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旧唐书·杜鸿渐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旧唐书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 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4题。
        杜鸿渐, 敏悟好学, 举进士, 解褐王府参军。天宝末, 累迁大理司直。肃宗北幸, 至平凉, 未知所适。鸿渐与众谋曰:“今胡羯乱常, 二京陷没, 主上南幸于巴蜀, 皇太子理兵于平凉。然平凉散地, 非聚兵之处, 必欲制胜, 非朔方不可。若奉殿下, 旬日之间, 西收河、陇, 回纥方强, 与国通好, 北征劲骑, 南集诸城, 大兵一举, 可复二京。雪社稷之耻, 上报明主, 下安苍生, 亦臣子之用心, 国家之大计也。”即日草笺具陈兵马招集之势, 录军资、器械、仓储、库物之数, 令李涵赍赴平凉, 肃宗大悦。鸿渐知肃宗发平凉, 于北界白草顿迎谒, 因劳诸使及兵士, 进言曰:“朔方天下劲兵, 灵州①用武之处。今回纥请和吐蕃内附天下郡邑人皆坚守以待制命其中虽为贼所据亦望不日收复殿下整理军戎长驱一举则逆胡不足灭也”肃宗然之。及至灵武, 鸿渐与裴冕等劝即皇帝位, 以归中外之望, 五上表, 乃从。鸿渐素习帝王陈布之仪, 君臣朝见之礼, 遂采摭旧仪, 绵蕝②其事。肃宗即位, 授兵部郎中。两京平, 迁荆南节.度.使.。后征拜太常卿, 充礼仪使。二圣晏驾, 鸿渐监护仪制, 山陵毕, 加光禄大夫, 封卫国公。永泰元年十月, 剑南西川兵马使崔旰杀节度使郭英乂, 据成都, 自称留.后.。邛州衙将柏贞节等兴兵讨旰, 西蜀大乱。明年二月, 命鸿渐以宰相兼剑南西川节度使, 以平蜀乱。既至成都, 惧旰雄武, 不复问罪, 乃以剑南节制表让于旰。
        时西戎寇边, 关中多事, 鸿渐孤军陷险, 兵威不振, 代宗不获已, 从之。寻请入觐, 仍表崔旰为西川兵马留后。大历二年, 诏.以旰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召鸿渐还京。鸿渐仍率旰同入觐, 代宗嘉之。以疾上表乞骸骨, 从之, 竟不之任。四年十一月卒, 赠太尉, 谥曰文宪。
        (节选自《旧唐书·杜鸿渐传》)
        【注】①灵州:朔方节度使驻地。②绵蕝(jué):制订整理朝仪典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回纥请和吐蕃/内附天下郡邑/人皆坚守/以待制命/其中虽为贼所据/亦望不日收复/殿下整理军戎/长驱一举/则逆胡不足灭也/
        B.今回纥请和吐蕃/内附天下郡邑/人皆坚守/以待制命其中/虽为贼所据/亦望不日收复/殿下整理军戎/长驱一举/则逆胡不足灭也/
        C.今回纥请和/吐蕃内附/天下郡邑/人皆坚守/以待制命/其中虽为贼所据/亦望不日收复/殿下整理军戎/长驱一举/则逆胡不足灭也/
        D.今回纥请和/吐蕃内附/天下郡邑/人皆坚守/以待制命其中/虽为贼所据/亦望不日收复/殿下整理军戎/长驱一举/则逆胡不足灭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度使, 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因授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
        B.晏驾, 车驾晚出, 古代称帝王死亡时所用的讳辞。晏, 为“迟、晚”之意。
        C.留后, 节度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位, 节度使出征、入朝或去世, 常置留后知事。
        D.诏, 即诏令, 有制、诏、诰、敕、旨、册、谕、令、檄等, 由皇帝或丞相颁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鸿渐善于谋划, 建议聚兵朔方。鸿渐认为应去朔方聚合各地兵马, 方可收复二京, 草拟文告详细陈述后, 命李涵带上赶赴平凉, 肃宗很高兴。
        B.杜鸿渐见识高超, 得到肃宗认可。鸿渐得知肃宗从平凉出发, 就在白草顿迎候, 趁慰劳诸位使者和兵士时, 向肃宗进言, 肃宗认为鸿渐说得对。
        C.杜鸿渐精通礼仪, 办事妥善得当。在灵武, 鸿渐制订登基朝仪典章并劝肃宗即位以顺应国家内外期望;皇上、太上皇驾崩, 鸿渐负责监护仪制。
        D.杜鸿渐迫于时势, 敢于临机决断。崔旰杀死郭英乂, 自称留后;鸿渐受命平定蜀乱, 到蜀地后迫于崔旰威武气势, 上表要把剑南节制让给崔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雪社稷之耻, 上报明主, 下安苍生, 亦臣子之用心, 国家之大计也。
        (2)鸿渐仍率旰同入觐, 代宗嘉之。以疾上表乞骸骨, 从之, 竟不之任。
        14.杜鸿渐至成都后上表要把剑南节制让给崔旰, 代宗“从之”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超 然 客 整理
        (3分)
         
         
         
        答案:
        10.C 【解析】今回纥请和, 吐蕃内附, 天下郡邑, 人皆坚守, 以待制命。其中虽为贼所据, 亦望不日收复, 殿下整理军戎, 长驱一举, 则逆胡不足灭也。
        11.D 【解析】“由皇帝或丞相颁发”错, 诏令是皇帝发布的公文的统称, 丞相不能颁发。
        12.C 【解析】“鸿渐制订登基朝仪典章并劝肃宗即位以顺应国家内外期望”错, 一是鸿渐“劝肃宗即位”在前, “制订登基朝仪典章”在后;二是“国家内外”应为“朝廷内外”, “中外”的“中”是指“朝中”。
        13.(1)洗雪国家的耻辱, 向上报答明主, 对下安抚百姓, 这也是臣子的心愿, 国家的大计。(“社稷”“上/下”名词作状语和“亦臣子之用心, 国家之大计也”判断句各 1 分, 句意 1 分)
        (2)   鸿渐仍带领崔旰一同入朝觐见, 代宗嘉奖他。由于患病上表请求辞官, 皇上同意了, 最终没有再任他为官。( “以”“竟”和“不之任”宾语前置句各 1 分, 句意 1 分)
        14.①当时国家遭西戎入侵边界, 关中事变繁多;②杜鸿渐孤军陷入危险之中, 军队威风不振。(答出一点得 1 分, 答出两点得 3 分)
        【参考译文】
        杜鸿渐, 聪慧好学, 考取进士, 脱去布衣, 担任王府参军。天宝末年(756), 多次升迁后任大理司直。肃宗幸驾北上, 到达平凉, 不知要去哪里。鸿渐与众人谋划说:“如今胡羯叛乱, 二京沦陷, 皇上向南方幸驾到巴蜀, 皇太子在平凉整治军队。但平凉无险可守, 是士卒意志不坚易于离散之地, 不是聚集军队的地方, 如果想取得胜利, 一定要去朔方。如果侍奉殿下, 十日之间, 在西方聚集河、陇之兵力, 回纥势力正强盛, 与国家通好, 向北方征招劲骑, 向南方汇集各城, 大兵进发, 可以收复二京。洗雪国家的耻辱, 向上报答明主, 对下安抚百姓, 这也是臣子的心愿, 国家的大计。”鸿渐即日便草拟文告详细陈述布防兵马招集部众的态势, 记载军资、器械、仓储、库物的数量, 命令李涵带上赶赴平凉, 肃宗非常高兴。超然 客 整理鸿渐得知肃宗从平凉出发, 在北边的域界白草顿迎候, 趁着慰劳诸位使者和兵士的时候, 向肃宗进言说:“朔方聚集着天下的强兵, 灵州是用武的地方。如今回纥请求相和, 吐蕃也归附朝廷, 天下郡邑, 人人都在坚守, 等待命令。其中有些地方虽然被贼军占据, 也有望很快收复。殿下整理军戎, 举兵驱进, 则叛逆很容易灭掉。”肃宗认为鸿渐说得对。等到了灵武, 鸿渐与裴冕等人劝肃宗即皇帝位, 以顺应朝廷内外的期望, 五次上表, 才听从意见。鸿渐素来知晓帝王陈布和君臣朝见的礼仪, 于是摘取旧仪, 制订整理登基的朝仪典章。肃宗即位, 授鸿渐为兵部郎中。两京平定, 升为荆南节度使。后征召为太常卿, 充任礼仪使。皇上、太上皇驾崩, 鸿渐负责监督维护礼仪制度, 建造山陵事毕, 加光禄大夫, 封为卫国公。永泰元年(765)十月, 剑南西川兵马使崔旰杀死节度使郭英乂, 占据成都, 自称为留后。邛州衙将柏贞节等人率兵讨伐崔旰, 西蜀大乱。
        第二年二月, 皇上命令鸿渐以宰相身份兼剑南西川节度使, 去平定蜀乱。到了成都, 鸿渐害怕崔旰的威武气势, 不再问罪, 于是上表把剑南节制让给崔旰。当时国家遭西戎入侵边界, 关中事变繁多, 鸿渐孤军陷入危险之中, 军队威风不振, 代宗没有办法, 只好同意。不久请求进入朝廷觐见, 仍上表推荐崔旰为西川兵马留后。大历二年(767), 下诏任命崔旰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召鸿渐还京。鸿渐仍带领崔旰一同入朝觐见, 代宗嘉奖他。由于患病上表请求辞官, 皇上同意了, 最终没有再任他为官。四年(769)十一月死, 赠太尉, 谥号为文宪。
         



        相关文言文练习
        《旧唐书·窦参传》《旧唐书·李祎传》
        《旧唐书·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旧唐书·颜杲卿传》(二)
        《旧唐书·齐映传》《旧唐书·姚瑞传》
        《旧唐书·王维传》(二)《旧唐书·于頔传》
        《旧唐书·李嗣业传》《旧唐书·唐临传》(二)
        《旧唐书·姜师度传》《旧唐书·崔知温传》
        《旧唐书·张濬传》《旧唐书·苏弁传》
        《旧唐书·诸遂良传》《旧唐书·毕諴传》
        《旧唐书·高适传》(二)《旧唐书·韩愈传》(三)
        《旧唐书·李芃传》(二)《旧唐书·白居易传》
        《旧唐书·魏玄同传》《旧唐书·魏征传》
        《旧唐书·颜籀传》《旧唐书·王雄诞传》
        《旧唐书·孔述睿传》《后汉书·李元素传》
        《旧唐书·苏世长传》《旧唐书·李尚隐传》
        《旧唐书·杨绾传》《旧唐书·罗艺传》
        《旧唐书·吴少诚传》《旧唐书·韩愈传》(二)
        《旧唐书·封伦传》《旧唐书·狄仁杰传》(二)
        《旧唐书·太宗本纪》(二)《旧唐书·崔龟从传》
        《旧唐书·�;沾�《旧唐书·李昭德传》
        《旧唐书·李商隐传》(三)《旧唐书·叶蕃传》
        《旧唐书·高俭列传》(二)《旧唐书·孙思邈传》(二)
        《旧唐书·张嘉贞传》《旧唐书·孔巢父传》
        《旧唐书·周智光传》《旧唐书·魏元忠传》(二)
        《旧唐书·李翱传》《旧唐书·郭子仪传》
        《旧唐书·李渤传》《旧唐书·苏良嗣传》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 绕口令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中国文言文翻译转译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