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19分) 常遇春, 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 勇力绝人, 猿臂善射。初从刘聚为盗, 察聚终无成, 归太祖于和阳。未至, 困卧田间。梦神人被甲拥盾呼日:“起起, 主君来。”惊寤, 而太祖适至, 即迎拜。时至正十五年四月也。无何, 自请为前锋。太祖曰:“汝特饥来就食耳, 吾安得汝留也“遇春固请。太祖曰:“侯渡江, 事我未晚也。”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戈, 乘势跃而上, 大呼跳荡, 元军披靡。诸将乘之, 遂拔采石, 进取太平。授总管府先锋, 进总管都督。友谅薄龙湾。遇春以五翼军设伏, 大破之, 通复太平, 功最。太租追友谅于江州, 命遇春留守, 用法产, 军民肃然无敢犯, 进行省参知政事。从取安庆。汉军出江游微, 遇春击之, 皆反走, 乘胜取江州。还守龙湾, 援长兴, 俘杀吴兵五千余人。先是, 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 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而荣尤宿将善战, 至是骄蹇有异志, 与参政赵继祖谋伏兵为变。事党, 太祖欲有荣死, 遇春直前曰:“人臣以反名, 尚何可宥, 臣义不与共生。”太祖乃饮荣酒, 流涕而戰之, 以是益爱重遇春。明年, 太祖即买王位, 进遇春平章政事。太祖复视师武昌。汉丞相张必先自岳来援。遇春乘其未集, 急击擒之。城中由是气夺, 陈理遂降, 尽取�!⒑�。从左相国达取庐州, 下吉安。围赣州, 熊天璃固守不下。太祖使使谕遇春:“克城无多杀。苟得地, 无民何益?”于是遇春�:玖⒄ひ岳е�。领兵六月, 天瑞力尽乃降, 遇春果不杀。太祖大喜, 赐书褒勉。会元将也速攻通州, 诏遇春还备。进攻大兴州, 遂拔开平。师还, 次柳河川, 暴疾卒, 年仅四十。太祖闻之, 大震悼。赐葬钟山原, 追封开平王, 谥忠式。配享太庙, 肖像功臣庙, 位皆第二。 (选自《明史·常遇春传》, 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 B.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 C.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 D.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太祖, 指先祖称谓, 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 这里指的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 B.进, “晋升官职”, 古汉语中, 表示升官的词语还有“拜”“授”“拔”“擢”“转”“调”等。 C.参知政事, 官名, 协助宰相参与政事, 明初行省沿元制设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 D.“配享太庙”指皇帝近亲或卓有功勋的皇亲及臣子, 经皇帝允许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常遇春处事坚决, 勇猛过人。起初跟随刘聚为盗, 后执意归附于朱元璋麾下。在与元军对阵时, 飞舟挥戈杀人敌阵, 元军溃败。 B.常遇春善于用兵, 军法严整。在陈友谅攻下龙湾之后, 常遇春设伏大败敌军。太祖追击陈友谅时, 常遇春奉命留守, 城中秩序井然。 C.常遇春忠直敢言, 深明大义。邵荣谋反事发, 太祖想赦免他的死罪, 但常遇春认为谋反之罪不可饶�。撕筇娓悠髦匦郎统S龃�。 D.常遇春听从圣命, 不杀降将。围攻赣州时, 朱元璋告诚他攻城不可多杀。于是常遇春围城六个月, 敌将力尽而降, 常遇春果然不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太祖曰:“汝特饥來就食耳, 吾安得汝留也。”遇春固请。 (2) 而荣尤宿将善战, 至是轿蹇有异志, 与参政赵继祖谋伏兵为变。 答案: 10.D 11.B (解析:A项是关于称谓的考查。开国之君, 功劳最大, 故而维承带位的子孙尊其为“太祖”C项考查的是古代官制。D项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专有名词。B项主要考查得是古代言职的升降。前四个“拜”“授” “拔”“擢”都可以指升言, 而后两个“转”“调”多指言职的调动, 不一定是升职。所以, B项的表述有误, 是正确选项。) 12.B (解析:B项“在陈友谅攻下龙湾之后”错, “友谅薄龙湾”意指陈友谅进逼龙湾。) 13.(1)朱元璋说道:“你只不过是因为饥饿来寻找食物, 我怎么能将你留下呢? ”常遇春 仍坚决请求。“特”“就”“固”各1分, “汝留”1分, 句意1分) (2) 然而邵荣尤其是一位善战的老将, 这时他已经非常骄橫, 并有异心, 与参政赵维祖图谋设伏兵发动兵变。“尤”“宿”“骄蹇”“异志”各1分, 句意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