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后汉书·种暠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后汉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 完成5-9小题。共20分。
        种暠字景伯, 河南洛阳人, 仲山甫之后也。父为定陶令, 有财三千万。父卒, 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其有进趣名利, 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 为侍御史。帝擢暠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 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 惶惑不知所为。暠乃手剑当车, 曰:“太子国之储副, 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 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 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暠素慷慨, 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 宣恩远夷, 开晓殊俗, 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其白狼、槃木、唐菆、邛、僰诸国, 自前刺史朱辅卒后遂绝;暠至, □复举种①向化。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 以献大将军梁冀, 暠纠发逮捕, 驰传上言, □二府畏懦, 不敢案之, 冀由是衔怒于暠。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 自称“天王”, 暠与太守应承讨捕, 不克, 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暠、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 本非暠、承之意, 实由县吏惧法畏罪, 迫逐深苦, 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 处处未绝。暠、承□首举大奸, 而相随受罪, 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 更共饰匿, 莫复尽心。”梁太后省奏, 乃赦暠、承罪, 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 以暠为凉州刺史, 甚得百姓欢心。被征当迁, 吏人诣阙请留之, 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乃许之。暠复留一年, 迁汉阳太守, 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 暠与相揖谢, 千里不得乘车。及到郡, 化行羌胡, 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 复转辽东太守, 乌桓望风率服, 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后司隶校尉举暠贤良方正, 不应。征拜议郎, 迁南郡太守, 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 桓帝擢暠为度辽将军。暠到营所, 先宣恩信, 诱降诸胡, 其有不服, 然后加讨。羌虏先时有生②见获质于郡县者, 悉遣还之。诚心怀抚, 信赏分明, 由是羌胡、龟兹、莎车、乌孙等皆来顺服。暠乃去烽燧, 除候望, 边方晏然无警。
        入为大司农。延熹四年, 迁司徒。在位三年, 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闻暠卒, 举国伤惜。单于每入朝贺, 望见坟墓, 辄哭泣祭祀。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注】①举种:举众, 全体。②生:生口(俘虏)。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有进趣名利, 皆不与交通 交通:交际、往来
        B.暠素慷慨, 好立功立事 慷慨:大方、爽快
        C.暠与相揖谢 谢:道别、辞别
        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 寇:侵略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暠至, □复举种向化
        ②驰传上言, □二府畏懦
        ③暠、承□首举大奸, 而相随受罪
        A.①而 ②以 ③以 B.①乃 ②以 ③则
        C.①而 ②而 ③则 D.①乃 ②而 ③以
        7.下列文句中,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
        B.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
        C.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
        D.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暠一生轻虚名轻财物, 一向不爱结交追名逐利的人, 但喜欢“立功立事”。
        B.种暠为人为官谨慎小心, 在监护太子时, 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 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C.种暠担任刺史敢做敢为, 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 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暠, 种暠被免官。
        D.种暠担任地方官深得民心, 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暠而感念朝廷, 臣服汉朝, 边地平安无事。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8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5分)
        ①今常侍来无诏信, 何以知非奸邪?(2分)
        答:
        ②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 更共饰匿(3分)
        答:
        (2)作者评价种暠为“好立功立事”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3分)
        答:

         

        答案:

        5
        B
        慷慨:意气风发, 慷慨激昂
        6
        D
        ①句“乃”是“才”之意。“诸国”原已断绝了与汉的往来, “暠至”, 他们才全体向汉归化。“而”表顺承, 前后两句主语不一致, 不构成顺承。
        ②句“而”表转折关系, 表示事情并未依种暠的积极作为而正向发展, 却出现了“二府”“不敢案之”的消极情况, 才导致“冀”“衔怒”。“以”可解为“因为”, 按前后文的语境, “二府”“不敢案之”不能构成“冀”“衔怒”的完整原因。
        ③句“以”解作“因为”, 符合文中因为“暠、承”二人, “首举大奸, 而相随受罪”的实际情形。“则”是“就”之意, 不合原文语境。
        7
        C
        根据文言句式齐整特色, 三字一句, 可判定“梵辞屈, 不敢对”中间须停顿;根据上下文语境确定“愧暠”, 是“自愧不如种暠”, “愧”的主语是“乔”, “临事不惑”的主语“暠”, 故必须断开, 后句承前省主语“暠”。
        8
        C
        种暠被免官不是因为太守伺机报复, 而是因为大将军梁冀的诬陷。 
         
        9.(1)① 现在常侍前来接人, 手中并无诏书, (我)凭什么知道(你)不是奸邪呢?(“何以=以何=凭借什么”1分;句意1分)
        ② 臣担心这样会挫伤州县官吏揭发检举的心意, 会使他们互相掩饰、隐瞒。(“恐”, 担心, 1分, “饰匿”, 掩饰隐瞒, 1分;句意1分)
        (2)作者评价种暠为“好立功立事”的事迹有关有:
        ①他在益州刺史任上三年, 传播朝廷的恩德一直到边远的部族, 开通教化那极为不同的乡俗。
        ②到任汉阳太守后, 教化羌人, 禁止侵犯掠夺。
        ③担任度辽将军, 到军营后, 先向匈奴宣扬汉朝廷的恩惠, 引诱胡人投降, 还有不愿意服从的, 就加以征讨。
        (答对一点1分, 两点3分。答直接表现的事才得分, 答间接表现的不得分)
         
        译文:

            太守逮捕, 并快马奏报朝廷, 但二府怯懦畏惧, 不敢查办此事, 梁冀从这件事后对种暠心怀愤怒。正好碰到巴郡人服直聚集党徒数百人, 自称“天王”, 种暠与太守应承率兵前去征讨, 没有攻克他们, 而许多官吏、士卒却被伤害, 梁冀因为这件事诬陷他, 传诏逮捕种暠、应承。太尉李固上疏援救, 说:“臣听说征讨盗贼所受伤害, 本来不是种暠、应承的责任, 实在是由于县吏畏惧法律, 害怕犯罪、压迫, 驱赶太深太苦, 然后招致这不祥的报应。等到盗贼相聚起来, 就此起彼伏处处不绝了。种暠、应承因为首先举报大奸大恶人而紧跟着受罪, 臣担心这样会阻碍和挫伤州县官吏的揭发检举的心意, 会使他们互相掩饰、隐瞒, 不再对朝廷尽心尽意了。”梁太后阅后采纳了李固的奏请, 就赦了种暠、应承的罪, 仅仅免官而已。
            后来凉州羌人发生动乱, 朝廷就派种暠为凉州刺史, 深得百姓的欢心。当种暠又被朝廷征用调迁时, 官吏百姓投书朝廷请求挽留他, 梁太后感叹道:“我还没听说过刺史像这样得人心的。”于是准许了凉州官吏百姓的请求。种暠又留任一年之后, 迁任汉阳太守, 梁州戎夷男男女女相送到汉阳地界, 种暠才与他们作揖告别, 这样步行千里不能乘车。等到了汉阳郡, 教化羌人, 禁止侵犯掠夺。后调任出使匈奴的中郎将。当时, 辽东的乌桓人反叛朝廷, 种暠又转任辽东太守,乌桓人相率望风而服, 在辽东边境上迎接种暠赴任。后因事免官而归。
            后来司隶校尉举荐种暠为贤良方正, 种暠没有就任。又征用为议郎, 调迁为南郡太守, 后又应召入京任尚书。正遇到匈奴侵犯并、凉二州, 汉桓帝擢升种暠担任度辽将军。种暠到军营后, 先向匈奴宣扬汉朝廷的恩惠, 引诱胡人投降, 还有不愿意服从的, 就加以征讨。羌人中原来有生口(俘虏)被扣押在郡县作人质的, 全部遣散让他们归回。诚心诚意地进行安抚, 恩信、赏赐分明, 因此羌胡、龟兹、莎车、乌孙等部族都来归服。种暠于是就撤去报警的烽火, 废了望哨楼, 边境上晏然无事。
            种暠入京担任大司农。延熹四年, 升迁为司徒。在司徒任上三年, 年六十一岁死去。并、凉两州的边民都为他发丧致哀。匈奴听说种暠死了, 举国之人都伤心惋惜。匈奴单于每每入朝致贺时, 看望种暠坟墓, 就哭泣祭祀。




        相关文言文练习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后汉书·逸民列传》
        《后汉书·陈蕃传》《后汉书·桓谭传》
        《后汉书·樊英传》《后汉书·盖勋传》
        《渤海鲍宣妻者》《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传》
        《后汉书·何敞传》《后汉书·梁统列传》
        《后汉书·孔奋传》《后汉书·王丹传》
        《后汉书·徐稚传》《后汉书·孔僖传》
        《后汉书·左雄传》《后汉书·李通列传》
        《后汉书·李云传》《后汉书·马援传》
        《后汉书·冯鲂传》《后汉书·阴兴传》
        《后汉书·刘般传》《后汉书·张鲁传》
        《后汉书·孙程传》《后汉书·朱祐传》
        《后汉书·孙程传》《明史·金濂传》
        白居易《李陵论》《宋史·陶榖传》
        《明史·汪乔年传》《杨万里忧国》
        《宋史·赵尚宽传》苏轼《范增论》
        《新唐书·王思礼传》《清史稿·王士祯传》
        《黔中儿》杨简《莫能名斋记》
        袁枚《游武夷山记》《南史·何远传》
        刘大槐《无斋记》王叔英《与方正学书》
        归有光《洧南居士传》《明史·李如松传》
        《新唐书·温造传》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注二库状》
        李清照《孤雁儿》(含赏析)韩元吉《武夷精舍记》
        《梁书·张率传》柳宗元《谤誉》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唐诗三百首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题库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