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沈括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宋史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沈)括字存中, 以父任为沭阳主簿。县依沫水, 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沫”者, 故迹漫为污泽, 括新其二坊, 疏水为百渠九堰, 以, 节原委, 得上田七千顷。
        擢进士第, 编校昭文书籍, 为馆阁�?�, 删定三司条例。故事, 三岁郊丘之制, 有司按籍而行, 藏其副, 吏沿以干利。括考礼沿革, 为书曰《南郊式》。即诏令点检事务, 执新式从事, 所省万计, 神宗称善。
        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 日官皆市井庸贩, 法象图器, 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 招卫朴造新历, 募天下上太史占书, 杂用士人, 分方技科为五, 后皆施用。加史馆检讨。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 留馆不肯辞, 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 得顷岁所议疆地书, 指古长城为境, 今所争盖三十里远, 表论之。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 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 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 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 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 括得地讼之籍数十, 预使吏士诵之, 益戒有所问, 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 亦如之。益戒无以应, 谩曰:“数里之地不忍, 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 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 以威用其民, 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 契丹知不可夺, 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括博学善文, 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 无所不通, 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 多载朝廷故实、旧出处, 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三十一·沈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B.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C.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D.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 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称为进士。明清时期, 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甲, 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B.三司, 在唐代之前, 同“三公”, 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在唐、宋时期, 则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 主理财赋。
        C.加, 加官, 宋朝常在兼职之外给予额外“加官”, 以提升其待遇品级或作为荣誉象征以示优宠, 与下文“权三司使”中的“权”意思相同。
        D.天章阁, 宋朝阁名, 真宗时营建, 以奉真宗御集御书。在天章阁接见大臣, 向大臣问御边大略、军政要事, 成为对大臣们最高规格的待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括精通水利, 为民造�!K诘H毋鹧糁鞑酒诩�, 不仅疏浚了水流, 而且得到上等田地七千顷。
        B.沈括精于改革, 成效显著。他改革郊祭之制, 节省了大量的费用;大力改革天文历法, 一直沿用至今。
        C.沈括长于外交, 有理有节。在处理边界问题上, 他通过查阅档案, 确认了边界, 让辽国使者感到理屈。
        D.沈括学问广博, 富有成就。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 他没有不通晓的, 都有著作论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 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 几误国事。”(4分)
         
        (2)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 以威用其民, 非我朝之不利也。(4分)
         
        14.沈括在出使辽国时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D (正确标点为:括乃还, 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 风俗之纯庞, 人情之向背, 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11.C  (“权”是临时代理的意思, 和“加”意思不同)
        12.B  (“一直沿用至今”不当。原文只是说“后皆施用”, 不代表有沿用至今的意思)
        13.(1)皇帝在休假日打开天章阁召见沈括答对, 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 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共4分。“以”“召对”“本末”“几”各1分)
        (2)现在你们北朝抛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约, 用暴力役使自己的百姓, 不是对我们宋朝不利。(共4分。“大信”“威”“用”“非”各1分)
        14.①预先找出相关书信档案数十件, 让幕僚和吏员背熟。契丹每有问题提出, 沈括就让手下吏员列举档案条文作答。②不惧威胁, 以国之道义、民之根本为理由, 申明寸土不让。③在沈括一行力争下, 辽国最终有所退让, 紧张的宋辽关系得以暂时缓解。(共3分, 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沈括, 字存中, 因为父荫得官为沭阳主簿。沭阳县靠着沐水, 是职方氏所写的“浸曰沂、沭”的地方。早先的河道漫衍为停滞不流的沼泽, 沈括重新修筑两条堤防, 疏浚水流为一百条水渠九个水坝, 用来分导和节制沫水的主流和支流, 得到上等好田地七千顷。
        考中进士后, 沈括被派去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 担任馆阁�?�, 删定三司条例。按照旧制, 每三年一次郊丘祭祀天地的制度, 有关部门按照典籍记载进行, 收藏起典籍的副本, 官吏们因袭来谋取私利。沈括考订南郊大礼的礼制沿革, 写成一部书叫《南郊式》。皇帝就下诏叫他掌管郊祀的事务, 按照新的仪式举行祭礼, 所节省的费用数以万计, 神宗十分满意。
        升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 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市井间庸俗商贩, 对于天文现象、天体图象和天文仪器, 大多浑然不懂。沈括开始设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 招来卫朴修造新历法, 向全国各地募集上献太史占书, 参杂使用士人, 分方技科为五部分, 这些办法后来都被采用施行。加官为史馆检讨。
        辽国的萧禧来处理河东黄鬼一带地界划分问题, 留在馆舍不肯辞去, 说:“一定要请求得到后才回去。皇帝派沈括前往问候致意。沈括到枢密院查阅以前的档案, 得到当年商定疆界的文书, 文件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作为边界, 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距三十里远, 上表论述了这事。皇帝在休假日打开天章阁召见沈括答对, 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 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命令沈括把地图拿给萧禧看, 萧禧这才感到理屈。皇帝赏赐给沈括白银一千两, 让他出使。到了契丹宫廷, 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和他商谈, 沈括找到争论地界的各种文书档案几十件, 预先叫吏员们记熟, 杨益戎有问题提出, 就回头叫吏员列举所得档案回答。另一天再问, 也是这样。杨益戒无法对答, 傲慢地说:“几里土地都不忍心, 难道忍心轻率地断绝友好关系吗?”沈括回答说:“军队以正义为强大, 以理屈为衰弱。现在你们北朝抛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约, 用暴力役使人民, 不是对我们宋朝不利。”总共会谈了六次, 契丹知道无法改变沈括的主张, 就放弃黄鬼而请求天池。沈括就回朝, 在路上画了契丹的山川险要平坦的地形及道路坦直曲折的状况, 记下风俗的纯朴和庞杂的情形, 以及各地人心的向背, 作《使契丹图抄》上。被授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沈括学识广博, 善于写文章, 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 没有不通晓的, 都有著作论述。他又把平时和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 写成《笔谈》一书, 记载了许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实, 有声望的老臣的情况, 流传于世上。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曹翰传》(二)《宋史·沈伦传》
        《宋史·赵师民传》《宋史·文天祥传》(二)
        《宋史·郭永传》(二)《宋史·欧阳修传》(三)
        《宋史·辛弃疾传》(四)《宋史·赵逢传》
        《宋史·孟珙传》(二)《宋史·朱熹传》(三)
        《宋史·徐鹿卿传》(三)《宋史·乐黄目传》
        《宋史·廖刚传》(二)《宋史·何灌传》(二)
        《宋史·王举正传》(二)《宋史·辛弃疾传》(三)
        《宋史·富弼传》(二)《宋史·李沆传》(二)
        《宋史·王安石传》(四)《宋史·宋湜传》
        《宋史·曹翰传》《宋史·白守素传》
        《宋史·邵晔传》(二)《宋史·欧阳修传》(二)
        《宋史·张田传》(二)《宋史·镇王赵元偓传》
        《宋史·王安石传》(三)《宋史·陈尧佐传》(二)
        《宋史·张秉传》《宋史·滕元发传》(二)
        《宋史·吕希哲传》《宋史·高若讷传》(二)
        《宋史·向敏中传》《宋史·萧燧传》
        《宋史·吕公著传》(二)《宋史·李处耘传》
        《宋史·郭劝传》《宋史·袁燮传》
        《宋史·王举正传》《宋史·周沆传》
        《宋史·杨覃传》《宋史·范杲传》
        《宋史·崔与之传》(二)《宋史·李定传》
        《宋史·吕诲传》《宋史·赵汝愚传》
        《宋史·张孝祥传》《宋史·吕惠卿传》
        《宋史·赵汝谈传》《宋史·程之邵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