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伊尹五就桀赞》《伊吕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柳宗元
        本大题共6小题, 共24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 完成6-11题。
        (1)伊尹【1】五就桀, 或疑曰:“汤之仁闻且见矣, 桀之不仁闻且见矣, 夫何去就之亟也?”柳子曰:“恶!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彼伊尹, 圣人也。圣人出于天下, 不夏商其心, 心乎生民而已。思曰:‘汤诚仁, 其功迟;桀诚不仁, 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于是就桀。桀果不可得, 反而从汤。既而又思曰:‘尚可十一乎?使斯人蚤被其泽也。’又往就桀。桀不可而又从汤。以至于百一、千一、万一, 卒不可, 乃相汤。俾汤为尧、舜, 而人为尧、舜之人。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仁至于汤矣, 四去之;不仁至于桀矣, 五就之。大人之欲速其功如此。不然, 汤、桀之辨, 一恒人尽之矣, 又奚以憧憧, 圣人之足观乎?吾观圣人之急生人, 莫若伊尹, 伊尹之大, 莫若于五就桀。”
        (取材于唐·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赞》)
        注释:【1】伊尹: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 曾五次投靠夏桀、五次投靠商汤, 最终受用于汤。
        (2)人称之曰“伊、吕【1】”, 以其道相近、心一而功同也。余以为伊、吕之功同, 其道、其心则异。其君无道, 其国将必亡, 在畎亩之中, 不以其君无道而遂忘其君, 不以其国将必亡而遂弃其国, 五往就之, 见其君, 进其说, 欲其君之克念其国之不亡, 夏未泯祀, 伊尹之心也。其君无道, 其国将必亡, 遂弃其国, 晏安坐于磻溪之中, 忍其君不道, 俟其国将亡者, 吕望之心也。然伊尹卒不得见听, 桀卒不能知善, 夏卒不能复存, 终归于汤, 而放桀灭夏。先就其君而君不从, 不忍其民之涂炭, 然后归汤, 得君子去就之道矣。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 克念作圣, 夏之祀未殄矣。望之心曷尝及于此乎?君暴虐于上, 民涂炭于下, 国之祀日且坠矣, 不一起往说其君, 救其民, 存其国祀, 直以归于文王, 佐武伐纣灭商。望之心不如伊尹之心, 望之道不若伊尹之道万分之一。纣有悔乱改过之心, 以望为太公, 黜其恶改而从于善, 商之社未迁矣。惜乎望之不一往也。
        (取材于宋·石介《伊吕论》)
        注释:【1】吕:指吕望, 姓姜, 名尚, 字子牙。周朝政治家、军事家, 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俾汤为尧、舜         俾:使     又奚以憧憧           憧憧:摇摆不定
        B.夏未泯祀            泯:亡     然伊尹卒不得见听     见:看见 
        C.而放桀灭夏           放:放逐    国之祀日且坠矣       且:将要
        D. 直以归于文王         直:径直    商之社未迁矣         迁:迁都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夫何去就之亟也              为什么在汤、桀之间多次往复呢
        B.不夏商其心                  他心中所想的不是夏也不是商
        C.汤、桀之辨, 一恒人尽之矣     汤和桀的区别, 一个普通人都能明白
        D.晏安坐于磻溪之中            岂能安心地坐在磻溪之中
        8.根据文意, 下列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柳宗元对伊尹“五就桀”的行为高度赞赏, 却受到了众人的质疑。 
        B.石介肯定了伊尹与吕望同道同功的说法, 但认为吕望不及伊尹。 
        C.两则短文都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解释伊尹行为的合理性。
        D.两则短文都表达了对现实中没有像伊尹这样的人物的惋惜之情。
        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3分)
        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 克念作圣, 夏之祀未殄矣。
        10.柳宗元认为伊尹是圣人, 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 请分别简述他们这样评价的理由。(6分)
         
        11.从下面的三则《论语》中任选一则, 回答问题。(6分)
        (1)子曰:“所谓大臣者, 以道事君, 不可则止。”(《论语·先进》)
        (2)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 行之以忠。”(《论语·颜渊》)
        (3)孔子曰:“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 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解释这则《论语》的句意。(2分)
         
        结合这则《论语》和上面任意一则短文, 谈谈你对“忠”的理解。(4分)
         
         
        答案: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6.(3分)D7.(3分)D8.(3分)C
        9.(3分)参考答案
        假如桀能够接受伊尹的策略,克制私欲,仿效圣人,夏朝就不会灭亡
        【评分参考】“向若”“克”“殄”各1分。意思对即可。
        10.(6分)答案示例
        柳宗元认为伊尹是圣人,因为圣人考虑的不是忠于哪一个君主,而是天下百姓的危,伊尹认为夏桀不仁仍五次投靠,是因为如果夏桀能听自己的建议,就能尽快解百姓于水火之中。
        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因为君子忠君爱国,伊尹五次投靠夏桀,是为了向君主进言,辅佐君主,保全国家和百姓。
        【评分参考】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11.(6分)答案示例
        (2分)孔子说:“遇到危难不扶持,快要倾倒不扶助,那还要用你们助手干嘛。”
        (4分)这则《论语》指出,臣子之“忠”应尽己所能,不可推卸自身应承担的责任。正石文中伊尹,在君无道、国将亡的情况下五次劝谏,没有在�;笨袒乇芪侍狻⑼菩度�,尽到了臣子应尽之责。这就是“忠”的含义。
        【评分参考]解释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
        (1)伊尹五次投靠桀,有人质疑说:“商汤的仁德,能够听闻并且可以看到,柴的不仁德能够听闻并且可以看到,为什么(伊尹在汤、桀之间)多次往复呢?”柳宗元说:“哎!这正是我认为伊尹行为高尚的原因啊。伊尹是圣人。圣人(考虑问题)从天下百姓出发,他心中(所想的)不是夏(也)不是商,(只是)心系百姓罢了。(伊尹)想:‘汤确实仁德,(但我投靠他以造福百姓)成效太慢;桀确实不仁德,早上我投靠(他),晚上就能够惠及天下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投靠桀。(辅佐)桀实在无法实现,(又)返回投靠汤。不久(伊尹)又思考:倘若还有十分之一(成功)的可能呢?(可)让百姓早些蒙受恩泽啊。(于是)又去投靠桀。(辅佐)桀不成功就又投靠汤。一直(考虑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可能,所以又多次投靠桀),(但)最终(还是)不能成功,于是辅佐汤。让汤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君主),让百姓成为尧、舜的百姓。这就是我认为伊尹行为高尚的原因。仁厚到(像)汤(一样的程度),(以至于)四次离开汤;不仁到(像)桀(一样的程度),(以至于)五次投靠桀都不成要人想要尽快看到百姓蒙受思泽(就是)像这样(急迫)啊。(如果)不是这样的话, 汤和某的区别, 一个普通人都能明白, (伊尹)义怎么会往来不定, (难道)圣人看不造彻吗?我认为条人唐于解百性(于危之中), 没有谁比得上伊尹, 伊尹行为高尚, 没有什么比得上玉(这件事)了。
        (2)人们将”伊, 吕”并称, 认为他们的志向道求相近、为臣之心一致开且功劳相认为伊、吕的动劳相同, 他们的志向追求、他们的为臣之心却不同。(如果)君主不行正道, 国家将要灭亡, 《伊尹即使出身)于田间, (也)不会因为君主不行正道就背弃君主, 不会四为因家将要灭亡就背弃国家, 五次前去投靠(君主), 拜见君主, (向君主)进言, 想要(让)君主克制(自己的)欲念, (使)国家不灭亡, (使》夏朝不灭亡, (这是)伊尹的为臣之心。君主不行正道, 国家将要灭亡, 于是背弄国家, 安选地坐在礓溪常, 很心看着君主不行正道, 等待国家天亡, 这是吕望的为臣之心。但是伊尹(的进言)最终不被采的, 菜最终不能懂得正道, 夏朝最终不能保夺, (伊尹)最终授靠了汤, 放逐桀灭掉夏朝。(伊尹)最初授靠但是桀(并)不听信(他), (伊尹)不忍心(让)百姓处于国境, 这之后投奔了汤, (伊尹的行为)符合君子进退的道义。假如装能够接受伊尹的策略, 克制私欲, 仿放圣人, 夏朝也不会天亡。吕望的为臣之心哪到得了这种程度?君主在高位凶恶残醋, 百姓在低位国苦不堪, 国家的运势一天天地我药, (他)不立即前去劝说君主, 批百姓, 延块国运, (却)直接投奔了文王, 辅佐武王伐封天商。吕望的为臣之心比不上伊尹的为臣之心, 吕望的志向求比不上伊尹志向求的万分之一:王(如果能)后悔自己行为、有改正过失的心理, 让吕望担任太公, 消除恶念改过从善, 商朝(也许)不会天亡。吕望没有(为此)奔走一次(实在)太可惜了。
         
         



        相关文言文练习
        柳宗元《永州八记》柳宗元《驳复仇议》
        柳宗元《非国语》《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
        《鹘说》柳宗元《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志》
        《段太尉逸事状》《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柳宗元《桐叶封弟辨别》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柳宗元《愚溪对》
        柳宗元《王叔文母刘氏》柳宗元《永州铁炉步志》
        柳宗元《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柳宗元《谤誉》
        《零陵三亭记》《驳《复仇议》》
        柳宗元《黔之驴》《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
        《送从弟谋归江陵序》《小石潭记》(三)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小石潭记》(二)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小石潭记》(一)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