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通鉴纪事本末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3题。
        诸葛亮将入寇, 与群下谋之。丞相司马魏延曰:“闻夏侯楙主婿也, 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 直从褒中出, 循秦岭而东, 当子午而北, 不过十日, 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 必弃城逃走, 长安中惟御史、京兆太守耳。比东方相合聚, 尚二十许日, 而公从斜谷来, 亦足以达。如此, 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危计, 不如安从坦道, 可以平取陇右, 故不用延计。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 使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军据箕谷帝遣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军郿亮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整齐号令明肃 始, 魏以汉昭烈既死, 数岁寂然无闻, 是以略无备豫, 而卒闻亮出, 朝野恐惧。于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应亮, 关中响震, 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 今者自来, 正合兵书致人之术, 破亮必也。”乃勒兵马步骑五万, 遣右将军张郃督之, 西拒亮。丁未, 帝行如长安。初, 越巂太守马谡, 才器过人, 好论军计, 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 不可大用, 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 以谡为参军, 每引见谈论, 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 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 而以谡督诸军在前, 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 举措烦扰, 舍水上山, 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 击, 大破之。亮进无所据, 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下狱, 杀之。亮自临祭, 为之流涕。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 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 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 用法明也。四海分裂, 兵交方始, 若复废法, 何用讨贼邪!”亮上疏请自贬三等, 汉主以亮为右将军, 行丞相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军据箕谷/帝遣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军郿/亮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整齐/号令明肃
        B.使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军/据箕谷/帝遣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军郿/亮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整齐/号令明肃
        C.使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军据箕谷/帝遣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军郿/亮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整齐/号令明肃
        D.使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军/据箕谷/帝遣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军郿/亮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整齐/号令明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兆: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 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
        B.昭烈:三国时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谥号, 刘备曾三次到南阳郡隆中请诸葛亮出山。
        C.文公:即晋文公, 春秋五霸之一, 在位文治武功卓著, 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D.丞相:又称相、相邦、相国, 古代官名, 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 即百官之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延自信满满, 请诸葛亮给他五千精兵, 另走一路攻取长安, 最后与诸葛亮会师。诸葛亮认为这一计划危险, 未能采用魏延的计策。
        B.诸葛亮首次北伐, 兵出祁山, 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反魏附蜀, 关中震响, 曹魏朝中不知所措, 魏明帝誓言取胜, 亲自西镇长安。
        C.诸葛亮用人不当, 铸成大错。他违背先主告诫, 赏识并重用马谡。马谡用兵不善, 被张郃率领的魏军击败于街亭, 诸葛亮含恨退兵。
        D.蒋琬为马谡求情, 以为杀掉马谡只会让敌人高兴。诸葛亮认为, 只有严明法令, 才能取得北伐胜利, 最终不徇私情, 挥泪斩杀马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勒兵马步骑五万, 遣右将军张郃督之, 西拒亮。
        (2)谡违亮节度, 举措烦扰, 舍水上山, 不下据城。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3分)B
        【解析】“疑军”是“疑兵”, 为偏正关系, 不可断开, 排除A、C;“关右诸军”是句子宾语, 不可断开;“军郿”是介宾短语后置, 主语承前省略, 句意完整, 可排除B项。
        11.(3分)D
        【解析】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34年设置相邦。自秦武王开始, 设左丞相、右丞相, 作为相邦的副手。秦统一以后继续保留左、右丞相, 秦二世又增设中丞相。汉承秦制, 设置相国, 同时丞相依然是相国的副手。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 也在其封国中各设相国。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 即百官之长。
        12.(3分)D
        【解析】“蒋琬为马谡求情”错误。根据文意, 蒋琬对诸葛亮处死马谡表示异议, 不是在马谡被杀之前, 而是在马谡死后。
        13.(10分)
        (1)(5分)于是统率步兵骑兵五万人, 派右将军张郃监督指挥他们, 向西阻挡诸葛亮。
        (2)(5分)马谡违背诸葛亮调遣, 举动措施杂乱, 舍弃水源而到山上扎营, 不下来据城守御。
        【评分标准】(1)“勒兵”(统率军队)、“督”(监督指挥)、“西”(名词作状语, 向西)解释各1分, 文意对2分。(2)“节度”(调度;指挥)、“烦扰”(杂乱;纷扰)、“舍水”(舍弃水源)的解释各1分, 文意对2分。
        【参考译文】
        诸葛亮准备入侵, 与众部下商量。丞相司马魏延说:“听说夏侯楙是魏武帝的女婿, 胆小没有谋略。如今给我五千名精兵, 直接从褒中出军, 沿着秦岭向东进发, 走到子午谷而向北, 不超过十天时间, 就可以到达长安。夏侯楙听说我一下子攻到, 肯定丟下长安逃跑, 长安城里只有御史、京兆太守。等到东面魏军部队彼此会合, 尚有二十来天, 而您从斜谷来, 也足以到达。这样, 就一举而可以平定咸阳以西了。”诸葛亮认为这计划危险, 不如安安稳稳地径由宽广平坦的大道, 可以平安地夺取陇右, 所以不采用魏延的计策。诸葛亮扬言径由斜谷道夺取郿县, 派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为疑兵, 占据箕谷。明帝派曹真统领关右各部队, 在郿县驻扎。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祁山, 军队阵容整齐, 号令严明。开始时, 魏因为汉昭烈死后, 多年来悄然无声, 所以毫无防备, 突然听说诸葛亮出兵, 朝廷与民间全都恐惧。于是天水、南安、安定都反叛响应诸葛亮, 关中震惊, 朝中大臣不知采取什么办法。明帝说:“诸葛亮依仗山谷作为险固, 如今自己送上来, 使我们正好符合兵书上所说的控制别人的战术, 打败诸葛亮是一定的了。”于是统率步兵骑兵五万人, 派右将军张郃监督指挥他们, 向西阻挡诸葛亮。丁未, 明帝前往长安。起初, 越嶲太守马谡才华和器度超过常人, 喜欢谈论军事谋略, 诸葛亮将他作为特出人材, 非常器重。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常言过其实, 不能派大用场。希望你能把他看清楚。”诸葛亮仍不以为然, 任命马谡为参军, 每次接见谈论, 总是从白天直到夜里。等到出兵祁山, 诸葛亮不任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为先锋, 而让马谡在前面督率各部队, 与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调遣, 举动措施杂乱, 舍弃水源而到山上扎营, 不下来据城守御。张郃堵绝他的引水渠道, 然后发动进攻, 把他打得大败。诸葛亮再要向前进就没有什么可以依恃的了, 只得略取了西县一千多户人家返回汉中。拘捕马谡入狱把他杀了。诸葛亮又亲自去祭吊, 为他流泪。蒋琬对诸葛亮说:“从前楚王杀了得臣, 晋文公露出喜悦的神色。如今天下没有平定就杀害有才能、计谋的人, 难道不可惜吗!”诸葛亮流着眼泪说:“孙武之所以能够在整个天下都制服敌人、取得胜利, 是因为施行法令严明。如今天下分裂, 战争刚刚开始打起来, 假如再废弛法令, 哪里还能讨伐敌人呢!”诸葛亮上书请求将自己贬官三级, 刘禅任命诸葛亮为右将军, 暂时执掌丞相事务。
         



        相关文言文练习
        《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四)《通鉴纪事本末·傅太后从弟右将军喜》
        《通鉴纪事本末·霍光废立》《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南夷》
        《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通鉴纪事本末·公孙瓒传》
        《通鉴纪事本末·突厥朝隋》《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四)
        《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二)《贞观十三年, 高昌王麴文泰多遏绝西域朝贡》
        《唐宪宗元和七年秋, 魏博节度使田季安薨》《通鉴纪事本末·藩镇连兵》(二)
        《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
        《通鉴纪事本末·河决之患》《通鉴纪事本末·石勒寇河朔》
        《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通鉴纪事本末·魏伐匈奴》
        《通鉴纪事本末·临菑人主父偃上书》《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东》
        《通鉴纪事本末·梁氏亡乱》《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
        《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三)《通鉴纪事本末·刘渊据平阳》
        《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三)《通鉴纪事本末·桓温灭蜀》
        《通鉴纪事本末·明帝奢靡》《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
        《通鉴纪事本末·梁孝王骄纵》《通鉴纪事本末·吐蕃请和》
        《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朔》《通鉴纪事本末·淝水之战》(二)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七)《通鉴纪事本末·梁魏争淮堰》
        《通鉴纪事本末·南越称藩》(二)《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三)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六)《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
        《通鉴纪事本末·邺都之变》《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二)
        《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二)《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归汉》(二)
        《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后秦》(二)
        《通鉴纪事本末·魏灭蜀》《通鉴纪事本末·李克用归唐》
        《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通鉴纪事本末·两税制弊》
        《通鉴纪事本末·太宗易太子》《通鉴纪事本末·马后抑外家》(二)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