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周书·熊安生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周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4-7题。
        熊安生, 字植之, 长乐阜城人也。少好学, 励精不倦。初从陈达受《三传》, 又从房虬受《周礼》, 并通大义。后事徐遵明, 服膺历年。遂博通《五经》, 然专以《三礼》教授, 弟子自远方至者千余人。乃讨论图纬, 捃摭异闻, 先儒所朱悟者, 皆发明之。齐河清中, 阳休之特奏为国子博士。
        时朝廷既行《周礼》, 公卿以下多习其业, 有宿疑踬滞者数十条, 皆莫能详辨。天和三年齐蒲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耒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安生曰:“《礼》义弘深, 自有条贯, 必欲升堂睹奥, 宁可汩其先后?但能留意, 当为次第陈之。”公正于是具问所疑, 安生皆为一一演说, 成究其根本。公正深所嗟服, 还, 具言之于高祖, 高祖大钦重之。
        及高祖入邺, 安生遽令扫门。家人怪而问之, 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 必将见我矣。”俄而帝幸其第, 诏不听拜, 亲执其手, 引与同坐。谓之曰:“朕未能去兵, 以此为愧。”安生曰:“黄帝尚有阪采之战, 况陛下恭行天�:�!”高祖又日:“齐氏赋役繁兴, 竭民财力, 朕救焚拯溺, 思革其弊, 欲以府库及三台杂物散之百姓, 公以为何如?”安生曰:“昔武王克商, 散鹿台之财, 发钜桥之粟, 陛下此诏, 异代同荧。”高祖又曰:“朕何如武王?”安生曰:“武王伐纣, 悬首白旗;陛下平齐, 兵不血刃, 愚谓圣略为优。”高祖大悦, 赐帛三百匹、米三百石、宅一区, 并赐象笏及九环金带, 自余什物祢是。又诏所司给安车驷马, 令随驾入朝, 并敷所在供给。至京, 敕令于大乘佛寺参议五礼。寻致仕, 卒于家。
        (节选自《周书·熊安生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
        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丽骤问之/
        B.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
        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c.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
        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末至者/便撮机要而骤问之/
        D.天和三年/齐请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与齐人语及《周礼》/齐人不能对/乃令安生至
        宾馆/与公正言/公正有口辩安生/语所未至者/便撮机要两骤问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 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 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 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 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 有疾患则提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尹公正对熊安生渊博的学识深为叹服, 他从北齐回到北周后, 向高祖详细报告了熊
        安生的情况, 高祖对熊安生大为钦佩推重。
        B.北周高祖尊儒重道, 对没有早一点离开战场来看望熊安生感到很愧疚, 熊安生认为
        即便是黄帝也会忙于战事, 更何况高祖是在替天行遘。
        C.熊安生年少时勤奋好学, 孜孜不倦, 起初跟随陈达学习“春秋三传”, 又跟着房虬学习
        《周礼》;后来师从徐遵明, 潜心学习了好些年。
        D.北周朝廷推行《周礼》的学说, 公卿以下官员多研习《周礼》, 但积累下来了几十个没
        有弄懂的疑难问题, 一时没有人能解释清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正于是具阍所疑, 安生皆为一一演说, 咸究其根本。 ’(5分)
        (2)俄而帝幸其第, 诏不昕拜, 亲执其手, 引与同坐。(5分)
         
        答案:
        4.(3分)B  
        5.(3分)A  
        6.(3分)D(“愧疚”的原因是“未能去兵”)
        7.(10分)(1)(5分)尹公正于是把疑问全部提了出来, 熊安生为他逐条阐发讲解, 都能探究出这些问题的本源。(译出大意给2分;“具”“演说”“究”三处, 每译对一处给1分)(2)(5分)一会儿, 高祖驾临熊家, 下令不用跪拜, (他)亲自拉着熊安生的手, 引领熊安生和自己坐在一起。(译出大意给2分;“俄而”“幸”“引”三处, 每译对一处给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熊安生字植之, 长乐阜城人。自幼喜爱学习, (学习时)振奋精神, 孜孜不倦。最初跟随陈达学习《三传》, 又跟随房虬学习《周礼》, 都能通晓要旨。后来师从徐遵明, 潜心学习了好多年。于是熊安生博览通晓了《五经》, 可他专门用《三礼》来教授学生, 从远方来的弟子有一千多人。他和弟子们探讨谶图和纬书, 搜集新奇的学说, 前辈经学家没有领会到的道理, 他都加以阐发说明。北齐武成帝河清年间, 阳休之特意奏请朝廷任命熊安生为国子博士。

        当时, 北周已经推行《周礼》, 自公卿以下大都学习《周礼》, 有几十个过去留下的没有弄明白的疑问, 人们都不能详细辨明。北周武帝天和三年, 北齐请求与北周互通友好, 兵部尹公正出使北齐, 和齐人谈到《周礼》, 齐人不能回答, 于是就让熊安生到宾馆, 和尹公正交谈。尹公正能言善辩, 熊安生谈话时有些问题还没有来得及讲到, 尹公正就摘取关键的问题屡次向熊安生发问。熊安生说:“《礼》的道理弘大深奥, 自成条理, 一定要登堂入室之后才能到达精深的境界, 难道能打乱其先后顺序吗?只要你能够用心听�。铱梢愿菹群笏承蛭憬蚕氯�。”尹公正于是把疑问全部提了出来, 熊安生为他逐条阐发讲解, 都能探究出这些问题的本源。尹公正深为叹服, 回国后, 把这些情况都告诉了高祖, 高祖十分钦佩看重熊安生。

        等到高祖进入邺城, 熊安生急忙令人打扫门庭。家里的人感到很奇怪, 问他, 熊安生

        说:“周帝重视学术, 尊重儒家, 一定会来看望我。”一会儿, 高祖驾临熊家, 下令不用跪拜, (他)亲自拉着熊安生的手, 引领熊安生和自己坐在一起。高祖对他说:“朕没有能够免除战事, 对此感到惭愧。”熊安生说:“黄帝尚且有阪泉之战, 何况陛下是在恭敬地代行上天的惩罚呢!”高祖又说:“齐赋税劳役繁重, 耗尽了百姓的财力, 朕救齐百姓于水火之中, 想革除其弊政, 准备把府库和三台的杂物分给百姓, 公认为怎么样?”熊安生说:“当初, 周武王战胜商纣, 分鹿台的财物, 发钜桥的粮食。陛下颁布这个诏令, 虽然和周武王时代不同, 但是美德善政是一样的。”周武帝又说:“朕与周武王相比怎么样?”熊安生说:“周武王讨伐商纣, 把纣王的头悬挂在白旗杆上;陛下平定北齐, 做到了兵不血刃, 我认为陛下的谋略超过了武王。”高祖非常高兴, 赐给熊安生三百匹帛、三百石米、一所宅院, 并赐给象笏和九环金带, 此外还赏赐了和上面差不多贵重的其它物品。又诏令主管部门给熊安生备上可以坐着乘的、套着四匹马的车子, 让他随从高祖的銮驾入朝, 并敕令所在之地供给所需之物。到了京城, 高祖命熊安生在大乘佛寺参与讨论五礼。不久, 熊安生退休, 在家中去世。





        相关文言文练习
        《周书·辛昂传》《周书·长孙俭传》
        《周书·寇隽传》《周书·薛憕传》
        《周书·窦炽传》《周书·韦敻传》
        《周书·李贤传》《周书·宇文贵传》
        《周书·陆腾传》《周书·宇文护传》
        《周书·卢柔传》《周书·泉仲遵传》
        《周书·柳敏传》《周书·苏绰传》
        《周书·宇文神举传》《周书·樊深传》
        《周书·于翼传》《周书·泉企传》
        《韩雄传》《周书·颜之仪传》
        《周书·郑孝穆传》《周书·寇俊传》
        《周书·元定传》《周书·长孙绍远传》
        《三国志·袁术传》《明史·陆光祖传》
        朱熹《黄子厚诗序》秦松龄《过百龄传》
        《新唐书·郭震传》《宋史·赵瞻传》
        《汉书·天文志》《梁书·刘季连传》
        归有光《顾隐君传》苏辙《东轩记》
        《怒蛙说》王若虚《焚驴志》
        《零陵三亭记》《宋史·欧阳修传》
        戴名世《河墅记》《辽史·韩延徽传》
        方良永《厓门吊古记》《清史稿·李文耕传》
        《元史·宋子贞传》《南史·吕僧珍传》
        《宋史·叶衡传》《关木匠传》
        《汉书·丙吉传》《明史·平安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