想要寻找它们大概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何况这座高台!一座高台尚且不能依靠什么求得长久存在,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世上确实有足以依凭的东西,但是与台的存在与否是没有关系的。”我将这些话告诉陈公后,回去写了这篇记。
         



        相关文言文练习
        苏轼《三槐堂铭并序》《放鹤亭记》
        《方山子传》《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诸葛亮论》《游沙湖》
        苏轼《后赤壁赋》苏轼《秋阳赋》
        苏轼《赤壁赋》苏轼《三槐堂铭(并序)》
        苏轼《日喻》苏轼《叶嘉传》
        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范文正公文集》序
        苏轼《墨妙亭记》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苏轼《晁错论》苏轼《答秦太虚书》
        苏轼《范增论》苏轼《范景仁墓志铭》
        苏轼《牧童评画》苏轼《超然台记》原文及翻译
        苏轼《盖公堂记》《答毕仲举书》
        《王粲字仲宣》韩愈《马说》(二)
        《新唐书·马周传》《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汉书·终军传》《刘羽冲泥古》
        陆容《阿留传》《宋史·洪咨夔传》
        《汉书·史丹传》《陈丞相世家》(一)
        《陈丞相世家》(二)《梅伯言先生诛辞》
        《聊斋志异·王子安》《旧唐书·张延赏传》
        《宋史·康保裔传》《秋水》
        《岳阳楼记》《桃花源记》(09茂名市中考题)
        《送东阳马生序》《宋史·刘汲传》
        王安石《壬辰寒食》《烛之武退秦师》
        《淳于髡》原文和翻译《宋史·刘珙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