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阅读练习及答案

        通鉴纪事本末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晋武帝泰始)五年春二月, 帝有灭吴之志, 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 镇襄阳。祜绥怀远近, 甚得江、汉之心, 与吴人开布大信, 降者欲去皆听之, 减戍逻之卒, 以垦田八百余顷。其始至也, 军无百日之粮, 及其季年, 乃有十年之积。祜在军, 常轻裘缓带, 身不被甲, 铃阁之下, 侍卫不过十数人。初, 广汉太守弘农王溶为羊祜参军, 祜深知之。祜兄子暨白:“溶为人志大奢侈, 不可专任, 宜有以裁之。”祜曰:“溶有大才, 将以济其所欲, 必可用也。”更转为车骑从事中郎。潜在益州, 明立威信, 蛮夷多归附之。俄迁大司农, 时帝与羊祜阴谋伐吴, 祜以为伐吴宜藉上流之势, 密表留溶, 复为益州刺史, 使治水军。咸宁二年冬十月, 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 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 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 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 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穹歉抡吆抻诤笫痹�!”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 赞成其计。三年冬十二月, 吴夏口督孙慎入江夏、汝南, 略千余家而去。诏遣侍臣诘羊祜不追讨之意, 并欲移荆州。四年夏六月, 羊祜以病求入朝, 既至, 帝命乘辇入殿, 不拜而坐。祜面陈伐吴之计, 帝善之。以祜�。灰耸�, 更遣张华就问筹策。帝欲使祜卧护诸将, 祜曰:“取吴不必臣行, 但既平之后, 当劳圣虑耳。功名之际, 臣不敢居, 若事了, 当有所付授, 愿审择其人也。”十一月, 羊祜疾笃, 举杜预自代。枯卒, 帝哭之甚哀。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泉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
        [注]铃阁, 将帅居住办事的地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B.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C.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D.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仆射, 秦代始设官职, 因秦重武以善射者掌事而命名;文中指尚书省的次官。
        B.季年, 文中指第四年, 古人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 “季”指第四。
        C.阴谋, 文中指晋武帝与羊祜暗中谋划;现多用作名词, 指暗中做坏事的计谋。
        D.辇, 用人力推挽的车, 秦以后唯天子才能乘辇;文中让羊祜乘辇是一种礼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羊祜在荆州安抚远近百姓, 对吴国军民开诚布公讲求信义, 善待吴国降兵, 重视垦田生产, 使军队粮食丰盈, 获得军民拥戴。
        B.有人以秦、凉地区的胡人可能成为隐患为由反对伐吴, 羊祜认为只要快速行动成就灭吴大功, 胡人就不足为虑, 但仍然没有说服众人。
        C.晋武帝认可羊祜的伐吴之计, 但当吴国的夏口督孙慎进犯江夏、汝南两郡劫掠一千多家离去后, 他仍然追究羊枯的不追讨之过。
        D.羊祜殚精竭虑, 积劳成疾, 但他不贪图灭吴之功, 只是提醒晋武帝要谨慎选择灭吴之后的治理者, 并在病危之际举荐杜预治理吴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与不�。穹歉抡吆抻诤笫痹�!(4分)
        (2)以祜�。灰耸�, 更遣张华就问筹策。(4分)
        14. 羊祜“密表留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3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
        10. B(原文标点为:南州民闻祜卒, 为之罢市, 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 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 岁时祭祀, 望其碑者无不流涕, 因谓之堕泪碑。)
        11. B(“文中指第四年”“‘季’指第四”错)
        12. D (“积劳成疾”“举荐杜预治理吴地”错)
        13. (1)上天赐给的东西如果不去拿�。饽训啦蝗镁耸碌娜艘蛭ナ被�(或“在事后”)而感到遗憾吗!(4分。“与”“更事者”“恨”各1分, 语意通顺1分)
        (2)因为羊祜有�。槐阌诙啻紊铣�, 晋武帝就又派张华去羊祜那里询问伐吴的策略。(4分。“以”“数”“就问”各1分, 语意通顺1分)
        14. ①伐吴要借助上流之势;③王溶在益州有威信, 得民心;③王溶有大才, 可重用。(3分。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春季二月, 晋武帝(司马炎)有灭吴的志向, 任命尚书左仆射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 镇守襄阳。羊祜对荆州远近百姓都加以安抚, 深得长江和汉水流域百姓的欢心, 对待吴国军民开诚布公讲求信义, 投降的人想返回吴国, 听任他们离开, 减少戍守、巡逻军队, 并让他们开垦八百多顷田地。他刚到荆州的时候, 军队粮食不够吃一百天, 到了后期, 积存的粮食能够吃十年。羊祜在军中, 经常穿着轻便皮袍, 衣带宽松, 不披铠甲, 在他居住的地方, 侍卫也不过十多人。当初, 广汉太守弘农人王溶担任羊祜的参军, 羊祜十分了解他。羊祜哥哥家的儿子羊暨说:“王溶这个人志气大, 喜好奢侈, 不能重用, 应该限制他。”羊祜说:“王很有才能, 如果满足他的要求, 一定可以任用。”又升王溶为车骑从事中郎。王溶在益州, 很有威信, 当地少数民族都来归附他。不久升任大司农, 当时晋武帝与羊祜秘密商议征伐吴国, 羊祜认为攻打吴国应当利用长江上游益州的地势, 秘密上表请求留王溶再任益州刺史, 命令他训练水军。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冬季十月, 任命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羊祜上疏请求讨伐吴国, 晋武帝很赞同羊祜的意见。但当时朝廷大臣正在担忧秦州、凉州地区的胡人, 羊祜又上表说:“平定吴国后, 胡人就安定了, 现在应当迅速完成平定吴国的伟大功业。”朝中有很多人不同意羊祜的意见, 羊祜叹息说:“世上不如意的事情, 十分中常占七八分。上天赐给的东西如果不去拿�。饽训啦蝗镁耸碌娜艘蛭ナ被ɑ颉霸谑潞蟆保┒械揭藕堵�!”只有度支尚书杜预和中书令张华与晋武帝的意见相合, 赞同羊祜的建议。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年)冬季十二月, 吴国夏口督孙慎进犯江夏、汝南两郡, 劫掠一千家后离去。晋武帝下诏派遣侍卫大臣责问羊祜为何不出兵追击, 并想将他调离荆州。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夏季六月, 羊祜因病请求入朝, 到了洛阳, 晋武帝让他乘辇车上朝, 不用参拜就赐座。羊祜当面向晋武帝陈述伐吴的计谋, 武帝很赞赏。因为羊祜有�。槐阌诙啻紊铣�, 晋武帝就又派张华去羊祜那里询问伐吴的策略。晋武帝想使羊祜卧病统率众将伐吴, 羊祜说:“夺取吴国不用我亲自出征, 但在平定吴国之后, 陛下应该慎重考虑。我不敢贪图功名, 如果灭吴大事完成, 委派大臣去治理时, 希望您慎重选择合适人选。”十一月, 羊祜病危, 推荐杜预代替他。羊祜病死, 晋武帝哭得很悲伤。荆州百姓听说羊祜病逝, 为他罢市, 巷里哭声不断。就连吴国戍边将士也为羊祜之死而流泪。羊祜喜好游览岘山, 襄阳百姓就在山上建庙立碑, 每年定期祭祀, 望着纪念碑的人无不流泪, 所以人们称这座碑为“堕泪碑”。



        相关文言文练习
        《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后秦》(二)《通鉴纪事本末·魏灭蜀》
        《通鉴纪事本末·李克用归唐》《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
        《通鉴纪事本末·两税制弊》《通鉴纪事本末·太宗易太子》
        《通鉴纪事本末·马后抑外家》(二)《通鉴纪事本末·南越称藩》
        《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二)《通鉴纪事本末·庞勋之乱》
        《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归汉》《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二)
        《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蜀》《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
        《通鉴纪事本末·汉武帝惑神怪》《通鉴纪事本末·魏博归朝》
        《通鉴纪事本末·光武平渔阳》《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后秦》
        《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篡晋》《通鉴纪事本末·突厥叛唐》
        《通鉴纪事本末·两税之弊》《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五)
        《通鉴纪事本末·智伯请地于韩康子》《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二)
        《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通鉴纪事本末·仆固怀恩之叛》
        《通鉴纪事本末·西域归附》《通鉴纪事本末·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四)《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二)
        《通鉴纪事本末·李林甫专政》(三)《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二)
        《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三)《通鉴纪事本末·朋党之祸》
        《通鉴纪事本末·伾文用事》《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二)
        《通鉴纪事本末·藩镇连兵》《通鉴纪事本末·孙氏据江东》
        《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二)《通鉴纪事本末·高氏据荆南》
        《通鉴纪事本末·元兴三年, 桓玄之乱》《通鉴纪事本末·魏迁洛阳》
        《通鉴纪事本末·武帝平两越》《通鉴纪事本末·豪杰灭秦》
        《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通鉴纪事本末·光武平齐》
        《通鉴纪事本末·巫蛊之祸》《通鉴纪事本末·贾后乱政》
        《通鉴纪事本末·刘裕灭南燕》《通鉴纪事本末·三家分晋》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