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小题。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故农者, 天下之本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 闻有道农之事, 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 不知务农为先者, 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 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 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 上之用物者有节, 民无遗力, 国不过费, 上爱其下, 下给其上, 使不相困。一夫之力, 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 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 供公与民食, 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 耕者不复督其力, 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一岁之耕, 供公仅足, 而民食不过数月。不幸一水旱, 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夫三代之为国, 公卿士庶之禄廪, 兵甲车牛之材用, 山川宗庙鬼神之供给, 未尝阙也, 是皆出于农, 而民之所耕, 不过今九州之地也。今固尽有向时之地, 而制度无过于三代者。昔者知务农又知节用, 今以不勤之农赡无节之用。非徒不勤农, 又为众弊以耗之。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 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 一遇凶岁, 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招之去为禁兵。吏招人多者有赏, 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 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 古者计口而受田, 家给而人足。井田既坏, 而兼并乃兴。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 养客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 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夫此数十家者, 素非富而畜积之家也, 其春秋神社、婚姻死葬之具, 又不幸遇凶荒与公家之事, 当其乏时, 尝举债于主人, 而后偿之, 息不两倍则三倍。尽其成也, 出种与税而后分之, 偿三倍之息, 尽其所得或不能足。 民有幸而不役于人, 能有田而自耕者, 下自二顷至一顷, 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多者为大役, 少者为小役, 至不胜, 则贱卖其田, 或逃而去。 夫井田什一之法, 不可复用于今。为计者莫若就民而为之制, 要在下者尽力而无耗弊, 上者量民而用有节, 则民与国庶几乎俱富矣! (取材于欧阳修《原弊》) 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则相与笑之曰鄙 鄙:轻视 B. 上下相移用以济 济:帮助 C. 素非富而畜积之家也 畜:同“蓄”, 积聚、储藏 D. 至不胜, 则贱卖其田 胜:能承担 10.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A. 而今之为吏者不然 招之去为禁兵 B. 督之必尽其所任 今固尽有向时之地 C. 皆出其间而常有余 当其乏时 D. 昔者知务农又知节用 上者量民而用有节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日之用, 节之必量其所入 一天的用度, 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来节制花销 B. 耕者不复督其力 种田的人不再用完他全部的力量 C. 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 其余的(因租种土地)需交付租金且从外地迁移来的人叫浮客 D. 皆以等书于籍 都按等级登记在官府的簿籍中 12.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 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②农隙则教之以战。 13.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管子认为粮仓充实才能顾及礼节, 由此可见农业为立国之本。 B. 古时候每年的耕种均有盈余, 三年就能够积存出一年的储备。 C. 土地和各项制度不变却费用短缺, 由于为政者治理方法不当。 D. 作者肯定井田制的作用, 认为解决现今多种问题唯有恢复它。 14. 文中“为众弊以耗之”意思是农民被多种弊端所害, 请概括说明后文写到了哪些害农之弊。 【答案】9. A 10. A 11. B 12. ①懂得致力于农业, 但不懂得节约用度来体恤农民, 这是没有彻底(懂得)致力于农业的方法。②农闲时就把作战的本领教给他们。 13. D 14. 征兵诱农之弊:大量征兵导致青壮劳力流失, 只剩老弱之人种地, 土地不能被很好耕种。兼并土地之弊:土地兼并导致大量人员失去土地, 租种土地的收益无法满足生存需要, 人民苦不堪言。服役之弊:百姓因服劳役被迫贱卖土地或外出逃亡。 参考译文: 管子说:仓库充实了, 人们就会讲究礼节。因此耕田种地, 生产粮食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古代治理国家的人没有敢忽视这一点的, 但是当今的官吏们却不是这样, 听到谈农业的事便互相嘲笑说粗俗, 只知道收缴赋税支配使用是不可延误的急事, 却不知道从事农业生产是首要的大事的人, 那是不懂的治理国家的主持本末, 懂得致力于农业, 但不懂得节约用度来体恤农民, 这是没有彻底懂得致力于农业的方法。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 上层统治者和下层百姓共同付出努力来互相补充。出体力的下层百姓很勤勉, 使用物资的上层统治者有节制, 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 国家不过分耗费, 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 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 使(上下)都不相困扰。每一个劳动力都督促自己一定要完成自己的责任, (官府)节制每一天的用度, 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 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 而且常常有富余的, 所以三年便能富余出一年的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 种田的人, 不再督促自己尽力;消费的人, 不再计算他的支出和收入。一年耕种的粮食供给官府才刚刚够, 而农民的食物却支撑不过几个月。严重的, 收获的劳作刚刚结束, 农民就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 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如果不幸一旦遇到水灾旱灾, 就会饿死倒下互相堆积成为尸首。这种情况很是可悲可叹�。� 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 公卿士庶的俸禄, 兵器, 甲胄, 车牛等军用物品, 祭祀宗庙鬼神的供品都没有短缺, 这都是由农民供应的, 但是当时农民所耕的土地, 不过是今天全国的田地, 今天虽然完全拥有先前的土地, 官俸, 军用, 祭祀等制度也没有超过三代。过去, 下懂务农, 上懂节用。当今却让不勤奋耕种的农民供给不知节制的用度, 非但不鼓励农民勤于耕植, 还以种种弊端去损害农民。 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都在田间劳作, 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 现在却完全不同, 一旦遇到灾年, 于是各州郡的官吏就用尺子度量挑选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 招他们去当禁兵。官员招人多的有赏赐, 而百姓正处于穷困之时争相投军。所以, 一遇上凶年荒灾, 那么留在田地的, 只有老弱之人了。 古代根据人口分配田地家庭充裕, 人民富足, 井田制度废除后, 兼并土地的风气才盛行起来, 现在大田地达到一百顷的, 就会有十家佃农, 他们中间使用主人的牛, 自己出力耕种, 或使用自己牛种的主人的田从中分成的, 不过十余家, 其余的需交付租金, 且从外地迁移来的人叫做浮客, 这几十家人从来都不是富裕而有积蓄的人家, 一年中还要备办春秋两季的神社及婚丧嫁娶等事, 假如不幸遇上荒年和政府的差役, 正遇上他们穷困的时候, 便只好向主人借债, 而在以后偿还的时候利息不是两倍就是三倍, 留出种子以及上交赋税的剩余, 所分给相应人的物品是日常食物的三倍的价值, 他们的全部所得有时用来还债都不够。 百姓有幸不受别人的役使, 有自己的田地可以耕种, 从两顷到一顷, 都按等级登记在官府的簿籍中。而官府的差役, 多的为大役, 少的为小役, 至于承担不起的人, 只好贱价卖掉他的田地, 或外出逃亡。 实行井田制, 抽取十分之一税法的方法不可能在今天重新实行, 今天不如根据民众的生产能力而作出规定, 目的在于使下层人民能够努力生产, 没有侵害他们的各种弊端, 上级的官员能够体谅民众的生产能力节制费用, 这样民众与国家才有希望富裕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