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8-10题。 日喻 苏轼 生而眇①者不识日, 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 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②, 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 而眇者不知其异, 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而人之未达也, 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 虽有巧譬善导, 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 自烛而之籥, 转而相之, 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 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 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 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③, 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 十岁而能�。宥苊灰�。夫没者, 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 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 则虽壮, 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 问于没人, 而求其所以没, 以其言试之河, 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 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 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 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 有志于学者也, 方求举于礼部, 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①眇(miǎo):这时泛指双目失明。②籥(yuè):管乐器, 形状如笛。③没人, 潜水的人。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扪烛而得其形 扪: (2)然则道卒不可求欤 卒: 9.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达者告之, 虽有巧譬善导, 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答: 10.根据文意, 回答问题。(6分) (1)作者借盲人识日的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 (2)作者以 为论据, 说明“道可致而不可求”的道理。 (3)作者借“北方之学没者”来类比 的人。 11.在下面文段中的横线上, 填写出诗文原句。(7分) (1)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人生蕴含着丰富深沉的情感:“① , 天下归心”传达出曹操广纳贤才、建功立业的渴望;“② , 复得返自然”抒写着陶渊明脱离官场、回归田园后的喜悦;“座中泣下谁最多, ③ ”道出了白居易宦海沉浮的感伤。 (2)艺术手法会增强古诗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李白的诗句“④ , 日月照耀金银台”以奇幻的想象, 把我们带入了瑰丽的仙界;辛弃疾巧用典故, 借刘�!�⑤ , ⑥ ”的壮举, 表达了自己驰骋疆场、收复河山的雄心;韩愈通过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对比, 暗含对士大夫“位卑则足羞, ⑦ ”这种耻于相师心态的批评之意。 答案: 8.(2分)(1)扪:摸 (2)卒:最终 (每空1分) 9.(3分)通晓“道”的人要告诉别人什么是道, 即使巧妙比喻善于引导, 也不比用铜盘(比喻太阳的形状)和用蜡烛(比喻太阳能发光)更贴切。 10.(6分) ⑴“求道”若不是亲自探求, 仅靠向别人讨教, 很难获得“道”(意思对即可) ⑵孙武、子夏的话(意思对即可) ⑶不学而务求道或求道而不务学(意思对即可) 11.(7分) (1)①周公吐哺 ②久在樊笼里 ③江州司马青衫湿 (2)④青冥浩荡不见底 ⑤金戈铁马 ⑥气吞万里如虎 ⑦官盛则近谀 (每空1分, 写错字、别字或漏字不给分。书写正确、规范, 笔画不清按错别字扣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