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3题。 二山人传 【清】方苞 荐青山人李锴, 辽东铁岭人。曾大父如梓, 明宁远伯成梁兄子也, 万历己未, 铁岭城陷, 死其官。入国朝, 三世皆盛贵, 伯叔父兄弟或嗣封爵, 都统禁军;或开府建钺, 布列中外。 康熙四十一年, 父少司寇蒲阳公卒。时西事方起, 议绝漠屯极边。山人既练, 自请兴屯黑河, 逾年归, 母卒。再使南河, 赐七品冠带。乃尽以先世产业属二昆, 移家潞河, 潜心经史, 凡六七年, 邻里未得一识其面。尝游盘山乐其土风买田荐峰下构草舍杂山甿以耕其尤贫者授之田而无所取疏材果实与众共之其声远闻, 邦工每采山石, 过荐峰, 独无扰焉。暇时行游四山, 必挈炉炭瓶罂, 樵苏者遥望而知所在, 曰:“此李山人茶烟也。”白山石东村闻其风而慕之。 东村石永宁世饶于财。祖都图为圣祖亲臣, 每议公事, 不挠于权贵。山人少豪举, 好声色狗马, 年三十, 始折节读书。会家事屯邅, 时伯兄既殁, 而诸弟皆幼, 独出身当之。家既落, 奉母居郭东, 垦墓田以养。盎无斗储, 遇无食者即罄之。久之, 里中有奇邪, 咸惧其闻。母、兄殁, 移家盘山, 与荐青游, 每严冬大雪, 携手步西潭, 以杖叩冰, 相视愉怡, 见者咸诧而不知其何以然。会功令:禁内府人出居近畿。复挈妻子入城, 僦屋授经自活。乾隆元年, 举孝廉方正。诣有司力言弱足难为仪, 众莫能夺也。荐青举博学宏词, 及试亦被绌。 荐青之诗, 不丐于古, 而必求与之并。东村则即事抒指, 翛然有真意。或刻其山居五言律二十首, 遂誓不为诗, 尽焚旧稿, 曰:“吾幼学难补, 虽殚心力, 所进适至是而止耳。吾幸以悲忧穷戚, 悔曩者之冥行;今老矣, 可更以詹詹者扰吾心曲乎?” 荐青中年后, 以急兄之急, 益窭艰;老而无子, 自为生圹(kuàng, 墓穴);日典衣节食, 以养戚属之穷孤。又以所著《含中集》、《尚史》稿未定, 矻矻不自休, 而东村长子及弟之子, 同登甲科, 其僚友为营室庐。少司马德济斋延东村教其兄子辅国公。众皆谓东村自是可安居。东村曰:“吾终不以妻子故, 使荐青茕茕, 行当独身留盘山, 俾有所资以待老也。”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游盘山/乐其土风/买田/荐峰下构草舍/杂山甿以耕/其尤贫者/授之田而无所取/疏材果实/与众共之/ B.尝游盘山/乐其土风/买田/荐峰下构草舍/杂山甿以耕/其尤贫者授之田/而无所取/疏材果实/与众共之/ C.尝游盘山/乐其土风/买田荐峰下/构草舍/杂山甿以耕/其尤贫者授之田/而无所取/疏材果实/与众共之/ D.尝游盘山/乐其土风/买田荐峰下/构草舍/杂山甿以耕/其尤贫者/授之田而无所取/疏材果实/与众共之/ 10.【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析】“买田荐峰下”, 是一个状语后置结构, “买田”后省略“于”。这句话也就表明了荐青山人这个名号的由来。“其尤贫者”, 指的是那些特别贫困的人, “者”字后面的内容的主语是“荐青山人”, “者”字处要稍加停顿。故选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康熙”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的年号, 他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满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B.“折节”指降低自己身份或委屈自己内心, 意思近于“折腰”“屈节”, 如折节礼士, 折节为俭。 C.“近畿”指国都周边的地方, 在汉字文化圈中, 多国历史上曾有“京畿”或者“近畿”的说法。 D.“戚属”是并列式合成词。戚, 因婚姻联成的关系;属, 同一家族的亲眷。这里泛指内外亲属。 11.【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解析】B项“折节”此处的意思是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 改变志向, 非“主动降低自己的身份档次” 或“委屈自己内心”之意。“折节为俭”中的“折节”也不同于“折节礼士”之“折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荐青山人李锴, 是明代李如梓的后人, 李锴的曾祖父李如梓在明朝万历年间一次战乱中死在官任上。 B.李锴的品格风度让石永宁十分仰慕, 石永宁与之结交, 为便于交游, 并在后来特意将家搬到了盘山。 C.石永宁年轻时家族比较富有, 他贪恋于享乐生活, 到老年时终于悔悟, 乃焚烧诗稿, 以求内心安宁。 D.石永宁为人仗义疏财, 乐善好施, 又是一个孝顺儿子, 家道衰落后, 亲自开垦耕种坟地来供养母亲。 12.【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析】C项前面“石永宁年轻时家族比较富有, 他贪恋于享乐生活”表述正确, 见原文第三段“东村石永宁世饶于财”“山人少豪举, 好声色狗马”之表述。但后半部分“到老年时终于悔悟”“并焚烧诗稿, 以求内心安宁”不正确:第一, “悔悟”并非是到老年时, 原文中有“年三十, 始折节读书”的表述;第二, “焚烧诗稿”并非因为对早年“好声色狗马”的悔悟, 而是有人刻印了他的山居五言律诗二十首之后, 他为了避免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影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复挈妻子入城, 僦屋授经自活。(4分) 译文: (2)吾终不以妻子故, 使荐青茕茕, 行当独身留盘山, 俾有所资以待老也。(6分) 译文:
13.【答案】(1)(石永宁)又只好被迫带着妻子儿女迁居京城, 靠租赁房屋讲授经典来维持生活。(关键词:挈, 僦, 自活) (2)我终究不会因为(要养活)妻子儿女的缘故, 让荐青山人(李锴)孤身一人, 我将一人留在盘山, 使他有所依靠而终老一生。(关键词:妻子, 茕茕, 俾, 资)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解析】一要译对句子大意, 二要准确把握关键词的含义。(1)中的关键词“挈”“僦”“自活”;(2)中的关键词“妻子”“茕茕”“俾”“资”。
【参考译文】 荐青山人李锴, 是辽东铁岭人。他的曾祖父李如梓是明朝宁远伯李成梁的兄长的儿子, 明朝万历年间的己未年(万历四十七年, 公元1619年), 铁岭城(被后金)攻陷, 李如梓在官任上为之而死。进入本朝以来, 家族三世都显贵, 伯父叔父兄弟之类的, 有的继承封赐的爵位, 统领禁卫军;有的开府设署, 掌握军权, 势力分布在中央和地方。 康熙四十一年, 李锴父亲少司寇蒲阳公去世。当时西边正发生战事, 朝廷决议在边境的沙漠地带屯兵。山人李锴组织操练军队后, 自行请求到黑河一代屯兵驻守, 过了一年后回来, 母亲已去世。又出使南河一带, 朝廷赐予他七品的冠服和绶带。于是, 李锴把祖上的产业全部托付给两位哥哥, 自己移家到潞河居�。ㄐ难芯咳寮揖浜褪肥�。共六七年, 连邻居都没见过他一面。他曾经游历盘山, 喜欢那里的风景地貌, 就在荐青山下买了田地, 并且建造草房, 和山民杂居在一起耕种。那些特别贫困的山民, 他就送给他们田地而丝毫不索取什么, 蔬菜果实之类的东西, 也与众人分享。他声名远播, 县里的工人每次来开采山石, 经过荐青山, 独独就不烦扰他。闲暇时候他出游四方的山野, 就一定拿着炉子火炭和瓶瓶罐罐, 打柴割草的人远远望见了就知道是他在那里, 就会说:“这是李山人煮茶的烟。”白山人士石永宁(字东村)听说了他的风度, 而十分仰慕他。 石永宁家世代资财富�!K淖娓付纪际乔迨プ婵滴醯鄣那捉蟪�, 每次讨论大事, 都不向权贵屈服。山人石永宁少有豪壮之举, 喜欢声色狗马之类的享乐生活, 到三十岁时, 才改变志向开始发奋读书。恰逢家中事务艰难, 当时长兄已经去世, 而各弟弟又都年幼, 他以一身之力担当重任。家道衰落以后, 迁居到了城东侍奉母亲, 开垦坟地来种植维持生活。自己的米罐里没有一斗米的储蓄, 碰到没有饭吃的人就全部给他。时间长了, 村里的奇邪之人, 都害怕他的名声。母亲、兄长去世之后, 他迁居到盘山, 与荐青山人(李锴)一起交游。常常在严冬大雪天气, 用手杖敲击冰面, 相互对视, 内心欢愉, 看见的人都感到诧异, 而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恰逢朝廷发布法令:禁止内务府的人员离开都城居住到京郊各地。石永宁又只好被迫带着妻子儿女迁居京城, 靠租赁房屋讲授经典来维持生活。乾隆元年, 石永宁被举荐为“孝廉方正”。他到有关部门极力陈述自己腿脚不灵便(跛足), 难以有良好的仪表, 众人没有谁能改变他的想法。荐青山人李锴也被推举为“博学宏词”, 到面试的时候也被刷掉了。 李锴的诗, 不从古人学习, 而必定追求与古人并肩。而石永宁随时随事就可以抒发胸中意旨, 无拘无束, 很有真性情。有人把他的山居五言律诗二十首刻版印行, 于是他发誓再也不写诗了, 把以前的诗稿全部焚毁, 说:“我幼年的学业(荒废不足), 难以弥补;虽然费尽心力, 所获得的进步才到这个程度罢了。我有幸因为悲伤忧愁困顿(的人生)来为当年的糊涂行为盲目之举而悔悟;现在已经老了, 难道可以因为这些烦琐的事情而扰乱我的心绪吗?” 李锴中年以后, 因为救济兄长的急困而变得更加贫穷艰难;年老无子, 自己为自己挖好了墓穴。每日典卖衣服, 节省粮食, 来供养亲戚之中的孤苦困难的人。又因为他所著的《含中集》《尚史》书稿未完成定稿, 所以十分勤勉, 不肯懈�。滥某ぷ雍偷艿艿亩�, 都考中了进士, 他们一同做官的朋友为他们建造了房屋。少司马德沛(德沛, 字济斋)延请石永宁教他的兄长之子辅国公读书。众人都说石永宁可以安定下来了。石永宁却说:“我终究不会因为(要养活)妻子儿女的缘故, 让荐青山人(李锴)孤身一人, 我将一人留在盘山, 使他有所依靠而终老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