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苏辙《民政策》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辙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民政策
        苏辙
        臣闻三代之盛时, 天下之人, 莫不务自修洁, 以求为君子。至于战国, 王道衰息, 秦人驱其民, 而纳之于耕耘战斗之中, 其患无所不至。夫周秦之间, 其相去不数十百年。周之小民皆有好善之心, 而秦人独喜于战攻, 虽其死亡而不肯以自存, 何也?
        夫天下之人, 不能心知礼义之美, 而亦不能奋不自顾以陷于死伤之地。其所以能至于此者, 其上之人实使之然也。然闾巷之民, 而从之, 则可以与之侥幸于一时之功, 而不可以望其久远。而周秦之风俗, 皆累世而不变, 此不可不察其术也。盖周之制, 使天下之士孝悌忠信, 闻乡党而达于国人者, 皆得以登于有司。而秦之法, 使其武健壮勇, 能斩捕甲首者, 得以自复其役, 上者之以爵禄, 而下者皆得役属其乡里。天下之人, 知其利所在, 则皆争为之, 而尚安和其他?然周以之兴, 而秦以之亡, 天下遂皆秦之不能, 而不知秦之所以使天下者, 亦无以异于周之所以使天下。何者?至便之势所以奔走天下, 万世之所不易也。而特论其所以使之者, 何如焉耳?
        今者天下之患, 实在于民昏而不知数。然臣以为, 其罪不在于民, 而上之所以使之者, 或未至也。古之圣人, 所欲而遂求之, 求之以势而使之自至。是以天下争其所求, 以求称其意。今有人使人为之牧其牛羊, 将责之以其牛羊之肥, 则因其肥瘠, 而制其利害。使夫牧者趋其所利而从之, 则可以不劳而坐得其所欲。今求之以牛羊之肥瘠, 而使之尽力于樵苏之事, 以其薪之多少而制其赏罚之轻重, 则夫牧人将为牧邪?将为樵邪?为樵, 则失牛羊之肥;而为牧, 则无以得赏。故其人举皆为樵, 而无事于牧。吾所欲者牧也, 而后樵之为得, 此无足怪也。今夫天下之人, 所以求利于上者, 果安在哉?士大夫为声病剽略之文而治苟且记问之学曳裾束带俯仰周旋而皆有意于一辈子爵禄天子之所求于天下者岂在是也!然天子所以求之者惟此, 而人之所由以有得者, 亦惟此。是以若此不可却也。
        嗟夫!欲求天下忠信孝悌之人, 而求之于一日之试, 天下尚谁知忠信孝悌之可喜, 而一日之试之可耻而不为者?《诗》云:“无言不酬, 无德不报。”臣以欲得其所求, 宜遂以其所欲而求之, 开之以利而作其�。蛱煜卤赜杏φ�。今间岁而一收天下之才, 奇人善士, 固宜有起而入于其中。然天下之人, 不能深明天子之意, 而以其所为求之者, 止于其目之所见。是以尽力于科举, 而不知自反于仁义。臣欲复古者孝悌之科, 使州县得以与今之进士同举而皆进, 使天下之人, 时获孝悌忠信之利, 而明知天子之所欲。
        (有删改)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莫不务自修洁                 修洁:品德高尚纯洁
        B. 而从之                     劫:胁迫
        C. 上者之以爵禄               优:赞颂
        D. 天下遂皆秦之不能           尤:归咎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闻乡党而达于国人者          室西连中闺
        B. 是以天下争其所求            不者, 若属皆且所虏
        C. 而使之尽力于樵苏之事        今其智反不能及
        D. 吾所欲者牧也                斯天下民至焉
        16. 下列对原谅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秦相距不远, 但两个朝代的民风不同, 因为二者驱民的目的不同;但是驱民的手段是相同的, 都采用了利益驱动机制。
        B. 作者以如果希望牧人竭尽全力去砍柴割草, 并按柴草 多少来制定赏罚标准, 那么牧人就不去放牧了这一形象事例说理。
        C. 作者提及的恢复古代孝悌之科的观点虽然也未必可行, 但作为策论, 本文结构严谨, 具有迂回曲折、虚实相映的艺术特点。
        D. 本文反思了宋代的科学制度, 认为取士的途径和目的不相符, 希望国家选拔那些具有孝悌忠信品质的人才。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士 大 夫 为声 病 剽 略 之 文 而 治 苟 且 记 问 之 学 曳 裾 束 带 俯 仰 周 旋 而 皆 有 意 于 天 子 爵 禄 天 子 之 所 求 于 天 下 者岂 在 是 也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有人使人为之牧其牛羊, 将责之以其牛羊之肥, 则因其肥瘠, 而制其利害。
        (2)今夫天下之人, 所以求利于上者, 果安在哉?
        【答案】14. C    15. C    16. D   
        17. 士大夫为声病剽略之文/而治苟且记问之学/曳裾束带/俯仰周旋/而皆有意于天子爵禄/天子之所求于天下者/岂在是也   
        18. (1)如今有人让别人给他放养牛羊, 并且用把牛羊养肥来要求他, 并且按照牛羊的肥瘦程度来制定对牧人的赏�!�
        (2)现今天下的人, 用来向皇上求取好处的手段, 究竟是什么呢?
         
        参考译文:
        臣下听说, 在夏、商、周三代鼎盛的时候, 天下的人们, 没有谁不注重自身品德的高尚纯洁, 力求使自己成为君子的。到了战国时代, 仁义之道逐渐衰落消亡, 秦代统治者驱赶他的百姓, 把他们纳入到耕种和战争中, 那灾祸无所不在。从周代到秦代, 相隔不过百数十年。周代百姓都有乐于向善的心, 而秦代百姓只喜欢战斗攻击, 即使战死也在所不惜, 什么原因呢?
        天下的人们, 既不能从内心懂得礼义的美好, 也不能奋不顾身而使自己陷入到死伤的境地。会到这种地步的原因, 是那上面的统治者使他们这样的。但是对于那些普通百姓, 如果是胁迫着让他们听从, 就只能和他们侥幸地获得一时的成功, 却不可能指望他们长久这样。周代秦代的风俗都延续几代人而保持不变, 这样, 就不能不考察他们各自所采取的办法了。周代的制度, 让天下的那些孝悌忠信、在乡里闻名并且传达到诸侯王国的士人, 都能够做官。而秦代的法律, 让那些勇武壮健、能够斩获敌人甲士首级的, 都可以免除其自身的徭役, 上等的会得到优厚的爵位和利禄, 下等的也都能役使他们的乡邻。天下的人们知道了利益所在, 就会争先恐后地做, 哪里还会顾上其他的呢?然而, 周代凭它得以兴盛, 秦代靠它却灭亡了, 天下人就都归咎于秦国的无能, 但却不明白秦国驱使老百姓的办法, 实际上与周朝驱使老百姓的办法也没有什么两样。为什么这样说呢?用来驱使天下百姓的最方便的办法, 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只是谈论他们驱使天下的办法, 又能怎么样呢?
        现今国家的祸患, 实质上在于老百姓愚昧无知却又没有教化, 然而臣下认为, 这个责任不在于老百姓, 而是皇上驱使老百姓的办法或许有不完善的地方。古代的圣人希望得到的东西就去追求它, 用一种情势追求, 从而使它自己到来。所以, 百姓就争着去做帝王希望做的事, 以便让帝王称心如意。如今有人让别人给他放养牛羊, 并且用把牛羊养肥来要求他, 并且按照牛羊的肥瘦程度来制定对牧人的赏�!H媚寥俗非罄娑炒铀囊�, 这样主人就可以不用太劳累而得到他想得到的。如果本来想要的是牛羊的肥壮, 却让牧人竭尽全力却干砍柴割草的事, 并且按照柴草的多少来制定赏罚的轻重, 那么牧人是会去放牧呢, 还是会去砍柴?去砍柴, 那牛羊就不可能养肥;去放牧, 那就得到不奖赏。因此, 那些人都会去砍柴而不去放牧。我所希望的是得到牧人, 但结果得到的却是椎夫, 这不值得奇怪。现今天下的人, 用来向皇上求取好处的手段, 究竟是什么呢?读书人写一些讲求声病格律、陈旧因袭的诗文, 学一些敷衍塞责、死记硬背的学问, 拖着长襟, 束着腰带, 俯仰鞠躬, 周旋揖让, 目的都是希望能够得到皇上的官爵利禄。皇上希望让天下人们做到的难道就是这些吗!皇上用来达到目的的办法只有这一种, 人们用来获得利益的途径也只有这一种, 因此像这样的做法也就不可避免了。
        唉!想要得到天下那些孝悌忠信的人, 却通过一天时间的考试去寻找, 那天下的人谁会知道孝悌忠信的可喜而值得追求, 一天时间的考试的可耻而放弃呢?《诗经》上说:“你说好话, 人们就用好话来回答你;你施恩德于人, 人们就会努力工作来报答你。”臣下认为想得到想要的东西, 就应该满足人们想要的来求得自己想要的。用利禄来引导人们从而使人们振作懈怠的精神, 那么天下就一定有响应的人。现在每隔一年进行一次考试, 来收取天下的人才, 那些才能出众, 道德高尚的人固然会有出来考试而被录取的。但是, 天下的人不能深刻领会皇上的意思, 反倒认为国家要得到的, 仅是他们所看到的。因此, 就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科举考试上, 而不知道应该回到仁义道德上。臣下希望能够恢复古代实行的孝悌之科, 让各州县的孝悌忠信者能够和如今的进士一同被推举而得到同样的重用。让天下的人获得做人孝悌忠信的好处, 并且明确知道皇上的意图所在。
         
         



        相关文言文练习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古今家戒》叙·《黄州快哉亭记》(二)
        苏辙《南康直节堂记》苏辙《藏书室记》
        《东坡先生墓志铭》《齐州泺源石桥记》
        苏辙《东轩记》苏辙《乞者赵生传》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辙《颍滨遗老传》苏辙《武昌九曲事记》
        苏辙《隋论》苏辙《君术策五》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孟德传》《书《孟德传》后》
        苏辙《史官助赏罚论》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贾诩》元稹《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
        《明史·花云传》《汉书·晁错传》
        《三国志·魏书·卫臻传》《宋史·张汝明传》
        刘基《使贪》李渔《冬季行乐之法》
        《后汉书·刘般传》罗泽南《游南岳记》
        《宋史·赵鼎传》戴名世《与刘大山书》
        《明史·戚继光传》《明史·海瑞传》
        谢翱《登西台恸哭记》《宋史·李廌传》
        《晋书·华恒传》张养浩《驿卒佟锁住传》
        《明史·魏大中传》归有光《玄朗先生墓碣》
        《明史·陈寿传》戴名世《与刘言洁书》
        唐甄《大命》《待漏院记》
        《隋书·高劢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