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明史·李化龙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史
        李化龙, 字于田, 长垣人。万历二年进士, 除嵩县知县。年甫二十, 胥吏易之。化龙阴察其奸, 悉召置之法, 县中大治。二十七年三月, 化龙起故官, 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兼巡抚四川, 讨播州叛臣杨应龙。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帝闻綦江破, 大怒。赐化龙剑, 假便宜讨贼。诸军大集, 化龙先檄水西兵三万守贵州, 断招苗路, 乃移重庆, 大誓文武。明年二月分八道进兵, 川师四路, 黔师三路, 楚师一路分两翼, 化龙自将中军策应。应龙以劲兵二万属其子, 比抗诸路兵, 皆大败, 应龙顿足叹日“吾不用时泰计, 今死矣!”六月, 刘鋌破土、月二城, 应龙窘, 与二妾俱缢。诏磔应龙尸并子朝栋于市。化龙初闻父丧, 以金革起复, 至是乞归终制。三十一年四月, 起工部右侍郎, 总理河道, 与淮、扬巡抚李三才奏开淤河, 由直河入洳口抵夏镇二百六十里, 避黄河吕梁之险。再以忧去, 未代。叙前平播功, 晋兵部尚书, 加少保, 荫一子世锦衣指挥使。三十五年夏, 起戎政尚书。化龙以京营根本, 奏陈十一滥、十二苦、十九宜, 皆置不理。兵部自二十七年后, 左、右侍郎皆空署。未几, 尚书萧大亨亦致仕, 化龙掌部事。三十七年正月, 京师讹言寇至, 民争避匿, 边民逃入都门者亦数万。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 何以应猝变, 帝亦不报。辽战士二万余皆老弱, 而税监高淮肆虐, 辽人切齿。化龙请停税课且增兵万人, 又条上兵食款战之策, 帝皆不报。卒官, 年七十。谥襄毅, 赠少师, 加赠太师。
        (节选自《明史•李化龙传》,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B.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C.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D.应龙性猜/狠嗜杀数从征调/恃功骄蹇/知川兵脆弱/阴有据蜀志/间出剽州县/化龙至/成都征兵未至/亦谬为好语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督, 与巡抚皆为地方军政大员, 合称督抚, 总督权力较巡抚大, 巡抚位于总督之下。
        B.终制, 古代礼制, 父母死后, 子女持丧三年, 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 但官员无须离职。
        C.工部, 官署名, 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央机构六部之一, 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
        D.谥, 即谥号, 封建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去世后, 依据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化龙奉命讨逆, 不辱使命。他巡抚四川, 征讨叛臣杨应龙;皇帝赐他尚方宝剑, 充分放权;他用先利诱后攻打的计策, 在两年之内, 平定杨应龙之乱。
        B.李化龙尽心为政, 建言献策。他在工部任职时, 与淮、扬巡抚李三才一起奏请疏通河道, 以避吕梁之险;担任戎政尚书, 奏陈十﹣﹣滥、十二苦、十九宜。
        C.李化龙体恤下情, 条陈进谏。辽地不少战士老弱贫残, 但税监残暴, 李化龙便请求停止收税、增加兵士数万人, 又逐条上奏兵士粮食、和议、战斗之策。
        D.李化龙官高权重, 赠谥美显。他二十岁便出任知县, 后官至巡抚、总督, 因功被提拔为兵部尚书, 加封少保, 去世后, 被追封为少师、太师, 赐谥襄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化龙阴察其奸, 悉召置之法, 县中大治。
        ②辅臣言兵部尚书惟一人, 何以应猝变, 帝亦不报。
        (5)李化龙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为什么没有立即请求回家守丧?请简要说明。


        (1)C.此句的完整翻译是“杨应龙性格猜忌、凶狠、嗜杀, 数次跟从征集调遣人员物资, 凭借功劳骄恣傲慢。知道川兵力量不足, 暗中有占据蜀地的打算, 秘密出去剽掠州县。李化龙到成都, 征讨的军队却未到, 他就假意与杨应龙好言好语, 以牵制杨应龙”。
        (2)B.“官员无须离职”错, “终制”规定官员需要离职。但特殊情况下, 朝廷强令丧服未满的官员出仕, 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 不着公服, 素服治事, 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 称“夺情”。
        (3)A.“他用先利诱后攻打的计策”于文无据。原文是“化龙至成都, 征兵未至, 亦谬为好语縻之”, 只是说一开始他假意与杨应龙好言好语, 以牵制杨应龙。后面是“化龙先檄水西兵三万守贵州, 断招苗路, 乃移重庆, 大誓文武。……应龙窘, 与二妾俱缢”。
        (4)①李化龙暗中访察到他们所做的坏事, 将他们召来全部法办, (从此)县里治理得非�:�。
        ②辅臣说兵部尚书只有一个人, 拿什么应付突然的变化, 皇上也没有回复。
        (5)①李化龙起初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 本来应赴丧。②因为李化龙是为了征讨播州叛臣杨应龙被起用的, 他应该以国事为重, 所以等平息了叛乱后, 才请求回家守丧。

        参考译文:
             李化龙, 字于田, 是长垣人。万历二年进士, 授职嵩县知县。年龄刚二十, 胥吏很轻视他。李化龙暗中访察到他们所做的坏事, 将他们召来全部法办, (从此)县里治理得非�:�。万历二十七年三月, 李化龙被起用为原官, 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兼巡抚四川, 征讨播州叛臣杨应龙。杨应龙性格猜忌、凶狠、嗜杀, 数次跟从征集调遣人员物资, 凭借功劳骄恣傲慢。知道川兵力量不足, 暗中有占据蜀地的打算, 秘密出去剽掠州县。李化龙到成都, 征讨的军队却未到, 他就假意与杨应龙好言好语, 以牵制杨应龙。皇帝听到綦江被攻破的消息, 大怒。赐给李化龙尚方宝剑, 为他征讨叛贼提供方便。各军大规模集结, 李化龙先令水西兵三万守住贵州, 截断杨应龙征召苗人的道路, 之后他移兵重庆, 大会文武官兵。第二年二月分兵八路进攻, 川兵分四路, 贵州兵分三路, 湖广兵一路分为两翼, 李化龙亲自率领中军策应。杨应龙以劲旅二万交给他的儿子, 等到抗击诸路官军, 都大败, 杨应龙跺脚叹息说:“我不用孙时泰的计策, 今天死定了!”六月, 刘鋌攻破土、月二城, 杨应龙走投无路, 与二妾都上吊自尽。皇上下诏将杨应龙的尸体和他儿子朝栋在市中肢解。李化龙起初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 准备赴丧, 但因军务需要被起用, 到这时乞求回家守丧。万历三十一年四月, 被任命为工部右侍郎, 总管黄河水道, 他与淮、扬巡抚李三才奏请开通淤塞的黄河, 由直河入洳口抵达夏镇二百六十里, 避开黄河吕梁险峻地带。因为母亲去世再次离职, 没有人代替他。朝廷品评他从前平定播州的功劳, 晋升为兵部尚书, 加少保官, 庇荫一个儿子世袭锦衣指挥使的职位。万历三十五年夏天, 被起用为戎政尚书。李化龙认为京营是根本所在, 上奏陈述有十一滥、十二苦、十九件宜做之事, 都被朝廷置之不理。兵部从万历二十七年后, 左、右侍郎都是虚设。没有多久, 尚书萧大亨也退休了, 由李化龙掌管部里之事。三十七年正月, 京师讹传盗匪将到, 老百姓争着逃避, 边塞百姓逃入都城的也有数万人。辅臣说兵部尚书只有一个人, 拿什么应付突然的变化, 皇上也没有回复。辽地战士二万多人都是老弱之人, 而税监高淮残暴, 辽人恨得咬牙切齿。李化龙请求停止收税、增加兵士数万人, 又分条上奏兵士粮食、和议、战斗之策, 皇上都没有回复。李化龙死在官任上, 终年七十岁。谥号襄毅, 赠少师, 加赠太师。 


        相关文言文练习
        《明史·杨廉传》《明史·许进传》
        《明史·孙丕扬传》(二)《明史·韩宜可传》
        《明史·叶新传》《明史·孙居相传》(二)
        《徐光启传罪惟录》《徐光启传》《明史·秦金传》
        《明史·张邦奇传》《明史·张銓传》
        《明史·鹿善继传》《明史·曾鲁传》(二)
        《明史·朱希周传》《明史·许天锡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舒化传》(二)《明史·宋礼传》
        《明史·王德完传》《明史·徐学诗传》
        《明史·何腾蛟传》《明史·丛兰传》
        《明史·郭宗皋传》(二)《明史·姜曰广列传》
        《明史·陈选传》《明史·孙居相传》
        《明史·何如宠传》《明史·于谦传》(二)
        《明史·严清传》《明史·曾樱传》(二)
        《明史·刘元珍传》《明史·马文升传》
        《明史·方克勤传》《明史·李颐传》
        《明史·费宏传》(三)《明史·陶安传》(二)
        《明史·冯琦传》《明史·夏言传》
        《明史·章溢传》《明史·陈幼学传》
        《明史·张曰韬传》(二)《明史·叶茂才传》
        《明史·刘体乾传》《明史·陈友谅传》
        《明史·何鉴传》《明史·高世则传》
        《明史·李戴传》《明史·赵志皋传》
        《明史·孙玮传》《明史·陆昆传》
        《明史·张以宁传》《明史·陆炳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