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苏辙《七代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的问题。
        七代
        苏辙
        英雄之士, 能因天下之势而遂成之。天下之势, 未有可以必成者也, 而英雄之士, 常因其隙而入于其间, 坚忍而不变, 是以天下之势遂成而不可解。
        自晋以下, 天下何其纷纷也。强者不能以相吞, 弱者不能以相服, 其德不足以相君臣, 而其兵不足以相吞灭。天下大乱, 离而为南北, 北又离而为东西, 其君臣又自相篡取而为七代, 至于隋而后合而为一。盖其间百有余年之中, 其贤君名臣累累而出者, 不为少矣。然而南不能渡河以有北之民;而北不能过江以侵南之地。岂其百年之间。南无间之足乘, 而北无隙之要入哉?盖亦其势之有所不可者也。七代之际, 天下尝有变矣。宋取之晋, 齐取之宋, 梁取之齐, 陈取之梁, 而周、齐取之后魏。此五衅者, 兵交而不解, 内乱而无救, 其间非小也, 而其四邻拱手远望, 而莫敢入。盖其取之者, 诚有以待之, 而不可以乘其仓卒也。尝试论之。姚泓、宋武之际, 天下将合之际也。姚兴既死, 而秦地大乱。武帝举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 兵不劳而关中定。此天下之一时也。及夫刘穆之死, 关中未安, 席不及暖, 兵不及, 而奔走以防江南之乱, 留孺子孱将, 以抗四方强悍之虏, 则天下之势已遂去矣。且此惟不能因天下之势而遂成之也, 则夫天下之势亦随去之而已矣。
        嗟夫!使武帝既入关, 因而居之, 以镇抚其人民, 南漕江淮之资, 西巴汉之粟, 而内因关中之盛, 厉兵秣马, 以问四方之罪戾。当此之时, 天下可以指麾而遂定矣, 而何江南之足以蒂芥夫吾心哉!然而其事则不可以不察也, 其心将有所取乎晋, 而恐夫人之反之于南, 是其心忧惧颠倒, 而不见天下之势。孔子曰:“无欲速, 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故夫有可以取天下之势而不顾, 以求移其君, 而遂失之者, 宋武之罪也。
        【注】①七代:南北朝时期的七个朝代。②姚泓(388年—417年), 字元子, 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的最后一位君主, 后秦文桓帝姚兴长子。③刘穆:宋武帝刘裕的左仆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五者, 兵交而不解                              衅:间隙、缝隙。
        B、武帝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                       举:发动, 率领。
        C、席不及暖, 兵不及                                  息:呼吸, 叹息。
        D、南漕江、淮之资, 西巴、汉之栗            引:取得, 拿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强者不能以相吞, 弱者不能以相服             ②怀帝阍不见, 奉宣室以何年
        B、①贤君名臣累累而出者不为少矣                      ②今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软
        C、①及夫刘穆死, 关中未安                                   ②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①是其心忧慎颠倒, 面不见天下之势             ②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 全都用来说明没有“因天下之势”的一组是
        ①天下大乱, 离而为南北, 北又离为东西
        ②而其四邻拱手远望, 而莫敢入
        ③而秦地大乱, 武帝举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
        ④而奔走以防江南之乱, 留孺子孱将以抗四力强悍之虏
        ⑤南漕江、淮之资, 西引巴、汉之栗, 而内因关中之盛
        ⑥是以其心忧慎颠倒, 而不见天下之势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势未有可以必成者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作者开篇就提出这一观点, 开宗明义, 观点鲜明, 全文紧扣这一观点展开论述。
        B、作者认为自晋以来百余年国家没有统一的原因, 是各当权者不善于抓住机遇, 不敢采取果断行动, 一味等靠而错失良机。
        C、宋武帝刘裕秦顺利平定中关后, 没有判断准形势, 采取了错误的举措施, 丧失了统一全国的机会, 照作者的观点来看, 刘裕并非“英雄之士”。
        D、作者引用孔子的话目的是说明宋武帝“见小利”而“大事不成”。边里的“小利”是指控制“江南”, “大事”则指攻取晋而统一天下。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岂其百年之间, 南无间之足乘, 而北无隙之可入哉?(4分)
        (2)尝试论之, 姚泓、宋武之际, 天下将合之际也。(3分)
        (3)其心将有所取乎晋, 而恐夫人之反之于南。(3分)
         
        【答案】
         
        1.C
        2.C
        3.D
        4.A
        5.(1)(4分)难道说那一百多年之间, 南方没有机会(或:间隙)值得凭借, 北方也没有机会可以进入吗?(2)(3分)我曾经评论它, 姚泓、宋武帝的时候, 是天下将统一的时机。(3)(3分)他内心想要攻取晋地, 却又怕别人在南方造反。
        【解析】
        1.
        试题分析:息:休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A①连词, 表并死;②连词, 表转达折。B①指示代词, 那、那些;②副词, 加强语气。D①介词, 因;②介词, 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①仅仅是描写当时天下的形式。没有涉及到“因天下之势”。所以排除A;③ 武帝是趁秦地大乱攻入秦国, 正说明了“英雄之士, 能因天下之势而遂成之”。排除B、C;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中心论点应该是“英雄之士, 能因天下之势而遂成之”。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 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岂:难道。间:机会(或:间隙)。乘:凭借。(2)尝:曾经。际:……的时候。天下将合之际也:判断句式。(3)(3分)恐:怕。夫人:别人。反:造反。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相关文言文练习
        苏辙《上两制诸公书》苏辙《唐太宗论》
        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苏辙《卜居赋(并引)》
        苏辙《巢谷传》(二)苏辙《东轩记》(二)
        苏辙《上昭文富丞相书》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二)
        苏辙《南康直节堂记》(二)苏辙《武昌九曲亭记》(二)
        苏辙《燕赵论》(三)苏辙《李简夫少卿诗集引》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燕赵论》
        苏辙《巢谷传》苏辙《燕赵论》
        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苏辙《古今家诫叙》
        苏辙《民政策》苏辙《贾诩》
        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史官助赏罚论》
        《孟德传》《书《孟德传》后》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君术策五》苏辙《隋论》
        苏辙《武昌九曲事记》苏辙《颍滨遗老传》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苏辙《乞者赵生传》苏辙《东轩记》
        《齐州泺源石桥记》《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辙《藏书室记》苏辙《南康直节堂记》
        《黄州快哉亭记》(二)《古今家戒》叙·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