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新唐书·李光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唐书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3~19题。(25分)
        李光弼, 营州柳城人。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光弼严毅沉果, 有大略, 幼善骑射。起家左卫亲府左郎将, 累迁左清道率, 兼安北都护。俄袭父封。以破吐蕃、吐谷浑功, 进云麾将军。朔方节度使安思顺表为副, 爱其材, 欲以子妻之。安禄山反, 郭子仪荐其能, 诏摄御史大夫, 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 兼云中太守。光弼以朔方兵五千出土门, 东救常山, 次真定, 常山团练子弟执贼将安思义降。郡为战区, 胔资注蔽野, 光弼酹而哭之, 出为贼幽闭者, 厚恤其家。渣关失守, 玄宗幸蜀, 人心惊骇。肃宗理兵干灵武, 授光弼户部尚书, 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 节度使王承业军政不修, 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 侮易承业, 光瀹素不平。至是, 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 见光弼长揖, 不即付兵, 光弼怒, 收系之。会使者至, 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 已前系, 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圣。”使者内诏不敢出, 乃斩众以徇, 威震三军。至德二载, 思明、希德将兵十万攻光弼, 时锐兵悉赴朔方, 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 光弼曰:“城环四十里, 贼至治之, 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 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 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车, 障以木幔, 筑土山临城, 光弼遣人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 倡优居台上新指天子, 光弼遣人隧地禽之。思明大骇, 徙牙帐远去, 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 将沉其军, 乃阳约降。至期, 遣裨校出, 若送款者, 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 城上鼓噪, 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 乃去, 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 斩首七万级, 希德委资粮遁走。初, 贼至, 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经府门不顾。困解, 阅三昔乃归私寝。后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 大战邺西, 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 欲以怠我, 不如起军逼之, 彼惩嘉山之败, 不放轻出, 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 光弼拒贼, 战尤力, 杀略大当。诸将惊溃, 各引归, 所在剽掠, 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 以光弼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未几, 为天下兵马副元帅。
        (节选自《新唐书·李光弼传》)
        【注】胔:腐烂的尸体。
        13.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日忠烈/
        B.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C.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人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D.父楷洛/本契丹酋长/武后时入朝/累官左羽林大将军/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卒于道/赠营州都督/谥曰忠烈/
        14.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爱其材, 欲以子妻之             材:通“才”, 才华.妻:用作动词, 给……做妻子。
        B.使者内诏不敢出, 乃斩众以徇      内:通“纳”, 收纳。众:作状语, 当众。
        C.光弼遣人穴地颓之                穴:用作动词, 挖洞穴。颓:使动用法, 使……倒塌。
        D.将沉其军, 乃阳约降              沉:使动用法, 使……沉陷。阳:假装, 表面上。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俄袭父封俄:过了不久           B.玄宗幸蜀幸:皇帝亲临
        C.贼伤十二十二:十分之二         D.帝贷诸将罪 贷:严惩
        16.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2分)
        A.出为贼幽闭者                    B.肃宗理兵于灵武
        C.障以木幔                        D.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累迁, 指多次升迁, 连续升迁, 迁, 指官职变动, 后文的进、摄、兼、拜等皆是此意。
        B.长揖:古代汉族的交际礼仪风俗, 见面时拱手自上而至极下, 大多数用于晚辈对长辈。
        C.年号: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 词意吉瑞隽永, 如建隆、永平、至德。
        D.牙帐:古代官署的大门上有猛兽利牙的图案, 所以称官署为牙, 牙帐指将帅所居营帐.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李光弼少善骑射, 有谋略。他得到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和当朝重臣郭子仪的赏识, 后曾担任户部尚书、天下兵马副元帅。
        B.李光弼能征善战。至德二年, 史思明等人前来攻城。此时敌众我寡, 李光弼力排众议, 灵活地运用战术, 击退了敌人。
        C.李光弼为国钉敌, 忘我无私。在叛军围城之时, 他就算经过自己家口也不看一眼;在围困解除后, 过了三晚才回家。
        D.李光弼领兵有方。相州一城, 战况惨烈。敌人一路劫掠, 只有李光弼带领部队拼力抗战, 最后整治军队回到了太原。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8分)
        (1)光弼以朔方兵五千出土门, 东救常山, 次真定, 常山团练子弟执贼将安思义降。
        (2)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 侮易承业, 光瀹素不平。
        (3)思明勒兵魏州, 欲以怠我, 不如起军逼之, 彼惩嘉山之败, 不敢轻出, 则庆绪可禽。
         
         
        答案:
        13.D.(父楷洛, 本契丹酋长, 武后时入朝, 累官左羽林大将军, 封蓟郡公。吐蕃寇河源, 楷洛率精兵击走之。师还, 卒于道, 赠营州都督, 谥曰忠烈。)
        14.B.(众:人名, 指崔众。)
        15.D.(贷:宽恕。成语有“严惩不贷”)
        16.A.(被动名, 其他三句均为状语后置句。)
        17.D.(A.摄、兼、拜都不表官职变动, 摄, 代理.兼, 兼任。拜, 授予.B.长揖, 上古时开始流行, 不分长幼尊卑都可用, 但多数用于平辈之间。年号:汉武帝时首创。)
        18.D.(“敌人一路劫掠”错, 劫掠的是溃逃的其他官兵。)
        19.(1)李光弼率朔方军队五千人从士门出兵, 向东援救常山, 驻扎在真定, 常山团练兵抓住叛军将领安思义归降。(4分。其中“东”“次”各1分, 大意2分)
        (2)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 崔众经常欺凌、轻慢王承业, 李光弱听说这件事, 向来为此不平。(4分。其中“侮易”“素”各1分, 大意2分)
        (3)史思明陈兵于魏州, 是想让我军懈�。颐遣蝗缙鹁平�。他忌惮于嘉山之败, 不敢轻意出兵, 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5分。其中“息”“惩”“禽”各1分, 大意2分)
         
         
         



        相关文言文练习
        《李贺作诗》《王及善》
        《新唐书·列传·穆宁传》《新唐书·王珪传》
        《新唐书·马周传》《新唐书·吴武陵传》
        《新唐书·孔颖达传》《新唐书·徐旷传》
        《新唐书·裴谞传》《新唐书·光颜传》
        《新唐书·欧阳询传》《新唐书·李鄘传》
        《新唐书·秦琼传》《新唐书·许孟容传》
        《新唐书·郭子仪传》《新唐书·鲁炅传》
        《新唐书·李愬传》《新唐书·郭震传》
        《新唐书·魏知古传》《新唐书·王思礼传》
        《新唐书·温造传》《新唐书·窦群传》
        《新唐书·韦安石传》《新唐书·尹思贞传》
        《后汉书·徐稚传》杨士奇《游东山记》
        《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赠吏部尚书正肃吴公墓志铭》《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宋史·魏掞之传》《京兆尹王公传》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袁宏道《叙小修诗》
        方孝孺《里社祈晴文》《梁书·陶弘景传》
        《明史·毛羽健传》曾国藩《召悔》
        《北史·韩褒传》《新唐书·欧阳询传》
        《三国志·刘晔传》《隋书·裴政传》
        《新唐书·李鄘传》《后汉书·孔僖传》
        《宋史·刘温叟传》《华阳国志·陈寿传》
        《宋史·陈禾传》《宋史·宋汝为传》
        《宋史·杨察传》《三国志·贾诩传》(二)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