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 范乔字伯孙。年二岁时, 祖馨临终, 抚乔首曰:“恨不见汝成人!”因以所用砚与之。至五岁, 祖母以告乔, 乔便执砚涕泣。九岁请学, 在同辈之中, 言无媒辞。弱冠, 受业于乐安蒋国明。济阴刘公荣有知人之鉴, 见乔, 深相器重。友人刘彦秋夙有声誉, 尝谓人曰:“范伯孙体应纯和, 理思周密, 吾每欲错其一事而终不能。” 光禄大夫李铨尝论扬雄才学优于刘向, 乔以为向定一代之书, 正群籍之篇, 使雄当之, 故非所长, 遂著《刘杨优劣论》, 文多不载。乔好学不倦。父粲阳狂不言乔与二弟并弃单业绝人事侍疾家庭至粲没足不出邑里。司隶校尉刘毅尝抗论于朝廷曰:“使范武威疾若不骂, 是为伯夷、叔齐复存于今。如其信笃, 益是圣主所宜衷衿。其子久侍父疾, 名德著茂, 不加叙用, 深为朝廷惜遣贤之讥也。 元康中, 诏求廉让冲退覆道寒素者, 不计资, 以参选叙。尚书郎王琨乃荐乔曰:“乔禀德真粹, 立操高洁, 儒学精深, 含章内奥, 安贫乐道, 栖志穷巷, 箪瓢咏业, 长而弥坚, 诚当今之寒素, 著厉俗之清彦。”时张华领司徒, 天下所举凡十七人, 于乔特发优论。又吏部郎郗隆亦思求海内幽通之士, 乔供养衡门, 至于白首, 于是除乐安令。辞疾不拜。 乔凡一举孝廉, 八荐公府, 再举清白异行, 又举寒素, 一无所就。初, 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 人有告者, 乔阳不闻, 邑人愧而归之。乔往喻曰:“卿节日取柴, 欲与父母相欢娱耳, 何以愧为!”其通物善导, 皆此类也。外黄令高顽叹曰:“诸士大夫未有不及私者, 而范伯孙恂恂率道, 名讳未尝经于官曹, 士之贵异, 于今而见。大道废而有仁义, 信矣!”其行身不秽, 为物所叹服如此。以元康八年卒, 年七十八。 (节选自《晋书·范乔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粲阳狂不言/乔与二弟并弃学业/绝人事/侍疾家庭/至粲没/足不出邑里 B. 父粲/阳狂不言/乔与二弟并弃学业/绝人事侍疾/家庭至粲没/足不出邑里 C. 父粲/阳狂不言乔与二弟/并弃学业/绝人事侍疾/家庭至粲没/足不出邑里 D. 父粲阳狂不言/乔与二弟/并弃学业绝人事/侍疾家庭/至粲没/足不出邑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男子二十岁为成人, 要行加冠礼, 即带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但体犹未壮, 还比较年少, 故称“弱冠”。 B. 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编订的《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我们熟悉的《荆轲刺秦王》即为其中的名篇。 C. 元康:西晋惠帝年号。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国家。自汉武帝建元元年开始, 历代皇帝都立年号, 如贞观、康熙等。 D. 除、拜、举、荐, 都指官职变化, 文中均指授予官职。“孝廉”“寒素”在文中都是指汉晋时期选拔士人的科目。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乔孝顺懂事。他两岁时, 他的祖父范馨临终前因为遗憾自己看不到他长大成人, 就把自己用过的砚台留给了他, 五岁时, 祖母告诉他这件事, 他就拿着砚台哭。 B. 范乔沉稳持重, 他九岁入学, 在同辈人中从来不说轻慢、玩笑的话。曾随乐安蒋国明学习, 受到济阴人刘公荣的器重和友人刘彦秋的称赞。 C. 范乔好学普思。光禄大夫李荃认为扬熊才学优于刘向, 范乔对此并不赞同, 并写了一篇文章《刘扬优劣论》阐述自己的观点, 很多文献都有记载。 D. 范乔宽容大度, 范乔的同乡除夕晚上偷砍他家的树, 有人告诉他, 他装作没听见。同乡人很惭愧, 就把偷砍的树还给了他, 他反而去劝解对方不要在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子久侍父疾, 名德著茂。 (2)诸士大夫未有不及私者, 士之贵异, 于今而见
答案: 10. A 11. B 12. C 13. (1)他的儿子长久侍奉父亲治�。灾滦杏判�。 (2)各位士大夫没有不顾及私利的, 士人与众不同的可贵之处(或品性), 现在见到(或知道)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 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其次找动词, 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 关键是抓住动词, 以动词为中心, 找前后结构关系, 确定主干, 从而断开句子。此外, 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 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 主语是“父粲阳”谓语是“阳狂不言”, 所以应在“阳狂不言”后停顿。排除C项。主语“乔与二弟”, 谓语分别是“并弃学业”“绝人事”, 所以应在这两个谓语后分别停顿。排除D项。“侍疾家庭”是“侍疾(于)家庭”的省句, 所以应在其前后停顿。排除B项。“至粲没足不出邑里”的意思是直到范粲去世, 范乔从没有走出乡外。应在“至粲没”之后停顿。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 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 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 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文章中心意思,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 阅读一定要细致, 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 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缡录那昂蟮怪�, 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 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 片面遗漏, 强拉硬连, 任意拔高, 等等。C项, “很多文献都有记载”错, 原文为“文多不载”。故选C。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 一般为直译, 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 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侍”:“侍奉”;“疾”:“治病”;“著”:“明显、显著”;“茂”:“优秀、美好”。第二句关键点:“诸”:“各位、众”;“及”:“涉及、顾及、考虑”;“贵异”:“与众不同的可贵之处(或品性)”。
参考译文: 范乔字伯孙。两岁时, 祖父范馨临终, 抚摸着范乔的头说:“遗憾不能看到你长大成人了!”就把自己用的砚台给了范乔。到范乔五岁时, (他的)祖母把这件事告诉他, 范乔就拿着砚台哭泣。九岁时请人教学, 在同辈人中, 说话没有轻慢、玩笑的言辞。二十岁时, 跟随乐安蒋国明受业。济阴人刘公荣有洞察人的明鉴, 见到范乔, 非常器重他。范乔的友人刘彦秋早年就有声誉, 曾经对别人说:“范伯孙禀性纯正宽和, 思维很周密, 我经常想让他做错一件事但却始终做不到。” 光禄大夫李铨曾经论述杨雄的才学优于刘向, 范乔认为刘向编定一个时代的书籍, 订正了典籍篇章, 假使让杨雄来担当, 不是他所擅长的, 于是著述了《刘杨优劣论》, 文章太长没有被载录。范乔好学不倦。他父亲范粲佯装癫狂不说话后, 范乔和两位弟弟一起舍弃学业, 断绝与人交往, 在家里侍奉父亲, 直到范粲去世, 范乔从没有走出乡外。司隶校尉刘毅曾经在朝廷直言陈词说:“假使范武威病情不严重, 就是伯夷、叔齐又重现于今天。如果病情确实严重, 更是圣明的君主应该哀怜的。他的儿子长久侍奉父亲治�。灾鴱孕杏判�, 竟然不加以录用, 我深为朝廷被讥笑为遗弃贤人而叹惜。” 元康年间, 皇帝下诏访求清廉谦虛遵循道义生活贫寒的人, 不计较声望地位, 用以参酌选拔进用。尚书郎王琨就举荐范乔说:“范乔德行纯真, 操行髙洁, 儒学精深, 美质深沉, 安贫乐道, 在陋巷里坚持志节, 在简朴的生活中倡言学业, 意志越来越坚定, 实在是当今的寒素, 不同世俗的清明贤士。”当时张华兼司徒, 全国举荐上来的共有十七人, 惟独对范乔评价很高。又吏部郎郗隆也想访求海内隐居人士, 范乔在简陋的房屋里生活, 一直到了年老, 于是任他为乐安令。范乔用有病来推辞。 范乔总共有一次被举荐为孝廉, 八次受公府举荐, 两次被推举为清白异行, 又推举为寒素, 范乔全都没有接受。当初, 范乔的同邑人在除夕偷砍了他的树, 有人告诉范乔, 范乔假装没听见, 同邑人很羞愧, 归还了树木。范乔晓谕他说:“你在节日取一些柴, 是想和父母一起欢度节日而已, 为什么要羞愧呢!”范乔理解別人和善于诱导, 都是像这类的事。外黄令高头感叹说:“士大夫没有不想到自己私利的, 但是范伯孙恭谨地遵行正道, 却始终未为官, 士的贵重, 现在可以见到了。大道衰废但是仁义还在, 确实是这样。”范乔出污泥而不染, 如此被人所叹服。范乔于元康八年去世, 享年七十八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