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阅读练习及答案
        战国策
        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2~5题。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质于齐。怀王薨, 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 乃归子。子不予我, 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 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 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 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 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
        太子归, 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 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 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 皆令其献计。”
        上柱国子良入见。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 许强万乘之齐, 而不与, 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 攻之武, 臣故曰与之。”
        子良出, 昭常入见, 曰:“不可与也。万乘者, 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 是去东国之半也, 有万乘之号, 而无千乘之用也, 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
        昭常出, 景鲤入见, 曰:“不可与也。虽然, 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
        景鲤出, 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曰:“何谓也?”慎子曰:“臣请效其说, 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 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 遣昭常为大司马, 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 遣景鲤车五十乘, 西索救于秦。”王曰:“善。”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遣子良之明日, 立昭常为大司马, 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
        子良至齐, 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 且与死生。悉五尺至六十, 三十余万弊甲钝兵, 愿承下尘。”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 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弊邑之王, 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 攻东地, 伐昭�!N瓷娼�, 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 曰:“夫隘楚太子弗出, 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 不义。其缩甲则可, 不然, 则愿待战。”齐王恐焉, 乃请子良南道楚, 西使秦, 解齐患。士卒不用, 东地复全。
                                             (选自《战国策》, 有改动)
        [注]①致命:致辞。②上柱国: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③甲:盔甲, 代指军队。④下尘:谦辞, 表示不敢与齐国抗衡之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质于齐                  质:抵押
        B.而王且见其诚然也                          诚:确实
        C.我典主东地, 且与死生                      典:恩典
        D.臣身受弊邑之王, 是常矫也                  矫:假托
        3.下列句子中, 全都属于“东地复全”的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臣有傅, 请追而问傅
        ②王明日朝群臣, 皆令其献计
        ③遣子良之明日, 立昭常为大司马, 使守东地
        ④子良至齐, 齐使人以甲受东地
        ⑤未涉疆, 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
        ⑥士卒不用, 东地复全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王以索取土地作为楚太子返国的条件, 慎子认为太子如果爱惜土地而不能归国为父送葬是不义的。
        B.楚太子回国即位, 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王不想献地, 向群臣问计, 得到了不同的意见。
        C.慎子综合各方意见, 找到了最佳方法, 既不用背负失信之名, 又兵不血刃, 就能维护国土完整。
        D.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的态度, 而昭常假托王命, 誓死守卫东地, 加上秦军压境, 齐王无功而返。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3分)
        译:                                                                
        (2)夫隘楚太子弗出, 不仁。(3分)
        译:                                                                 
         
         
         
        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
        2.C(典, 主管)
        3.B(楚东地得以保全, 三个臣子的献计是重要原因;昭常的守卫, 和秦人的援助都是三人计策的具体运用, 也是原因。①是太子就是否向齐献地以返回楚国欲问计于老师;④是子良入齐后齐国的反应;⑥是结果, 不是原因。)
        4.D(“昭常假托王命”有误。昭常是奉了王命的, 子良说他假托王命只是托辞。)
        5.(1)(3分)我对于这三位先生的主意, 该采用谁的呢?(三子, 三位先生, 三个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各1分。句意不通顺者, 可酌情扣分。)
        (2)(3分)阻挡楚国太子不让(他)走, 是不仁道的。(隘, 阻挡;出, 使……出;仁, 仁道, 仁义。各1分。句意不通顺者, 可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楚襄王做太子时, 在齐国做人质。他父亲怀王死了, 太子便向齐王提出要回楚国去, 齐王阻止他, 说:“你要割让东地500里给我, 才放你回去;否则, 不放你回去。”太子说:“我有个师傅, 让我找他问一问。”太子的师傅慎子说:“给他土地吧, 土地是用来安身的, 因为吝惜土地, 而不为父亲送葬, 这是不道义的。所以, 我说献地对你有利。”太子便答复齐王, 说:“我敬献出东地500里。”
        太子回到楚国, 即位为王。齐国派了使车50辆, 来楚国索取东地500里。楚王告诉慎子, 说:“齐国派使臣来索取东地, 该怎么办呢?”慎子说“大王明天召见群臣, 让大家来想办法吧。”
        于是, 上柱国子良来拜见楚王, 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 您说话一字千金, 既然亲口答应了万乘的强齐, 却又不肯割地, 这就失去了信用, 将来您很难和诸侯各国谈判结盟。应该先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 然后再出兵攻打齐国。割地, 是守信用;攻齐, 是不示弱。所以我觉得应该割地。”
        子良出去后, 昭常拜见楚王, 说:“不能给。所谓万乘大国, 是因为土地的广博才成为万乘大国的。如果要割让东地500里, 这是割让了东国的一半�。≌庋溆型虺酥�, 却无万乘之实了。所以我说不能给, 我愿坚守东地。”
        昭常出去后, 景鲤拜见楚王, 说:“不能给。不过, 楚国不能单独守住东地, 我愿去求救于秦国。”
        景鲤出去后, 太子的师傅慎子进去。楚王把三个大夫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 说:“对于这三位先生的主意, 我该采用谁的呢?”慎子回答说:“大王都采用。”楚王怒容满面地说:“这是什么意思?”
        慎子说:“请让我说出我的道理, 大王将会知道确实如此;大王您先派遣上柱国子良带上兵车50辆, 到齐国去进献东地500里;在派遣子良的第二天, 又任命昭常为大司马, 要他去守卫东地;在派遣昭常的第二天, 又派景鲤带领战车50辆, 往西去秦国求救。”楚王说:“好”。于是派子良到齐国去献地, 在派子良的第二天, 又立昭常为大司马, 要他去守卫东地;还派遣景鲤去秦国求救。
        子良到了齐国, 齐国派武装来接受东地。昭�;卮鹌牍钩妓�:“我是主管东地的大司马, 要与东地共存亡, 我已动员了从小孩到60岁的老人全部入伍, 共30多万人, 虽然我们的铠甲破旧, 武器鲁钝, 但愿意奉陪到底。”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 昭常却守卫东地, 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受了敝国大王之命来进献东地的。昭常守卫东地, 这是他假托王命, 大王可以去进攻他。”齐王于是大举进攻东地, 讨伐昭�!5贝缶刮吹酱锒乇呓缡�, 秦国已经派了50万大军进逼齐国的西境, 说:“你们阻挡楚太子, 不让他走, 这是不仁道的;又想抢夺楚国东地500里, 这是不正义的。你们如果收兵则罢;不然, 我们等着决战一场。”
         齐王听了害怕, 就请求子良去告诉楚国, 两国讲和。又派人出使秦国, 声明不进攻楚国, 从而解除了齐国的战祸。楚国不用一兵一卒, 竟确保了东地的安全。



        相关文言文练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二)
        《唐雎不辱使命》《范雎说秦王》
        《季梁谏魏王》《马价十倍》
        《战国策·张仪司马错论伐蜀》《人有恶苏秦于燕王》
        《战国策·秦策二》《苏秦以连横说秦》
        《战国策·齐二、楚四》《齐宣王见颜斶》
        《战国策·燕策三》《战国策·昌国君乐毅》
        《文侯与虞人期猎》《齐人说靖郭君》
        《战国策·赵策》《人有卖骏马者》
        《荆轲刺秦王》《旧唐书·房玄龄传》
        《宋史·徐鹿卿传》《新唐书·李愬传》
        《资治通鉴·魏纪·司马懿诛曹爽》《三国志·袁术传》
        《明史·陆光祖传》朱熹《黄子厚诗序》
        秦松龄《过百龄传》《新唐书·郭震传》
        《宋史·赵瞻传》《汉书·天文志》
        《梁书·刘季连传》归有光《顾隐君传》
        苏辙《东轩记》《怒蛙说》
        王若虚《焚驴志》《零陵三亭记》
        《宋史·欧阳修传》戴名世《河墅记》
        《辽史·韩延徽传》方良永《厓门吊古记》
        《清史稿·李文耕传》《元史·宋子贞传》
        《南史·吕僧珍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