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澄 士可以游乎?“不出户, 知天下”, 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 示有志乎上下四方也, 而何可以不游也? 读书人可以出游吗?“不出家门, 知道天下的事”, 为什么还要出游呢!读书人可以不出游吗?男子出生射六枝箭, 表示志在天下四方, 怎么可以不出游呢? 夫子, 上智也, 适周而问礼, 在齐而闻韶, 自卫复归于鲁, 而后雅、颂各得其所也。夫子而不周、不齐、不卫也, 则犹有未问之‘礼, 未闻之韶, 未得所之雅、颂也一巳智且然, 而况其下者乎?士何可以不游也! 孔子是有上等智慧的人, 到周国去请教礼仪, 在齐固听韶乐, 从卫国回到鲁国, 然后雅、颂才得到它合适的位置。孔子如果不去周国, 不去齐国, 不去卫国, 那么就还有没有请教的礼仪, 没有听过的韶乐, 没有得到合适位置的雅、颂。有上等智慧的人尚且如此, 何况比不上他的人呢!读书人怎么可以不出游呢! 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曰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者也。人之一身一心, 天地万物成备, 彼谓吾求之一身一心有余地, 而无事乎他求也, 是固老氏之学也。而吾圣人之学不如是。圣人生而知也, 然其所知者, 降衷秉彝之善①而已。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 非博其闻见于外, 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 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 一乡未足, 而之一国;一国未足, 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 而尚友古之入焉。陶渊明所以欲寻圣贤遗迹干中都也。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 那么, 那说不出家门能知道天下事的人, 是错了吗?我说:那是老子的意思。老子的学说, 修养自己的精神道德, 而不管天下国家的大事。人的精神道德, 天地万物都具备了, 那认为我只要在自己的精神道德中求索就足够了, 用不着再到别处去求索, 这本来就是老子的学说啊。但是我们孔圣人的学说不是这样的。孔子是用不着学就知道的人, 但是他所知道的, 只是上天所赐予的好善的本性罢了。至于山脉河流、风俗习惯, 老百姓的实情、世事生计, 名号物色的大小差别, 前人的言论和行为, 不广泛地在外听取考察, 虽然有上等的智慧, 又怎么能全都知道呢?因此, 见闻贫乏, 难免不被人讥笑为学识浅薄。交朋友的人, 在整个乡里觉得不够, 就到全国去(结交朋友);在全国觉得不够, 就到天下去(结交朋友);(如果)认为天下都还不够, 就还要与古人交朋友。这就是陶渊明想到中都寻访圣贤留下的业迹的原因。那么读书人怎么可以不出游呢? 而后之游者, 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 奔趋乎爵禄之府, 饲候乎权势之门, 摇尾而乞怜, 胁肩而取媚, 以侥幸于寸进。及其既得之, 而游千四方也, 岂有意于行吾志哉!岂有意于称吾职哉!苟可以夺攘其人, 盈厌吾欲, 囊橐既充, 则阳阳而去尔。是故昔之游者为道, 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 而所以游者不同。 ‘ 但是后来出游的人, 有的目的与此不同。当他出游京城, 奔走趋奉于官僚的府第, 候望于有权有势的人家中, 像狗一样摇着尾巴乞求爱怜, 缩敛肩膀采取悦于人, 以求意外获得一官半职。等到他得到了, 仕宦出游于四方, 怎么会有意于推行他的学说思想呢!怎么会有意于胜任他的职守呢!如果可以就强行索取于他人, 满足自己的欲望, 口袋里装满了, 就安详自得地离开了。因此, 以往出游的人为了道义, 后来出游的人为了私利。同样是游, 但游的目的不同。 余于何弟太虚之游, 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 刻厉之学, 善书工诗, 缀文研经.修于己, 不求知于人, 三十余年矣。口未尝谈爵禄, 目未尝睹权势, 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 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世之士, 操笔仅记姓名, 则日:“吾能书!”属辞稍协声韵, 则曰:“吾能诗!”言语布置, 粗如往时所谓单子业, 则日:“吾能文!”阖门称雄, 矜己自大, 醯瓮之鸡, 坎井之蛙, 盖不知瓮外之天、井外之海为何如, 挟其所已能, 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耐无憾。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书必钟、王, 诗必陶、韦, 文不柳、韩、班.马不止也。且方窥闯圣人之经, 如天如海, 而莫可涯, 讵敢以平日所见所闻自多乎?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 我对于弟弟何太虚的出游, 怎么能够不说上几句呢!太虚以他聪敏过人的资质, 刻苦专心的学习, 擅长书法、诗歌, 写作文章, 研讨经书, 提高自身修养, 不求被人所知, 三十多年了。他口中从来不谈官爵俸禄, 眼中从来不注意权威势力, 有一天忽然要出游万里之外, 这使人们感到奇怪, 而惟独我知道他心中所想。现在的读书人, 拿起笔来仅仅能够写下姓名, 就说:“我擅长书法!”联缀词句成篇, 声韵略微和谐, 就说:“我擅长作诗!”文辞语句分布安排, 大略写得像过去所称的应试文章, 就说:“我善于做文章!”关起门来称大王, 夸耀自己, 妄自尊大, 犹如醋瓮里的醯鸡、废井中的青蛙, 不知道瓮外的天、井外的海是什么样子, 凭借他所会的微末小技, 自以为这一生活到死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这样又何必出游!太虚肯像这样吗?他书法一定要追攀钟繇、王羲之, 诗歌一定要并肩陶渊明、韦应物, 文章不如柳宗元、韩愈、班固、司马迁不肯休止。并且正窥测直入孔子经典大义, 觉得像天一样高广, 如海一般宽深, 没有办法测量其边际, 怎么敢因为平时所见所闻而自以为了不起呢?这就是大虚今日出游的原因。 是行也, 交从曰以广, 历涉日以熟, 识日长而志日起。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 必知士之方为士, 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闻见将愈多而愈寡。愈有余而愈不足, 则天地万物之皆备予我者, 真可以不出户而知, 是知也, 非老氏之知也。如是而游, 光前绝后之游矣, 余将于是乎观。 这次外出, 交游一天天广泛, 见的世面一天天深切, 识见一天天增长, 志向一天炙提高。追踪圣贤的业迹, 而以圣贤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 一定知道读书人之所以为读书人, 该不仅仅满足于研读经书、撰写文章、擅长诗歌书法而已。闻见将越多而自己越感到孤陋寡闻, 知识将越丰富而自己越感到贫乏, 那么天地间万物都齐备于我, 真正可以不出家门而知道天下事了。这个知, 不是老子所说的知。像这样出游, 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游, 我将这样看待太虚。 澄所逮事之祖母, 太虚之从祖姑也。故谓余为兄, 余谓之为弟云。 我所及得以上侍奉的祖母, 是太虚祖父的堂姊妹, 所以他叫我哥哥, 我叫他弟弟。 一一选自《四部丛刊》本《国朝文类》卷三十四(有删节) 【注释】①衷:善。彝:常, 即规律、本性。“降衷秉彝之善”指上天赐予的好善的本性。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智也, 适周而问礼 适:到……去 B.岂有意于称吾职哉 称:符合 C.盈厌吾欲, 囊橐既充 厌:通“餍”, 满足 D.阖门称雄, 矜己自大 矜:庄重 5.D(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联系前面的“称雄”, 后面的“自大”, 应解为“夸耀、骄矜”之意。) 6.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示有志乎下四方也 A.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上智且然, 而况其下者乎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是故昔之游者为道 C.然此可为智者道 D• 夫如是又焉用游 焉有仁人在位, 罔民而可为也 6. C(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C.均为介词, 但前者表目的, 可译为“为了”;后者表对象, 可译为“向, 对”。A.均相当于介词“于”, 可译为“在”。B.均为副词, 都可译为“尚且”, 表让步关系。D.均为疑问代词, 可译为“哪里, 怎么”。) 7.下列用“/”给文中第三段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日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者也。 A.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日/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者也。 B.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日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者也。 C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日/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者也。 D.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日/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者也。 7.A(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难度不大。一是应抓住文言虚词“者…‘�!薄耙病焙捅曛拘源视铩叭铡崩吹愣�, 二是应根据后面的“圣人之学”与“老氏之学”来推断。) 8.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作者批评了读书人在游历上的哪两种错误倾向?正确的做法是什么?(4分) 答: 8.(1)作者猛烈批评了在游历上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游于权门, 求取官职;二是得官后以在官场之名出游, 以搜刮钱财为目的。(2分)
(2)作者明确指出读书人要行万里路, “博其闻见于外”, 才能开拓视野, 广其学识。(2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要点、概括文意的能力。应在筛选、整合信息的基础上概括归纳, 答题时表述要力求准确简明, 不应旁枝逸出。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取友者, 一乡未足, 而之一国;一国未足, 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 而尚友古之人焉。(4分) 译文: (2)及其既得之, 而游于四方也, 岂有意于行吾志哉!(3分) 译文: (3)挟其所已能, 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3分) 译文: 9.(1)交朋友的人, 在整个乡里觉得不够, 就到全国去(结交朋友);在全国觉得不够.就到天下去(结交朋友);(如果)认为天下都还不够, 就还要与古人交朋友。 (2)等到他得到了, 仕宦出游于四方, 怎么会有意于推行他的学说思想呢! (3)凭借他已经会的技能, 自以为是足够用来使自己度过一生直到死都没有遗憾了。
【解析】评分点:(1)“者”, 代词, “……的人”(现代汉语看成助词, 有兼代意义);“之”“以”“友”均为动 词。(2)“及其”, 古今异义词;“之”, 音节助词;“岂”, 语气副词, 怎么。(3)“挟”, 应译作“凭借”“倚仗”;“所已能”, 所字短语, 译为名词性短语;“足以”, 古合异义词, “以”是表目的的连词, 用以(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