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张方平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张方平, 字安道, 南京人。少颖悟绝伦, 家贫无书, 从人假三史, 旬日即归之, 曰:吾已得其详矣。”蔡齐以为天下奇才。茂才异等, 为校书郎、知昆山县。西夏赵元昊且叛, 方平请:“顺适其意, 使未有以发, 得岁月之顷, 以其间选将厉士, 坚城除器, 为不可胜以待之。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 皆谓其论出姑息, 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 上善其策而不果行。后出师, 元昊降。既, 以修起居注使契丹。契丹主顾左右曰:“有臣如此, 佳哉!”骑而击球于前, 酌玉卮饮之, 且赠以所乘马。还, 知制诰, 代知开封府。府事丛集, 前尹率书板识之, 方平独默记决遣, 无少差忘。进翰林学士, 且大用, 会判官杨仪得罪, 坐与交, 出滁州。方西鄙用兵, 两蜀多所调发, 方平为奏先横赋四十万, 又上十四策。帝称善, 悉如其说行之。英宗崩, 神宗即位, 召见, 请约山陵费, 帝曰:“奉先可损乎?”对曰:“遗制固云, 以先志行之, 可谓孝矣。”终费省什七八。方平进诏草, 帝亲批之, “卿文章典雅, 焕然有三代风。”尖石行新法, 弛铜禁, 奸民日销钱为器, 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 诘安石:“累朝之令典, 旦夕削除之, 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而方平求去。数请老, 以太子少师致仕。哲宗立, 加太子太�!Tv六年, 薨, 年八十五。赠司空。遗令毋请谥, 尚书右丞苏辙为请, 乃曰文定。方平慷慨有气节, 既告老, 论事益切, 至于用兵、起狱, 尤反覆言之。守蜀日, 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 深器异之。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 又抗章为请, 故轼终身敬事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七》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B. 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C. 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D. 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推荐, 推举。“举”和“察”相配合, 构成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即察举制。“茂才”与“孝廉”都是察举的科目。
        B. 修起居注:宋代官职名, 主要负责记录皇帝言行, 并将其整理编辑为《起居注》。《起居注》一般不外传, 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 山陵费:原文指英宗去世后的安葬费用, 语出“山陵崩”。《礼记•曲礼》中称“天子死曰崩, 诸侯死曰薨, 大夫死曰不禄, 士曰卒”。
        D. 谥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文中张方平的谥号“文定”、欧阳修的谥号“文忠”都是官谥, 而陶渊明的谥号“靖节”则属于私谥。
        1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方平年少才高。张方平少年时聪敏绝顶, 家庭贫寒, 买不起书, 他就向别人借三史读, 十来天就归还, 并直言自己已经详细了解了。蔡齐认为他是天下奇才。
        B. 张方平大胆进谏。面对西夏赵元昊的叛乱和西部边境的战事, 张方平大胆进谏, 先后向朝廷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献上计策、谋略, 均得到皇帝的称赞, 并全部采纳。
        C. 张方平博闻强识。张方平以修起居注的身份出使契丹, 期间得到契丹王的赞美和奖赏。回国后代理开封知府, 府中杂事全靠默记然后审判发落, 没有一点差错。
        D. 张方平慷慨耿介。张方平遗言不要谥号, 后苏辙替他请了谥号。他退休后, 评论时事仍尖锐犀利, 尤其是对于用兵、判案等事, 反复辩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大用, 会判官杨仪得罪, 坐与交, 出滁州。
        (2)诘安石:“累朝之令典, 旦夕削除之, 其意安在?”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 张方平正要被重用, 碰上判官杨仪犯罪, 方平因为同他有交往, 贬职出任滁州知州。
        (2) 张方平质问王安石:“将历代的典章制度, 一天之内全部废除, 居心在哪里?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断句类选择题往往可用排除法, 本身难度不大, 比较选项异同, 往往只有两三处断句不同, 依据上下句的字词、结构搭配和句间逻辑关系, 容易判定。“兵出无名”呼应元昊 “反叛”, 指反叛缺乏借口, 语意完整;且“吏士不直其上”, 没有同仇敌忾的心, 是“兵出无名”引起的官兵表现, 所以“无名”与“吏士”应断开, 排除A项;“难以决胜”是“不直其上”引出的结果, 故“其上”后应断句, 排除CD两项;根据“必胜之道”可知, “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是“小国用兵三年”而难以与宋朝抗衡的结果, 故“小国”前应断句, 排除AC两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 然后根据已学知识, 联系文本内容, 对选项中的文史典籍、古代职官、科举制度等方面做出判断。C项项, “大夫死曰不禄, 士曰卒”错, 应为“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项张冠李戴,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 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 一看人, 二看事, 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B项, “并全部采纳”错误, 依据“方平上《平戎十策》, 上善其策而不果行”可知皇帝赞赏了他的策略, 但是最终没有施行。依据“方西鄙用兵, 两蜀多所调发, 方平为奏先横赋四十万, 又上十四策。帝称善, 悉如其说行之”可知, 对西蜀的用兵策略才被完全采纳了的, 故应为“有的全部采纳, 有的没有采纳”,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逐字落实,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 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倒装句式要调整, 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 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且:将, 将要;大用:被重用, 被动句;会:恰逢;坐:因为;与交:省略句, 与(之)交往:出:被贬出任。(2)诘:质问;累:数, 多, 历代;旦夕:早晚, 从早到晚, 极言时间短;安在:宾语前置句, 在哪里, 在什么方面。
         
        译文:
        张方平, 字安道, 南京人。从小聪明过人。家境贫穷, 没书读, 向人借三史读, 十天就归还对方, 说“我已经懂得它的详细内容了。”被举荐为茂材, 才能出众, 担任校书郎、任昆山知县。西夏赵元昊将要反叛, 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 让他虽然元昊最终必然反叛, 但师出无名, 官吏将士没有同仇敌忾之心, 这样就难以同我们决战。小国家用兵三年还分不出胜负, 国内就会不攻自破, 我们再乘机攻击, 这是必胜之道。”当时国事强盛, 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 (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 皇上赞同这一策略而没有实际采用, 后来军队出击, 元昊降服。元昊臣服后, 张方平以修起居的身份出使契丹。契丹王对左右说:“有这么好的大臣, 多好!”陪他骑马打猎喝酒, 并将坐骑送给了张方平。回来后, 任知制诰, 代理开封知府。府中琐事繁杂, 前任一律用书板记录, 张方平却靠默记, 没有一点差错。升为翰林学士。正要重用他, 碰上判官杨仪犯罪, 方平因为同他有交往, 贬职出任滁州知州。当时西部边境打仗, 两蜀是大后方, 很多都被调发。张方平上奏请免两蜀横赋四十万, 又献上十四项谋略, 皇帝称好, 全部依照他的意见行事。英宗驾崩, 神宗即位后, 召见张方平, 请他估算英宗的安葬费用。神宗说“:孝敬父母可以节约吗?”方平回答说“:英宗既然有安排, 满足他务行节俭的最后愿望, 也是孝顺。”最终费用节约了十分之七八。张方平上奏章, 神宗亲自批复说:“你文章典雅, 有三代圣贤的风范。”王安石推行新法, 放松了对铜的专营管理, 奸商即常常销毁铜钱做器具卖, 钱渐渐毁损。张方平极力论证这一现象的�:π�, 质问王安石“:将历代的典章制度, 一天之内全部废除, 居心何在?”皇帝采纳了一些。张方平请求辞职。几次请求退休, 后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职。哲宗即位, 加封为太子太�!T恿�, 死, 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司空。遗言不要谥号, 尚书右丞苏辙替他请谥号, 于是谥为“文定”。张方平为人直率豪爽有骨气, 退休后评论时事更加尖锐, 尤其对于用兵、判案等项, 尤其反复辩论。任蜀太守时, 见到眉山苏洵及其二子苏轼、苏辙, 非常器重。曾推荐苏轼为谏官。苏轼受处分, 又毅然上奏为他辩护, 因而苏轼终身都敬重他。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杨业传》《苏轼徙知徐州》
        《程门立雪》《宋史·宋绶传》
        《宋史·钱惟演传》《宋史·薛居正传》
        《宋史·吕端传》《宋史·王鼎传》
        《宋史·叶清臣传》《宋史·李允正传》
        《宋史·辛弃疾列传》《宋史·郭浩传》
        《宋史·侯可传》《宋史·洪咨夔传》
        《宋史·康保裔传》《宋史·刘汲传》
        《宋史·刘珙传》《宋史·吕公著传》
        《宋史·苏轼列传》《宋史·黄庭坚传》
        《宋史·富弼传》《宋史·杨邦乂传》
        《宋史·莫濛传》《宋史·张洞传》
        李梦阳《邵道人传》沈德潜《游虞山记》
        《宋史·谢瞻传》《金史·张中彦传》
        《宋史·孙固传》《新唐书·郭子仪传》
        《史记·韩长孺列传》《北齐书·崔暹传》
        沈复《浪游记快》《宋史·赵方传》
        曾巩《邪正辨》《新五代史·周臣传》
        《楚子围宋》《三国志·吴书·贺齐传》
        徐霞客《游庐山门记江西九江府》《新唐书·鲁炅传》
        《周书·长孙俭传》《贞烈墓记》
        边贡《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后汉书·李通列传》
        《旧唐书·房玄龄传》《宋史·徐鹿卿传》
        《新唐书·李愬传》《资治通鉴·魏纪·司马懿诛曹爽》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