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 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0~13题。 张骞, 汉中人也, 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 月氏遁而怨匈奴, 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 闻此言, 欲通使, 道必更匈奴中, 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 使月氏, 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 匈奴得之, 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 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 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 予妻, 有子, 然骞持汉节不失。 居匈奴西,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 欲通不得, 见骞, 喜, 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今亡, 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 反汉, 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 遣骞, 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 地肥饶, 少寇, 志安乐, 又自以远远汉, 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 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余, 还, 欲从羌中归, 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 多奇物, 土著, 颇与中国同俗, 而兵弱, 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 兵强, 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 则广地万里, 重九译, 致殊俗, 威德遍于四�!D肆钜蚴耜⒓涫�, 四道并出, 皆各行一二千里。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 知水草处, 军得以不乏, 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 骞为卫尉, 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 军失亡多, 而骞后期当斩, 赎为庶人。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 因曰:“既连乌孙, 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 拜骞为中郎将, 将三百人, 马各二匹, 牛羊以万数, 资金市帛直数千巨万, 多持节副使, 道可便遣之旁国。 骞还, 拜为大行。岁余, 骞卒。后岁余, 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 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所做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B.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C.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D.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 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 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 甘父为名, 奴, 是其做家奴的身份。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 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 凭节为信, 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 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 被扣留, 历尽艰辛, 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文帝也曾派遣魏尚持节去云中赦免冯唐之罪。 D.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 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员, 西汉张骞二度出使西域后被汉武帝封为大行。 12.下列对原文信息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因为匈奴与月氏之间出现仇怨, 所以汉朝乘机招募使者取道匈奴前往月氏, 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 张骞便以郎的身份应召前往。 B.张骞在困境之中不忘朝廷使命。虽被匈奴扣留十余载, 最终还是寻找机会与身边人逃往月氏, 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 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 C.张骞将出使后的见闻上报朝廷, 汉朝天子认为值得与兵弱的大宛、大夏、安息和兵强的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政权交往, 可以用道义使他们成为汉朝的臣属国。 D.张骞也是仕途坎坷。曾因熟悉匈奴地界而帮助军队而被封为博望侯, 可又因为李广所率军队被匈奴围杀而没能及时赶到救援, 险些被杀, 最后被削去侯位。 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今亡, 唯王使人道送我。(5分) (2)后岁余, 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 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5分) 答案: 10.B(留岁余, 单于死, 国内乱, 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 堂邑父为奉使君。初, 骞行时百余人, 去十三岁, 唯二人得还。) 11.C(“赦免冯唐之罪”错, 赦免“魏尚”) 12.B(“只是月氏王认为与汉朝距离甚远, 所以不再准备向匈奴报仇”, 原因有误) 13.(1)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 如今逃亡出来, 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使”“为……所”“使”各1分, 句意2分) (2)又过了一年, 他(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那些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 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注意:颇, 不单独做翻译, 与“皆”同。“其”“副使通大夏之属者”“于汉”各1分, 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张骞, 是汉中人, 建元年中当上了郎官。当时投降汉朝的匈奴人说匈奴打败了月氏王, 月氏王逃亡并因此怨恨匈奴, 但是没有人能帮助他一同攻击匈奴。汉朝正想准备消灭匈奴, 听说此事后, 想要派出使者到月氏, 路途必然要经过匈奴境内, 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召, 出使月氏, 与堂邑甘父一起从陇西出关。经过匈奴的时候, 匈奴抓住了他们, 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说:“月氏国在我们北方, 汉朝为什么要前往出使月氏?我想要派人出使南越, 汉朝会听凭我的人过去么?”于是扣留了张骞十多年, 给他择赔了妻室, 并且有了儿子, 然而张骞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 不肯投降。 张骞居住在匈奴西部, 趁机与他的下属向月氏国逃去, 向西走了几十天到了大宛。大宛国听说汉朝有丰富的财物, 想通使而不能, 看见了张骞, 很是惊喜, 问他想要到哪里。张骞说:“我们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封锁道路, 如今逃亡出来, 只希望大王派人引路送我们。如果真能够到达月氏, 返回汉朝后, 汉朝送给大王的财物是说不尽的。”大宛认为说的有道理, 就护送张骞, 抵达康居。康居再把他们转送到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经被匈奴杀掉, 匈奴人用力他的夫人为王。已经使大夏国称臣做了大夏国的君主, 土地肥沃富饶, 境内很少有盗寇, 感到满足安乐, 又认为距离汉朝遥远而不想亲近汉朝, 根本就没有报复匈奴的心思了。张骞从月氏到了大夏, 最终不能摸透月氏的真实意图。 留下一年多, 想要返回, 要从羌人聚居的地方回去, 又被匈奴人俘获。留下有一年多, 单于死去, 国内动荡混乱。张骞与匈奴妻子和堂邑甘父一起逃亡回到汉朝。朝廷封张骞为太中大夫, 封堂邑甘父为奉使君。当初张骞出行时有一百余多人, 同去十三年, 只有二人能够回还。 汉朝天子听说了大宛及大夏、安息之类的国家都是大国, 有很多奇特的物品, 世代不迁徙, 很大程度上跟中原国家有相同的习俗, 而军队力量较弱, 看中汉朝的财物;它北面的是大月氏、康居这些国家, 军队强盛, 可以用赠送财物、给以利益的办法使他们朝拜汉朝。如果真的能够用恩义使他们归服, 那么就能扩充万里之广的土地, 讲不同语言有不同习俗的各国就会前来归附, 这样汉朝的威望恩德就会遍及四�!:撼熳佑谑敲罹墒窨ぁ㈥づ沙龈河屑惺率姑氖拐�, 四条道路上一同出使, 都各自出行一二千里。 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击匈奴, 知晓有水草之处, 军队能够及时得到供给没有物资缺乏, 于是被封为博望侯。这一年是元朔六年。过了两年, 张骞当上了卫尉, 跟随李广将军一起从右北平出发攻打匈奴。匈奴把李将军包围, 军队死掉逃跑的人很多, 而张骞没能按时救援应当被斩首, 用钱赎罪贬为平民。 天子多次问询张骞关于大夏之国的情况。张骞已经失掉了侯位, 于是说:“联合了乌孙之后, 它西面的大夏等国都可以招来而成为汉朝的外臣。”天子认为有道理, 于是封张拜骞为中郎将, 率领三百人, 各派两匹马, 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 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黄金绢帛, 分派多名持节的副使, 道路可以方便通行的话就派人去往旁边的国家。 张骞回来后, 封为专管接待宾客的大行令。过了一年多, 张骞去世了。又过了一年, 他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同有关国家的使者一起回来, 于是(从此以后)汉朝西北方向的国家开始跟汉朝互通往来(互通使者)。
|