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问题。 争臣①论 韩愈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②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行古人之道, 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居于位五年矣, 视其德如在野, 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今阳子在位, 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 不为不熟矣, 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 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有道之士, 固如是乎哉?” 或曰:“夫阳子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 使人不得而知焉。”愈应之曰:“入则谏其君, 出不使人知者, 大臣宰相者之事也。夫阳子, 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 主上嘉其行谊, 擢在此位, 官以谏为名, 诚宜有以奉其职, 使四方后代, 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 天子有从谏如流之美。阳子之心, 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 或曰:“阳子不求用而君用之, 不得已而起, 守其道而不变, 何子过之深也? ”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故禹过家门不入, 孔席不暇暖, 而墨突不得黔。彼二圣一贤者, 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 岂使自有余而已, 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 或曰:“若吾子之论, 直则直矣, 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愈曰:“君子居其位, 则思死其官。未得位, 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今虽不能及已, 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注:①争臣:谏官, 指能以直言规劝君主的臣子。争, zhèng, 后作“诤”, 规劝。②阳城:唐德宗时为谏议大夫。一开始他没有履行劝谏的职责, 所以韩愈写本文来促进他。三年后, 阳城上书指斥裴延龄的罪恶。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戚:喜悦 B.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骨 鲠:刚正忠直 C.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 恶:厌恶 D.何子过之深也 过:责备 17.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使人不得而知焉 怯夫慕义, 何处不勉焉 B.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C.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 谨拜表以闻 D.谓其闻而能改之也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1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阳城上不劝谏君主, 下不关心百姓疾苦, 不能很好地履行大臣宰相的职责, 算不上有道之士, 表达了批评指责之意, 体现了“在其位, 谋其政”的儒家政治思想。 B.作者列举大禹、孔子、墨子的事例, 是为了说明古代圣贤之人并不是只图自己的清高安逸, 而是敬天悲人, 救济天下, 体现了博大的政治胸怀。 C.文末作者为自己辩白, 表明批评阳城不是恶意讥刺, 根本上是为了阐明道, 希望阳城能够改正, 成为真正的有道之士, 从而表明本文的写作目的, 很具有政论文的现实意义。 D.本文结构独具一格, 采取问答形式, 层层设问, 步步深入, 首尾又能相应, 有驳斥也有议论, 时而犀利时而缓和, 在辩论过程中, 鲜明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19.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 2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阳子, 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 主上嘉其行谊, 擢在此位, 官以谏为名。 (2)若吾子之论, 直则直矣, 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 【答案】 16.A 17.B 18.A 19.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 20.(1)阳城本来凭着平民身份隐居在草野之间, 皇上赞赏他的品行道义, 提拔他在这个职位, 任谏议大夫一职(官职以为谏议大夫为名)。 (2)像您的议论, 直率是够直率的了, 恐怕有点损害道德并且浪费口舌了吧? 【解析】 1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 戚:悲伤, 难过。 17.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 代词, ……的人/主语后面表示停顿;A项, 句末语气词;C项, 连词, 表目的, 来;D项, 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 18.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 “下不关心百姓疾苦”无中生有;“不能很好地履行大臣宰相的职责”与原文意思不符, 原文句子是“入则谏其君, 出不使人知者, 大臣宰相者之事也”, 文中认为这些都是大臣宰相者之事, 不是阳城应该做的。 1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解这句话的大致意思, 然后找出句中的动词——“非有”“闵”“得”“不敢”“必以”, “而”在句中表并列, 与后文相连, 综合起来判断即可。 20.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在翻译句子的时候, 要注意字字落实和直译为主的原则。句中关键点有(1)“以”的意思是“凭借……身份”;“嘉”的意思是“赞赏”;“擢”的意思是“提升, 提拔”。(2)“若”的意思是“像”;“直”的意思是“直率, 正直”;“无乃……乎”是固定句式, 译为“恐怕……吧”;“伤”的意思是“损害”。 【备注】【参考译文】 有人问我:“谏议大夫阳城可以算做有道德的士人吗?他履行古人的道德准则, 皇帝任用他为谏议大夫, 他担任这个职务已经五年了, 看他的品德好像与隐居在野时一样, 他难道会因富贵而改变自己的心志吗?”我回答说:“哪里算得上有道德的人呢? 现在阳先生担任职位的时间, 不能说不长久了;了解国家的政治得失, 不能说不熟悉了;然而他从没有说过一句关系国家政治的话。看待政事的得失, 心中一点也没有喜悦或忧愁。有道德的人, 难道是这样的吗?” 有人说:“阳城厌恶那些作为臣下却公开揭发君主的过失而为自己求名的人。所以他虽然有进谏和议论, 却不让别人知道啊。”我回答说:“在内向君主进谏, 在外不使别人知道, 这是大臣宰相的事情啊。阳城本来以平民身份隐居在草野之间, 皇上赞赏他的品行道义, 提拔他在这个职位, 任谏议大夫一职(官职以为谏议大夫为名), 他实在应该有所行动来尽自己的职守, 使全国各地和子孙后代知道朝廷有直言不讳、刚正忠直的臣子, 君主有从谏如流的美名。阳城的心思, 恐怕将会使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失吧?” 有人说:“阳城不求任用而君主任用了他, 他不得已才出来做官, 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而不改变, 为什么您责备他如此苛刻呢?”韩愈说:“自古以来的圣人贤士, 都不是追求名望任用的。他们哀怜世道不太平;懂得圣人的道德学说之后, 不敢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 一定要使天下民众都受到救济。所以大禹治理洪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也不进去看一下, 孔子周游列国时连坐席也来不及坐暖就又出门了, 而墨翟从不安居一地以至所灶上烟囱不及熏黑就离家了。那两位圣人和一位贤人, 难道不懂得自己过安逸生活的快乐吗?实在是敬畏上天的旨意、怜悯人民的困窘啊。上天将圣贤的德才和能力授予这些人, 哪里只是让他们自己有余就算了, 实在是想通过他们来补充别人的不足啊。” 有人说:“像您的议论, 直率是够直率的了, 未免有点损害道德并且浪费口舌了吧? ”韩愈说:“君子在官位上, 就应准备以身殉职。没有得到官位, 就考虑修饰文辞来阐明圣贤之道。我要做的是阐明道理啊。《国语》上说:“只有善人才能够毫无保留地接受批评。”这就是说他听了之后能改正。阳城虽然现在未能达到, 难道他将来也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