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上韩昭文论山陵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洵容斋随笔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列小题。
        上韩昭文论山陵书
        苏洵
        昭文相公执事:
        洵本布衣书生, 才无所长, 相公不察而辱收之, 使与百执事之末。平居思所以仰报盛德, 而不获其所。今者先帝新弃万国, 天子始亲政事, 海内倾耳侧目之秋;而相国实为社稷柱石, 有百世不磨之功, 伏帷相公将何以处之?
        古者天子即位, 天下之政, 必有所不及安席而先行之者。盖汉昭即位, 休息百役, 故其为天子曾未逾月, 而恩泽下布于海内。窃惟当今之事, 天下之所谓最急, 而天子之所宜先行者, 辄敢以告于左右:窃见先帝以俭德临天下, 在位四十余年, 而官室游观, 无所增加;帏薄器皿, 弊陋而不易。天下称颂, 以为文景之所不若。今一旦奄弃臣下, 而有司乃欲以末世葬送无益之费, 侵削先帝休息长养之民, 摄取厚葬之名而遗之。故洵以为当今之议, 莫若薄葬。
        窃闻顷者癸赦书既出, 郡县无以赏兵, 例皆贷钱于民, 民之有钱者, 皆莫肯自输, 于是有威之以刀锯, 驱之以答箠, 为国结怨。小民无知, 不知与国同忧, 方且狼顾而不宁;而山陵一切配率之科, 又以不下, 计今不过秋冬之间, 海内必将骚然。且使今府库之中, 财用有余, 一物不取于民, 尽公力而为之, 以称遂臣于不忍之心, 犹且获讥于圣;况复空虚无有, 一金以上, 非取于民则不获, 而冒行不顾, 以徇近世失中之礼, 亦已惑矣!
        然议者必将以为古者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以天下之大, 而不足于先帝之葬, 于人情有所不顺, 洵亦以为不然。使今俭葬而用墨子之说, 则是过也。不废先王之礼, 而去近世无益之费, 是不过矣:古之人所由以尽其诚信者, 不敢有略也, 而外是者则略之。
        昔者华元厚葬其君, 君子以为不臣;汉文葬于霸陵, 木不改列, 藏无金玉, 天下以为圣明, 而后世安于泰山。故曰莫若建薄葬之议, 上以遂先帝恭俭之诚, 下以纾百姓目前之患, 内以解华元不臣之议, 而万世之后, 以固山陵不拔之安。
        如曰诏敕已行, 制度已定, 虽知不便, 而不可复改, 则此又过矣!盖唐太宗之葬高祖也欲为九丈之坟百事务从丰厚及群臣建议以为不可于是改从光武之陵高不过六丈而每事俭约。夫君子以为政, 与其坐视百姓之艰难, 而重改令之非, 孰若改令以救百姓之急?不胜区区之心, 敢辄以告, 惟恕其狂易之诛。幸甚!幸甚!
        (选自《容斋随笔》, 有删改)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公不察而辱收之            辱:谦辞, 承蒙
        B.掇取厚葬之名而遗之            遗:丢弃
        C.故曰莫若建薄葬之议            建:提出
        D.不胜区区之心            区区:诚恳深切
        15.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伏惟相公将何以处之            醉则更相枕以卧
        B.不知与国同忧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非取于民则不获            则告诉不许
        D.而外是者则略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 作者先感谢对方的提掖之恩, 接着提出作为相国在新君亲政之时“何以处之”的问题, 为下文进言造势。
        B.第二段称颂先帝以俭治天下, 批评当下“有司”的做法, 巧妙避去直指韩相国之嫌, 提出了“莫若薄葬”的主张。
        C.作者赞成实行墨子的俭葬主张, 认为君主应该体恤百姓, 尤其是国库空虚之时, 更应避免大兴土木以免引起民怨。
        D.本文是建议书, 极有针对性地就时政问题提出主张, 并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 例证丰富, 说理委婉而态度坚决。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盖 唐 太 宗 之 葬 高 祖 也 欲 为 九 丈 之 坟 百 事 务 从 丰 厚 及 群 臣 建 议 以 为 不 可 于 是 改 从 光 武 之 陵 高 不 过 六 丈 而 每 事 俭 约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盖汉昭即位, 休息百役, 故其为天子曾未逾月, 而恩泽下布于海内。
        (2)不废先王之礼, 而去近世无益之费, 是不过矣。
         

         

        答案:

        14.B
        15.D
        16.C
        17.盖唐太宗之葬高祖也/欲为九丈之坟/百事务从丰厚/及群臣建议以为不可/于是改从光武之陵/高不过六丈/而每事俭约。
        18.(1)汉昭王即位后, 停止各种徭役(休养生息), 所以他成为天子不超过一个月, 但是恩惠遍布天下。
        (2)不废除先王的礼制, 去掉当世没有益处的费用, 这不算是过错。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句意:取厚葬的名目留给百姓。遗:留给。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 凭借/连词, 表修饰;
        B.介词, 跟/连词, 和;
        C.连词, 表承接, 于是, 就/连词, 表转折, 却;
        D.连词, 都表转折。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作者赞成实行墨子的俭葬主张”错误。根据原文“俭葬而用墨子之说, 则是过也”, 可知作者主张的俭葬与墨子的俭葬是不同的。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从前唐太宗安葬高祖, 想要建一座九丈的坟墓, 而最终用汉代长陵墓的形制, 一切事务都以丰厚为原则。但是群臣给以建议, 认为不能这样, 于是改依从汉光武帝的陵墓形制, 高不超过六丈, 每件事都很俭约。
        “盖……也”, 是引出要表达的话题, 其后要断开;
        “欲为”和“九丈之坟”构成动宾短语, 其后要断开;
        “百事”和“务从丰厚”构成主谓短语, 其后要断开;
        “群臣”和“建议以为不可”构成主谓短语, 其后要断开;
        “于是改从光武之陵”中为动宾结构, “光武之陵”是“从”的宾语, 其后要断开;
        “高不过六丈”是陵墓的规格, 其后要断开;
        “而每事俭约”为主谓结构, 其后应断开。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 “休息”, 停止;“逾”, 超过;“布”, 遍布;“海内”, 天下。
        第二句中, “礼”, 礼制;“去”, 去掉, 去除;“是”, 这;“不过”, 不算是过错。
        参考译文:
        韩相国:
           我苏洵本是一介布衣书生, 没有什么才学所长, 相公不了解我才学疏浅录用我, 让我做了一个小官。我平时就想着报答您的大恩, 却找不到方法。如今先帝刚刚去世, 天子开始亲政理事, 现在正是海内畏惧不安的时候;而相国确实是国家社稷的中流砥柱, 有百世不磨灭的功劳, 不知相国接下来将会怎样处理这种情况?
            古代天子即位, 天下的政事, 一定有所来不及安定下来就要先去做的事。当年汉昭王即位后, 停止各种徭役(休养生息), 所以他成为天子不超过一个月, 但是恩惠遍布天下。我私下认为现在的事情, 天下最紧迫的, 天子应该先去做的, 就要告诉左右的人:我私下见先帝用俭德治理天下, 在位四十多年, 而宫殿行宫, 没有增加;内饰器皿, 破旧简陋却不更换。天下的人都称颂先帝, 认为文景之治也比不过。现在先帝忽然舍弃臣下, 而有关部门竟然想用末世没有益处的厚葬费用, 侵夺削减先帝用来让百姓长期休养生息的费用, 取厚葬的名目留给百姓。所以苏洵认为如今的选择, 不如薄葬。
            我私下听说很快赦书就要颁布下来, 而郡县没有用来赏赐将士的财物, 按例都要向百姓借贷, 有钱的百姓, 都不肯借, 于是官府用刀锯恐吓, 用鞭子驱赶, 让百姓与国家结怨。百姓无知, 不知与国家分忧, 处境狼狈不得安宁;而修筑山陵的各种费用, 又不能下达, 估计不超过今年秋冬时期, 海内一定会发生骚乱。况且假设现在府库中, 财物有余, 一点财物也不用向百姓索�。俑梢匀客瓿�, 满足臣下不忍百姓受苦的心意, 还会受到圣人的讥讽;更何况官府空虚一无所有, 一点钱财, 都要从百姓那里索�。疵橙恍惺虏还思�, 导致要失去国家的和谐安定, 就太糊涂了!
            这样议论的人必定认为古代的君子不因为天下大事而俭省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凭借这么大的天下, 却不能满足先帝的葬礼, 不顺人情, 我苏洵并不这样认为。假使认为现在俭葬是用墨子的学说, 这就错了。不废除先王的礼制, 去掉当世没有益处的费用, 这不算是过错:古代的人对待死者重要的是极尽诚信, 不敢有所忽略, 而附葬财物这类外在的东西可以减省。
            从前华元厚葬其君, 君子认为他这不是忠臣的行为;当年汉文帝在霸陵安葬, 不挖山治坟, 不动草木, 也没有金玉随葬, 天下人认为他很圣明, 其后他的江山陵墓稳如泰山。所以说不如建议薄葬, 对上可以顺遂先帝恭谨俭朴的诚心, 对下可以解除百姓目前的担心忧患, 对内可以解除像华元那样不是忠臣的议论, 而万世之后, 还可以让他的江山陵墓稳固。
            如果说诏书已经颁布, 制度已经定下来了, 虽然知道不合适, 却不能改, 这样又错了!从前唐太宗安葬高祖, 想要建一座九丈的坟墓, 而最终用汉代长陵墓的形制, 一切事务都以丰厚为原则。但是群臣给以建议, 认为不能这样, 于是改依从汉光武帝的陵墓形制, 高不超过六丈, 每件事都很俭约。君子执政, 与其坐视百姓的艰难, 而坚持不能出令再改, 还不如改令来救百姓之急。这是我微不足道的一点看法, 斗胆相告, 希望您宽恕我狂妄莽撞。万幸!万幸!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司马池传》《北史·达奚长儒传》
        《宋史·吕公绰传》《新唐书·王沛传》
        《元史·姜彧传》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
        《明史·仇钺传》文同《屯田郎中石君墓志铭》
        《明史·李汝华传》《元史·梁曾传》
        《宋史·刘颖传》《赵简子传》
        《晋书·王导传》《资治通鉴·公孙度传》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宋史·黄洽传》
        文天祥《游文山观大水记》《宋史·文天祥传》
        王士祯《登燕子矶》《南史·张行信传》
        《汉书·张骞传》《晋书·石鉴列传》
        《宋史·赵禼传》童轩《治溷生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